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 & Francis通过走进编辑部栏目,邀请来自中国的期刊主编、副主编或编委,向中国的科研人员更加全面地介绍Taylor & Francis旗下的优秀国际期刊,分享期刊的收稿领域、审稿流程,以及科研人员在研究、写作和投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帮助更多中国优秀的科研成果顺利发表。
暑期临近,走进编辑部栏目特别策划“夏日特辑”密集邀请医学、药学、教育学、营销学等各个学科的资深大咖,从资深视角,带你读懂期刊的“通关密码”!
本期,我们特别专访了Cogent Education 主编、香港教育大学校长李子建教授。作为国际教育领域的权威学者与国际期刊主编,李教授在访谈中分享了期刊的发展理念、审稿机制、选题策略,以及中国作者常见的投稿误区等,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了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投稿指南。
本期精彩看点:
中国学者常见拒稿原因剖析
国际发表的关键策略
提升录用率的实用建议
全球与中国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主编介绍
李子建 教授
Professor LEE, Chi Kin John, JP
香港教育大学 校长
📺 想快速了解主要内容? 我们特别制作了2分钟的视频动画
>>>点击观看<<<
访谈内容
1. 请您简要介绍一下 Cogent Education 的办刊宗旨和特色优势?与传统教育期刊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Cogent Education 是一本领先的大型多学科开放获取期刊,发表涵盖教育研究广度范围内的高质量、同行评审文章。该期刊由我担任主编,并由一个由国际专家组成的专业编委会支持。与传统教育期刊相比,Cogent Education 具有以下特点:
期刊设有21个栏目,涵盖广泛且几乎所有重要的教育研究方面和领域;
每个栏目由一位或多位高级编辑负责管理,Cogent Education 拥有一个由国际专家组成的相对庞大的编辑委员会;
2. 目前来自中国大陆的稿件中,您认为常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投稿误区是中国作者容易出现的?
根据我的个人经验,中国(或亚洲)作者常见的一些问题包括:
稿件在投稿前缺乏英语语言润色;
所研究的教育问题可能具有较强的国家或地方性,但建议建立与国际文献的联系,并突出研究的理论意义;
研究方法和研究发现的分析需要与研究目标相匹配、相一致。
3. Cogent Education 是一个多学科教育研究期刊,涉及非常广泛的主题领域。哪些选题方向的稿件是编辑目前特别需要的?
Cogent Education 欢迎涵盖多样化研究主题的投稿,编辑团队主要依据稿件的学术质量进行评审。
4. 您能为我们具体介绍一下该期刊的审稿流程吗?哪些是稿件被拒的主要原因?您是否有提升录用率的建议?
稿件通常会送交审稿人进行评审和评价。大多数情况下,作者需要经过一至两轮的修改(无论是重大修改还是小幅修改),以确保发表质量。有时即便进入第三轮修稿,若作者未能充分回应或采纳关键审稿意见,稿件仍可能被拒。
为了提高稿件被录用的可能性,我个人建议:
1. 确保文章经过专业语言润色,整体格式清晰、可读;
2. 更新文献综述,并采用合适且严谨的研究方法;建议事先咨询统计学专家或熟悉定性方法的同行;
3. 突出研究的重大贡献。
5. Cogent Education 近期新增了“成人与继续教育”、“艺术教育”、“学前教育”的板块,这是否意味着 Cogent Education 在选题策略上有新的布局?未来还计划拓展哪些新的方向?
新增栏目反映了期刊广度和覆盖范围的拓展,旨在吸引特定研究群体的作者和审稿人,从而构建出具有专业聚焦和研究共同体的新板块。未来可能会根据全球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 Cogent Education 编辑部的支持,探索设立新的栏目。
6. Cogent Education 是如何确保稿件质量与影响力的?
稿件在发表前均由审稿人和高级编辑进行评审,以确保质量优良、内容具备面向国际读者的相关性。
7. 在您看来,当前全球与中国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您是否可以为中国大陆作者提出一些具体的国际期刊发表建议?
我个人认为,当前全球和中国教育研究的重要趋势包括人工智能和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师发展和不同领域中的专业培训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社会对高质量教育工作者和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
8. 作为主编,是什么激励您长期致力于教育研究与学术出版工作?
我个人非常享受教育研究与出版工作,这是一种学术追求,希望它能为国家和全球学术界、以及教育领域的各类专业社群带来积极影响。
关于期刊
最新影响因子:2.0/Q2
最新CiteScore:2.9/Q2
多学科开放获取教育期刊,发表经严格同行评审的高质量研究。涵盖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教育心理、教育政策、高等教育、特殊教育、STEM 教育、教师发展、继续教育与学前教育等多个领域。欢迎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强调研究诚信与影响力。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Taylor & Francis 学术服务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74014-149380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