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锐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6
发表问题论文是作者和编辑“共谋”吗? |
PLoS One近1/3被撤论文可追溯至45名编辑 |
本报讯 一项8月4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发现,开放获取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近1/3被撤论文,可追溯至45名担任该期刊编辑的研究人员。
研究指出,这45名编辑虽然只处理了PLoS One 2006年至2023年间发表的所有文章的1.3%,但在他们接收的论文中,最终被撤稿的数量占该期刊2024年初公布的总撤稿量(702篇)的30%以上。此外,其中25名编辑自己发表在PLoS One上的论文也被撤回了。
据《自然》报道,这项研究并未透露45名编辑的姓名,但《自然》杂志新闻团队通过分析PLoS One和“撤稿观察”数据库的公开数据,确定了其中5位编辑,他们处理的论文被撤回的数量最多。截至7月14日,PLoS One约15%的撤稿论文都是这几位编辑接收的。
论文第一作者、美国西北大学的Reese Richardson指出,这种系统性欺诈行为不是几个糟糕的作者能做到的,期刊编辑内部存在共谋,才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该研究分析了PLoS One 2006年至2023年间发表的276956篇文章,并跟踪了134983名作者和18329名编辑。
研究人员发现,有22名编辑不成比例地接收了后来被撤回的论文;另有33名编辑接收被开放学术平台PubPeer标记的论文的频率异常高。PubPeer是一个供科研人员在线讨论、评审已发表论文的网站,其标记的论文可能存在问题。
此外,研究人员还锁定了21名论文作者,他们似乎更倾向于将论文提交给22名编辑,后者常接收撤稿率高的论文。
在分析PLoS One的出版记录时,Richardson和同事锁定了来自4个国家的19名研究人员。他们在2020年至2023年间担任PLoS One的学术编辑,并多次处理彼此的投稿。他们接收的论文中有一半以上后来被撤回,几乎都是在作者身份、同行评审和利益冲突方面存在问题。
该研究揭示了一些人如何构建协同网络,并打着编辑职责的幌子,使大量有问题的论文进入科学文献中。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行为还与“论文工厂”存在关联。这类机构专门批量炮制虚假论文,并出售作者署名。
PLoS出版伦理主管Renee Hoch否认PLoS One存在系统性允许作者自主选择稿件处理编辑的情况。“PLoS One的编辑分配是通过一种算法完成的,算法会将投稿匹配给具备相应专业知识的编辑。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通过人工分配编辑。”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Cassidy Sugimoto表示,这些发现“令人沮丧”,但PNAS发表的这项研究表明,“我们已有工具和机制能识别出大规模学术不当行为,并将其根除”。
Sugimoto补充说,不过,这项研究无法确定45名编辑是否都是“玩忽职守”,或者故意让有问题的论文过审。因为论文作者或出版商可能因各种原因撤回论文,包括诚信问题、作者争议或研究不当行为。
Hoch表示:“PLoS One早就意识到这篇论文中提到的问题。哪怕出现一个问题,我们都会迅速将相关人员从PLoS编辑委员会中除名,并根据需要对受影响的论文采取行动。”2023年,PLoS推出了新政策,试图防止对出版过程的操纵。最近,旗下各期刊已开始使用自动化工具分析合著模式,并标记潜在的“论文工厂”问题。
“这项研究讨论的问题并不局限于PLoS One,而是一直在影响整个行业的期刊和出版商。” Hoch补充说。(徐锐)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73/pnas.2420092122
《中国科学报》 (2025-08-06 第2版 国际)
======
Science政策改革!有关论文的发表、撤稿及更正!_科学_学术_Reports
不将“论文更正”视作“学术污点”
关于近些年愈演愈烈的撤稿风波与图片误用,Science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近些年,学术界对研究论文中已发表图像的分析在PubPeer等网站上日渐增多,像Elisabeth Bik这样的图像侦探为精心维护科学记录的严谨带来了更多的能量。
但是,科学家也是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作者和期刊都会不可避免地犯错。
幸运的是,科学始终是一个具有自我修正机制的过程,并最终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不幸的是,当Science的编辑联系作者就他们的科学论文提出担忧时,经常会遇到防御性和否认性的回答。
这种情况是时候需要改变了!
快速更正或撤回将有助于学术界建立信心,让我们都致力于准确的科学记录。
学术界应该尽力弱化「论文更正」的耻辱感,尽力减少将“论文更正”视作“学术污点”,以便我们在这个异常审查和信心减弱的时代,可以向世界展示,科学的自我修正是构建信任的基石!
我们希望,这一新的撤回标准有助于加强这种信任。
——Science
但是应切记,由于学术不端而导致撤稿的行为,每一位作者都要坚决抵制,这种行为不仅会伤害研究者自身的科研信誉度,而且也不利于研究者在科研界的职业发展。
-----
我持不同的观点,我认为科学家应该对自己发表的东西负责:
Yue Liu, Scientific Accountability: The Case for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in Academic Error Correction, Qeios, Preprint, 2025, https://doi.org/10.32388/M4GGKZ
《中国科学报》:出现学术不端,除作者外,是否也是期刊编辑和审稿人的失职?
审稿人也是一样,审稿过程中,系统也会进行相似度提示,此外他根据自己的研究经历、阅读文献经历,也能够判断是否存在学术不端的行为。
整个编辑审稿的过程,是对期刊编辑和审稿人能力的衡量。但是也不能说,没发现某篇文章重复或数据失配等问题,就是他们能力不够。有可能的话,所有的期刊和审稿人都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中国科学报》:那在什么情况下,期刊编辑和审稿人也有一定责任?
杨卫:比如他们明明知道存在重复、收到了系统的提示,但不指出来,就要负一定的责任,但是主要责任始终都是作者的
再比如,投稿人是编辑或审稿人的关系户,不按照正常审稿过程来、不认真审核就通过,或者编辑收了较高的稿费或版面费,或者为了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要求论文的作者必须引用本期刊发表的论文,或者两个期刊互相引用,等等,都属于学术不端。
撤稿现象的全球共性顶尖研究所所长遭Science撤稿,牵出学术造假“窝案”—新闻—科学网
一场涉及神经科学和癌症研究领域的造假风波席卷学术界。
此次风波核心是美国科学院院士Laurie Glimcher。4月19日,Science杂志撤回了一篇2006年4月28日发表的论文,Laurie Glimcher正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
Science给出的撤稿原因是,基于从2021年2月开始的内部调查和分析,文章中有许多关键图片存在问题,作者认为这些数据已无法支持原研究结论,因此撤回了这篇论文。
俗话说“拔出萝卜带出泥”,撤稿事件背后牵扯出了更多学术造假情况,多名学术“大牛”的学术不端行为浮出了水面。
论文一作拒绝撤稿4位著名学者,一家世界顶尖研究结构
造假不断,情况只会更糟
Yue Liu, The Reluctance to Criticize the Errors of the Majority: Authority, Conformity, and Academic Silence in Scholarly Discourse, Preprints.org, preprint, 2025, DOI:10.20944/preprints202507.2515.v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9 14: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