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石研究已从“看壳辨形”迈入“同位素时代”,氧同位素三元图与氦同位素-宇宙核素分析并称为最权威的双核武器。前者锁定母体来源,后者证明太空履历,二者结合,鉴别准确率近100%,彻底终结了熔壳、球粒、魏德曼花纹等表观特征的“经验主义”争议。
氧同位素:母体来源的“宇宙指纹”
1973年,Clayton首次发现地球岩石氧同位素(δ¹⁷O vs δ¹⁸O)落在斜率0.52的地球分馏线(TFL),而陨石偏离此线,形成多条平行或倾斜的“陨石线”。普通球粒陨石沿斜率0.7分布,碳质球粒陨石落于CCAM线,HED族对应4 Vesta,月球陨石与阿波罗样本重合,火星陨石(SNC)独占火星线。实验取0.1g样品,经BrF₅高温释放O₂,质谱测定精度0.01‰,若点位偏离TFL >3σ,即排除地球成因。此法已编入《陨石分类手册》(Meteoritical Bulletin),全球陨石数据库超6万条记录均以此为准。

氦同位素与宇宙核素:太空暴露的“行程表”
陨石在太空受银河宇宙射线轰击,产生³He、²¹Ne、¹⁰Be、²⁶Al等核素,地球岩石无此信号。³He/⁴He比值陨石高达10⁻⁴,地球<10⁻⁶;暴露年龄(Texp)由³He/²¹Ne计算,铁陨石可达10⁸年;陆地年龄(Tter)用¹⁴C、³⁶Cl测定,区分新鲜陨石与风化假货。加速器质谱(AMS)是唯一检测手段,样品前处理需HF溶解+离子交换。经典案例ALH 84001:氧同位素落火星线,³He暴露年龄15 Ma,确认其13亿年前被火星撞击喷发,旅居太空后坠落南极。

Allende陨石的CAI尖晶石(δ¹⁷O ≈ δ¹⁸O ≈ -40‰)是已知宇宙中¹⁶O最富集的固体,定义了太阳星云初始氧同位素组成,所有后续行星物质都由此演化。
资料来源:https://grok.com/share/c2hhcmQtMw%3D%3D_3507552b-562d-4f59-91c8-05126c922462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中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49522-150798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