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幔是地球内部的重要层圈,位于地壳之下、核心之上,深度约30-2900公里,其矿物组成主要由高温高压环境下稳定的硅酸盐和氧化物组成。地外样品(如陨石、月球岩石、火星样品等)则来自不同天体的地质环境,受形成条件、化学组成和演化历史的制约。以下从矿物种类、形成环境、化学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系统对比地幔矿物与地外样品的差异,并结合氦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示踪作用,分析其在揭示物质来源和演化上的意义。
1. 地幔中常见矿物
地球地幔分为上地幔(~30-410 km)、过渡带(410-660 km)和下地幔(660-2900 km),各层矿物因压力和温度梯度而异:
上地幔:主要由橄榄石((Mg,Fe)₂SiO₄,约60%)、辉石(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约20-30%)、石榴石(在较深处,如榴辉岩中)和少量尖晶石(MgAl₂O₄)组成。橄榄石以镁橄榄石(forsterite)为主,富Mg,Fe含量随深度增加而略增。辉石包括富钙的单斜辉石(如透辉石)和贫钙的斜方辉石(如顽辉石)。这些矿物通过地幔对流或火山活动(如金伯利岩、玄武岩)带到地表,常见于地幔橄榄岩或榴辉岩中。
过渡带:橄榄石转变为瓦兹利石(β-(Mg,Fe)₂SiO₄)和林伍德石(γ-(Mg,Fe)₂SiO₄),辉石部分溶解成石榴石结构。主相矿物包括瓦兹利石、林伍德石和钙钛矿型结构的镁铁石榴石(majorite)。
下地幔:主要由布里奇曼石((Mg,Fe)SiO₃,钙钛矿结构,约80%)、镁铁尖晶石(ferropericlase,(Mg,Fe)O,约15%)和钙钙钛矿(CaSiO₃)组成。极高压下,布里奇曼石可能进一步转变为后钙钛矿结构(post-perovskite),靠近地核-地幔边界(D''层)。
这些矿物反映了地幔的高压高温环境(压力5-135 GPa,温度1000-4000 K),其化学组成以Mg、Fe、Si、O为主,微量元素(如Cr、Ni)随深度变化。氦同位素(³He/⁴He)研究表明,上地幔³He/⁴He约为8 RA(洋中脊玄武岩),下地幔可高达30-50 RA(如热点地幔柱),指示原始地幔成分的保留。
2. 地外样品中的矿物
地外样品包括陨石(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月球岩石、火星样品和彗星/小行星尘埃,矿物组成因天体类型和演化历史不同而异:
石陨石(普通球粒陨石):主要由橄榄石、辉石(主要是斜方辉石)、斜长石(NaAlSi₃O₈-CaAl₂Si₂O₈)和少量金属(Fe-Ni合金,如镍铁矿)。球粒陨石中的球粒(chondrules)富含橄榄石和辉石,基质含微量水合硅酸盐(如蛇纹石)或硫化物(如陨硫铁)。³He/⁴He比率高(可达10⁴ RA),受宇宙射线辐照产生³He影响,远高于地幔值。
无球粒陨石:类似地球地幔,含橄榄石、辉石和石榴石,但常更富Fe(如HED陨石,疑似来自灶神星)。斜长石比例较高,反映母体分异作用。
月球岩石:主要由玄武岩(含辉石、斜长石、橄榄石)和斜长岩(富斜长石,少量辉石和橄榄石)。月球缺乏水和挥发性元素,矿物中Fe²⁺/Mg比率高于地球地幔,反映缺氧环境(氧逸度IW-1以下)。氦同位素受太阳风植入影响,³He/⁴He极高(~10⁻⁴),远超地幔。
火星样品:火星陨石(如辉橄无球粒陨石)含橄榄石、辉石和斜长石,类似地球玄武岩,但富Fe(fayalite成分高),含水合矿物(如磷酸盐)表明早期水存在。火星样品(如“毅力号”探测器采集)显示火山岩中辉石和橄榄石比例高,³He/⁴He低于地幔热点(~0.1-1 RA),反映火星地幔耗竭和放射性⁴He积累。
