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Op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Open

博文

FMH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闫忠红研究员团队:“药食同源”植物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妙用

已有 1035 次阅读 2025-9-25 16:51 |个人分类:药食同源(英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1.png

Introduction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随着肾小球、肾小管和肾间质的损伤加剧,最终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脏病(CKD)和终末期肾病(ESRD),需要长期治疗。DN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线粒体损伤、内质网应激、肾脏炎症和氧化应激、足细胞凋亡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目前,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控制体重、血压和血糖,并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作为一线药物。然而,这些药物可能产生副作用,如ACEI可能引发血管性水肿,ARB可能导致高血钾风险。因此,探索新的、疗效更佳且副作用更小的治疗方式至关重要。

随着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饮食在慢性病预防和治疗中的重要性受到重视。在中国,中药中的功能性食品与药用价值结合的理念称为“药食同源”。《黄帝内经·太素》曾提出:“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这说明一些食物也可以作为药物使用。这一理念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实践历史。例如,生姜不仅是日常饮食中的香料,还在中医中具有解表散寒、化痰止呕等作用,并被发现具有治疗胃肠道肿瘤的潜力。沙棘作为可食用果实因其抗肿瘤、抗氧化和护肝特性被蒙古族和藏族人民广泛使用。山楂除了食用价值外,还在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疾病中具有药理学意义。因此,“药食同源”植物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于DN的治疗,除了控制血压、血糖和代谢紊乱外,饮食疗法也是关键调节因素。天然植物,尤其是药膳同源性和功能性食品,因其有效、无毒、副作用小,被认为是理想的口服治疗选择。

Results and Discussion

1.DN的致病途径

糖尿病肾病(DN)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关键之一,因为线粒体负责ATP和活性氧(ROS)的产生,其失调影响多条细胞信号通路,加速疾病进展。内质网(ER)参与蛋白质和脂质合成及钙稳态。当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在ER中积累时,会引发内质网应激,激活ATF6、PERK、IRE1α等通路,影响肾细胞,使其对ER应激更敏感。研究表明,ER应激参与DN的发病,维持内质网稳态是治疗DN的潜在靶点。炎症作为机体应对损伤的机制,在DN发生和进展中起关键作用。高血糖容易诱发氧化应激,导致ROS过量生成,机体抗氧化防御减弱,触发病理过程。足细胞是肾小球滤过单元的重要组成,其损伤可导致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如DN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此外,铁死亡和肠道菌群失调也是DN发生的重要因素。

2.“药食同源”植物在治疗DN中的运用

研究表明薯蓣、补骨脂等药物的相关化合物在改善线粒体功能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此外,牛蒡子、牡丹皮等药食植物的活性成分在改善DN内质网应激方面疗效显著;栀子、藏红花、川芎、人参、姜黄、杜仲、生姜、杏仁等药食植物的相关成分能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等方式对DN起到治疗作用;黄芪、葛根、山茱萸、冬虫夏草、甘草等药物的相关化合物也在抗足细胞凋亡、抑制铁死亡、改善肠道菌群等方面发挥治疗DN的重要作用。

Conclusion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糖尿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3.66亿人。其中,约一半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1/3的1型糖尿病患者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DN),这对个人、家庭及医疗系统造成巨大经济负担。除了常规的血压、血糖和代谢紊乱控制外,饮食疗法也是调节DN的重要手段。天然植物,尤其是药食同源(MFH)植物,因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而被视为理想的口服治疗选择,且在中国使用已有数千年历史,是治疗DN的最佳候选者(图1)。

2.png

图1 MFH植物治疗DN的作用机制。 

本图使用Figdraw (www.figdraw.com)绘制。该图总结了DN相关的致病途径,包括氧化应激、炎症、足细胞损伤、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其他相关通路。该图回顾了16种MFH植物的传统功效与特点,并总结了MFH植物的相关活性成分(包括多糖、萜类化合物和木脂素等),以及MFH植物对DN的相关治疗作用。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通信作者:

7.png

闫忠红,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在国内外期刊参与并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并参与多项省级项目。

第一作者

8.png

赵丹麦,女,方剂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公开发表SCI收录的学术论文1篇,北大核心论文1篇,参与省级课题2项。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open.com/article/10.26599/FMH.2026.9420115

10.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63286-1503519.html

上一篇:喜讯|中国海洋大学3种期刊上线SciOpen!
下一篇:喜讯|《国防科技大学学报》上线SciOpen! SciOpen SciOpen 2
收藏 IP: 166.111.24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8 0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