weibiansanj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iansanjue

博文

第十八、中医体质学——防病治病的指路明灯

已有 286 次阅读 2025-8-6 09:00 |个人分类: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普通人看来,人的体质是变来变去的,但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的体质是非常稳定的,因为在一个物质系统中,系统的性质是由中心要素决定的,中心在,系统在,中心亡,系统亡,中心稳定不变,系统的性质相对稳定。

作为一个物质系统,人体必有一个中心,可这个中心到底是大脑还是心呢?目前中西医的认识完全不同。西医认为是大脑,因为大脑是人体信息处理的中心。而中医则认为是心,因为作为系统的中心,都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控制着整体的资源,中心都是通过资源的不对称分配实现对所有要素控制的,即听中心的话就优先给它资源,不听中心的话就抑制资源的供应。这个资源在人体就是血液,可谁控制着血液的分配呢?当然是以心脏为中心的脏腑系统,因此,人体真正的中心不是大脑,而是心。

那么意识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现在答案已经越来越明确了。首先,是人体各个部分感知外在世界变化的信息,并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的后脑,这里有视觉区,运动区,听觉区,嗅觉区等,信息首先在这里产生一个条件反射,使人体快速反应,以适应外部变化。之后,这些信息便通过缘脑向前额区过渡,并在这里进行竞争,优胜劣汰,竞争出一个统治者,并由它强迫其它信息和它同步运动,反馈到全身,这才形成了整体步调一致的意识活动。

可是,哪一个信息能够竞争出来成为统治者主导此的意识呢?它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取决于整体的能量优先支持谁。不管它表面上多弱,只要得到了整体能量的优先支持,它都会迅速由弱变强成为统治者来主导人的意识,而那些表现上虽强,却不知道顺应整体者,就会受到整体能量的强力抑制,使它迅速由强变弱成为统治者的附庸。因此,真正决定意识的不是大脑,而是来自心脏的供血。

大脑中的信息到底是怎样处理的呢?首先来看神经中的信息传递,它是依赖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快速递进,通过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有序水层的周期组织与离散来传递的,信息的区别仅仅在量上,或者说频率上的不同(和光类似),而在质上没有任何两样。而血液供应的是氧,大脑中的信息处理显然就是氢氧化合反应,只要来自神经信息的氢和来自血液的氧等比化合,这个信息就会得到整体能量的支持。

可谁影响着血液的供氧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五脏六腑都有影响,比如心是泵血的,它的功率大小对血氧的供应至关重要;肺是进行血氧交换的,它的功能对血氧影响也重要;还有肝脾,它们影响着血液的质量,关乎着血液载氧的能力;还有肾,它是心脏的辅助动力。因此,五脏六腑的功能对意识皆有影响,这也是五脏藏神的内在理由。

明白了人体的中心是谁,就知道疾病的根源了,它就是心病,用《内经》的话来说就是主不明,或者说血液的不对称供应,血液供应多了,对应的组织细胞就会功能亢进,血液供应少了,对应的组织细胞就会功能低下,当组织细胞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到一定程度,细胞就会发生病变,产生西医学上所说的疾病。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主不明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先天的,即出生后先天具有的体质偏性,一部分是后天的,即后天饮食、环境变化,气候变化以及情绪引起的。在这里,先天的体质偏性是疾病的内因,也是疾病的根本,它在疾病的影响因素中占61.8%的比例,后天对体质偏性的不断加剧是疾病的外因,也是疾病的条件,它在疾病的影响因素中占38.2%的比例。因此,掌握了先天的体质偏性,就掌握了疾病的大方向,这就是中医体质学的由来!

那么先天的体质偏性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看看中国的气理学说就知道了,它认为万物都是由同一种共性物质(气)组成的,最初的产生环境不同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个性。人体也是,它在出生之前,血液供应上的偏性从属于母体,而在出生以后,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了闭合,并在适应当时的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偏性,因此,人先天的体质偏性和最初的产生环境一一对应。

人的体质偏性一旦形成,就是相对稳定不变的,这一点我们可以由人的性格来略见一斑,因为性格就是由体质偏性决定的,本性难移就说明了体质偏性的稳定性。正是由了这种稳定性,才有了所谓的预测。因为自然是在变化中存在的,当这种个性适应未来的变化,运气就好,当未来的变化对这种个性不利,运气就差。这就是四柱预测的由来。

中医的预防学也来源于此,根据出生时间找出人先天的体质偏性,就可以用来指导养生。当然,也可以通过四诊判断当下的体质偏性,由此也可以推理它对未来自然变化的适应性,从而预测疾病的发生。

本人常年根据先天的体质偏性来治病,只要报出出生年月日,以及当下的症状,我就可以直接出处方。经过长期实践,证明了先天体质偏性对疾病产生的重要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1964-1496645.html

上一篇:第十七、中医是怎样来治病的?
下一篇:第十九、你不知道的中药药理,如何证明!
收藏 IP: 118.248.210.*| 热度|

2 韦玉川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8 14: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