彗星/小行星尘埃:如“星尘”任务的Wild 2彗星样品,含橄榄石、辉石和非晶质硅酸盐,少量碳质物质和有机物,反映低温、原始环境。氦同位素受太阳风和宇宙射线主导,³He/⁴He极高。
3. 主要差异
以下从矿物学、化学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地幔与地外样品的差异:
矿物种类与结构:
地幔:受高压驱动,矿物多为高密度相,如布里奇曼石、林伍德石和后钙钛矿,地表罕见。橄榄石和辉石以镁质为主(Mg# = Mg/(Mg+Fe) > 0.8)。
地外样品:球粒陨石和月球样品以低压相为主(如普通橄榄石、斜方辉石),无布里奇曼石等高压相。火星样品Fe含量高(Mg# < 0.7),斜长石在月球和无球粒陨石中更常见,反映母体分异。
化学组成:
地幔:富Mg、Si、O,微量Ni、Cr高,挥发性元素(如Na、K)低。Al/Ca比低,因钙钛矿稳定。
地外样品:陨石和月球样品Fe含量高,挥发性元素(如Na、K)在球粒陨石中较高,月球样品极贫挥发性元素。火星样品含微量水合矿物和磷酸盐,表明水-岩相互作用。
形成环境:
地幔:高温高压(5-135 GPa,1000-4000 K),受对流和部分熔融控制,矿物相变频繁。
地外样品:陨石形成于低压(<1 GPa)、中等温度(<2000 K)环境,反映早期太阳系凝聚或母体分异。月球岩石形成于低重力、无大气环境,火星样品受早期水和火山活动影响。
氦同位素特征:
地幔:³He/⁴He高(8-50 RA),指示原始地幔来源,下地幔保留更多³He。⁴He主要由U、Th衰变产生,地壳混染降低比率。
地外样品:陨石和月球样品³He/⁴He极高(10²-10⁴ RA),因宇宙射线和太阳风植入³He。火星样品比率低(~0.1-1 RA),反映地幔耗竭和放射性⁴He积累。彗星尘埃受星际介质影响,比率变化大。
4. 地球化学意义
氦同位素(³He/⁴He)作为示踪剂,在对比地幔与地外样品时具有独特价值。地幔的高³He/⁴He指示原始、未分异成分,支持地球形成时捕获太阳系初始氦的模型。地外样品的超高³He/⁴He反映宇宙射线和太阳风作用,指示暴露历史(如陨石的宇宙射线暴露年龄)。火星样品的低比率表明地幔分异和挥发性元素耗竭,与地球上地幔的活跃对流形成对比。通过结合矿物学和氦同位素,研究者可推断天体演化路径,如月球的岩浆洋假说、火星的早期水存在和灶神星的分异。
5. 局限性与未来方向
地幔矿物研究依赖深部样品(如金伯利岩捕虏体),数量有限;地外样品受采集范围限制,难以代表整体天体。氦同位素分析需校正大气和宇宙射线干扰,地外样品尤其复杂。未来,结合原位分析(如激光烧蚀质谱)和返回样品(如中国嫦娥探月、OSIRIS-REx小行星任务),可进一步揭示地幔与地外物质的联系。AI驱动的矿物演化模型和全球同位素数据库将深化对行星形成和分异的理解。
结论
地幔矿物以高压相和镁质硅酸盐为主,反映地球深部高温高压环境;地外样品矿物多样,富Fe、挥发性元素或水合物,指示低压、原始或分异环境。氦同位素(³He/⁴He)差异进一步凸显地幔的原始来源与地外样品的宇宙射线/太阳风影响。这些差异不仅揭示地球与天体的独特演化路径,也为行星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关键线索。
原文链接:https://grok.com/share/c2hhcmQtMw%3D%3D_06daba19-3479-4d24-a6e0-3943c8fa351a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中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49522-150712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