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睿
研究论文:通过原位形成立构复合晶提高左旋聚乳酸/右旋聚乳酸共混体系的结晶性能、耐热性能和耐水解性
2025-9-10 09:40
阅读:467

文章创新点

       本文通过在左旋聚乳酸/右旋聚乳酸(PLLA/PDLA)共混体系中原位形成立构复合聚乳酸(sc-PLA),显著提升了该共混体系的结晶性能、耐热性及耐水解性。研究发现,当熔融共混温度接近sc-PLA的熔融温度(220 °C左右)时,体系中sc-PLA的相对含量最高,且该含量随PDLA组分配比的增加而逐步提高。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表明,sc-PLA的存在显著提高了同质晶聚乳酸(hc-PLA)的结晶速率和结晶度。偏光显微镜(POM)观察显示,与纯PLLA或纯PDLA相比,PLLA/PDLA共混物结晶后球晶尺寸显著减小,数量则大幅增加。这归因于原位生成的sc-PLA可充当高效成核位点,有效促进hc-PLA的结晶。此外,共混体系的维卡软化温度(VST)随着PDLA含量的增加而急剧上升——从纯PLLA的67.8 °C升至PLLA/25PDLA共混物的164.7 °C,表明其耐热性能得到极大增强。本研究深化了对sc-PLA调控PLLA/PDLA共混体系结晶行为的理解,揭示了其晶体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为实际加工过程中通过原位形成sc-PLA制备高性能聚乳酸材料提供了重要指导。

文章背景

       聚乳酸(PLA)作为一种源于可再生植物资源的线型脂肪族聚酯,是目前性价比最高、产业化规模最大且应用最广的生物基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作为热塑性高分子,PLA可采用挤出、注塑、吹塑、吸塑及纺丝等通用塑料加工技术成型。然而,其缓慢的结晶速率导致实际加工中生产效率低下;同时,低结晶度与低热变形温度(通常<60 °C)引发尺寸稳定性差、受热易形变等问题,严重制约实际应用。引入成核剂是提升PLA结晶速率与结晶度的有效策略。其中,通过PLLA/PDLA共混原位形成立构复合物(sc-PLA)作为成核位点,可显著改善同质晶体(hc-PLA)的结晶性能。相较于hc-PLA,sc-PLA兼具更优的耐热性、抗水解性和力学强度。但需注意的是,共混物性能直接取决于sc-PLA的相对含量,而hc-PLA与sc-PLA在熔体冷却过程中存在结晶竞争关系。由于sc-PLA形成需克服更高的结晶动力学能垒(其能垒显著高于hc-PLA),开发适用于sc-PLA高效结晶的加工策略,已成为优化PLLA/PDLA共混体系的关键研究方向。

文章概述

      基于上述背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张会良研究员课题组通过在PLLA/PDLA共混体系中原位形成sc-PLA,显著提升了PLLA/PDLA共混体系的结晶性能、耐热性能和耐水解性能。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系统研究了不同熔融共混温度(190~240 °C)和不同PDLA含量(5~25 wt%)对PLLA/PDLA共混物中sc-PLA相对含量的影响。图1给出了不同熔融共混温度下PLLA/PDLA共混物的DSC曲线,可以看出较低的熔融共混温度(190 °C)和较高的熔融共混温度(240 °C)都会导致sc-PLA相对含量较低。一方面,sc-PLA的形成需通过PLLA与PDLA的立构复合作用实现,这使其在熔融混合过程中的扩散路径相较于hc-PLA更为复杂。而较低的熔融共混温度限制了PLLA与PDLA分子链的运动与扩散,导致两者混合不均,进而制约了高含量sc-PLA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sc-PLA的结晶记忆效应较弱,在较高熔融共混温度下其发生完全熔融,致使后续冷却阶段PLLA/PDLA共混物中的立构复合作用大幅降低,最终限制了高含量sc-PLA的形成。当熔融共混温度接近sc-PLA的熔融温度(220 °C左右)时,PLLA/PDLA共混物中sc-PLA的相对含量达到最高值。因此,该共混体系的最适熔融加工温度应控制在220°附近。

