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中国开放获取周(11月10日–16日)火热进行中!
无论你是读者、研究人员、作者、期刊编辑、图书馆员、机构还是资助者,你都可以从开放研究和开放获取中获益。
什么是开放研究和开放获取?开放研究(Open Research),也称为开放科学(Open Science)或开放学术( Open scholarship ),其核心理念是:知识只有在广泛可及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最大价值。它旨在通过一系列原则和实践,使研究更加透明、开放、可重用和可重复,让任何人都能阅读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
开放研究包括:1 开放获取(Open Access)
研究成果在线免费公开,供任何人阅读和再利用。
2 开放数据(Open data)
研究数据公开共享,便于他人使用。
3 开放材料(Open materials)
共享支撑研究过程的其他产出,如代码、软件、方法或实验方案。
4 开放同行评审(Open peer review)
公开评审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如评审报告),提升透明度。
开放获取有什么好处?开放获取(Open Access)让知识更广泛传播,也有助于推动科研进展,因为研究人员能更便捷地在他人成果基础上开展工作。其优势包括:
可见性(Visibility)
开放获取的论文更容易被发现和阅读,读者地域范围更广。研究成果在全球无限制公开,任何人都能随时获取。
影响力(Impact)
研究成果传播更广,对政策、实践和产业的影响更大、更快,因为其他研究者能迅速在此基础上推进工作。
参与度(Engagement)
更高的可见性和阅读量带来更多引用;同时鼓励公众参与科研——而科研往往由公共资金资助。
合作机会(Collaboration)
促进全球范围的研究合作。
符合资助要求(Funder compliance)
越来越多的资助机构、单位或雇主要求作者以开放获取形式发表研究成果。
关于开放研究和开放获取的常见误区与纠错1.开放获取就是花钱发文?
NO! NO! NO! 不可如此武断!
事实上,绝大多数知名出版商旗下的开放获取文章是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流程的。
以Taylor & Francis旗下开放获取期刊和文章为例,期刊中所有文章都由该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严格的、有建设性的、及时的同行评议,以确保文章质量、有效性和相关性。我们并不会因为期刊是开放获取期刊而改变同行评审的流程和严格程度。
2.期刊只能分为开放获取和非开放获取?
我们在与很多学者对话的过程中,发现相当数量的作者认为只有开放获取期刊才支持开放获取文章的发表,这是相当常见的误区。
以Taylor & Francis为例,我们旗下的2500+国际期刊提供各种类型的开放获取出版选项,其中
Open Access期刊:完全开放获取期刊中发表的文章能够永久、自由地为全球读者所阅读和使用。目前,Taylor & Francis旗下近400本国际期刊属于此列。
Hybrid期刊:混合开放获取(Hybrid)期刊,这一出版模式为作者提供了在订阅制期刊中发表开放获取文章发表的选项,以获得更大影响力。Taylor & Francis拥有超过2000份混合开放获取期刊。
3.经费有限就不能发表开放获取的文章?
绝非如此!
开放获取(Open Access)并不一定意味着作者必须自费发表。我们正与全球众多机构和资助方合作,通过开放获取协议,帮助研究人员在自己选择的期刊上以很低甚至零费用发表开放获取文章。您可以查询是否可通过所在机构或资助方的协议免费或优惠发表。
4.开放获取发文和Hybrid期刊的流程既然一样,那好处到底有啥?
严格的同行评审
经过领域专家的评审,您和您的读者都能确认您的研究是该领域的重要贡献;
最大化可发现性
我们的多数期刊被 PubMed、期刊引证报告(JCR)、Scopus 和 Google Scholar 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
更大影响力
无访问限制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阅读、引用和使用您的研究。从政策制定者到记者,您的研究可以启发和影响更多人。您还可以随时查看论文的下载量、引用次数和Altmetric数据,了解您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快速在线出版
您的论文在接受后即可供需要的人免费永久访问;
自由
您可以选择Creative Commons许可,从而遵守资助机构的要求并控制他人对您作品的使用方式。
我们深知,真正的学术影响力不仅源于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更在于这些成果能否被广泛获取、有效重用并持续激发创新。
Taylor & Francis的学者服务平台专门设立了“Choose Open”专题,系统性地阐释了开放研究、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开放同行评审以及开放图书的理念与相关实践。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3 16: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