image.png

不同熔融共混温度下PLLA/10PDLA(a, b)和PLLA/20PDLA(c, d)共混物的DSC曲线。

       图2为纯PLLA、纯PDLA和不同比例PLLA/PDLA共混物的DSC曲线。结果显示,随着PDLA含量的增加,sc-PLA的相对含量显著提高。此外,形成的sc-PLA对共混物中hc-PLA的结晶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在二次升温DSC曲线中,纯PLLA及PLLA/5PDLA共混物均观察到hc-PLA的冷结晶峰(Tcc,hc)。然而,当PDLA含量超过5 wt%时,该冷结晶峰在PLLA/PDLA共混物中消失。一次降温DSC测试表明,所有PLLA/PDLA共混物均呈现hc-PLA结晶峰(Tc,hc)。该峰温随PDLA含量增加(即sc-PLA含量提升)显著升高,例如从PLLA/5PDLA共混物的97.4 °C升至PLLA/25PDLA共混物的121.8 °C,说明原位生成的sc-PLA有效促进了hc-PLA结晶能力的提升。此外,通过DSC研究了纯PLLA和PLLA/PDLA共混物在不同温度下的等温结晶动力学。基于Avrami方程对聚合物等温结晶动力学的分析表明,PLLA/PDLA共混物中原位形成的sc-PLA可显著提升hc-PLA的结晶速率。

image.png

纯PLLA、纯PDLA和不同比例PLLA/PDLA共混物的DSC曲线。

      通过偏光显微镜(POM)观察了纯PLLA、纯PDLA及不同比例PLLA/PDLA共混物在130 °C等温结晶过程中的晶体形貌与结晶动力学行为。如图3所示,纯PLLA和纯PDLA在分别结晶70 min和15 min后均形成具有典型黑十字消光现象的大尺寸球晶。然而,相较于纯组分,PLLA/PDLA共混物的球晶呈现尺寸细化且数量显著增加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PLLA/25PDLA共混物结晶完成仅需4 min,其结晶速率远快于纯组分。以上结果表明,PLLA/PDLA共混物中原位生成的sc-PLA可作为成核位点,有效促进hc-PLA的结晶。该过程的机理示意图如图4所示。

image.png

纯PLLA、纯PDLA和不同比例PLLA/PDLA共混物在130 °C等温的结晶过程

image.png

4 sc-PLA的形成过程与PLLA结晶过程示意图。

      采用维卡/热变形温度测定仪测得纯PLLA、纯PDLA及不同比例PLLA/PDLA共混物的维卡软化温度(VST),结果如图5a所示。纯PLLA和纯PDLA的VST分别为67.8°C和57.2°C。相较于纯组分,PLLA/PDLA共混体系的VST随PDLA含量增加显著提高;例如,PLLA/25PDLA共混物的VST提升至164.7°C。这表明共混物中原位生成的sc-PLA可有效提升该体系的耐热性能。一方面,原位形成的sc-PLA凭借其高耐热性,直接提升了PLLA/PDLA共混体系的耐热性能;另一方面,sc-PLA作为成核剂促进了hc-PLA的结晶,进一步提高了hc-PLA的结晶度。这两方面协同作用,最终共同提升了共混体系的整体耐热性能。图5b为纯PLLA和PLLA/PDLA共混物在pH=13.0的NaOH溶液中的水解降解曲线,结果显示所有样品的质量损失均随降解时间延长而增加。降解10天后,纯PLLA质量损失高达34.4%;而随着PDLA含量增加,共混物耐水解性显著增强,质量损失明显降低。例如,PLLA/10PDLA和PLLA/20PDLA在10天时的质量损失分别为13.7%和9.6%,均远低于纯PLLA。这表明原位形成的sc-PLA可有效提升共混物的耐水解性能。

image.png

5 (a)纯PLLA、纯PDLA和不同比例PLLA/PDLA共混物的维卡软化温度,(b)纯PLLA和不同比例PLLA/PDLA共混物的水解降解曲线。

image.png

魏德宇硕士研究生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赵岩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原文信息:

Crystallization properties,heat resistance, and hydrolytic resistance of poly(L-lactide)/poly(D-lactide) blend enhanced by in situ formation of stereocomplex polylactide.

Wei, D. Y.; Chen, N.; Yin, Z. W.; Li, Y. B.; Zheng, G. F.; Bian, J. J.; Pan, H. W.; Wang, G. Q.; He, L. T.; Zhao, Y.; Zhang, H. L. 

Chinese J. Polym. Sci. 2025, 43, 1549-1564.https://doi.org/10.1007/s10118-025-3385-8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文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82600-150126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