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宝熙
读书 精选
2025-9-7 08:59
阅读:3599

谈到书,首先想到的就是读书。古人对读书早有精辟的论述:所谓“开卷有益”。这句话应该是对的。不过书的内容五花八门,有好坏之分,有的是精品,有的是糟粕。有的人认为,看了淫秽、无聊等内容的糟粕书,开卷就不一定有益了。但,作家郁达夫则认为“读了坏书,而知道它坏的原因与地方,岂不也是一得?”

其实,读书好处是明显的,读书使人学到知识,使人充实,使人开阔,使人成长,使人聪明而且坚强;阅读还会使人绝处逢生,使人在困惑中保持快乐地前进,使人具有条理性;读书多了,人的内在涵养,气质也就发生了变化,眼界开阔,认知提高,看待人情世故,更为理智……

关于为什么要读书,胡适曾谈过三个原因:“一是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二是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多读书;三是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总之,读书的好处是大家所共识的,只是每人的感受程度不同而已。我倒觉得宋代的诗人尤袤对读书的好处的点评很有浪漫色彩。他对读书的体会:“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独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近代著名学人章珏为自己的书斋取名”四当斋”,就是出典于此。

我国是个“书文化”的国家,厉千年而不衰。自古重视读书,有关读书重要性的论述不少。如孔子的“学而不已,阖棺而止”、刘彝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向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颜氏家训的“积财千万,无过读书”、礼记的“玉不雕,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在《三字经》中有多处谈到读书的重要性: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等等。

我国古代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也不少,如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昼耕夜诵、闻鸡起舞、十载寒窗、焚膏继晷、映月读书、负薪读书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如今世风易,情况大不相同,读书条件比古代好千万倍,我们不必再在那么艰苦情况下读书,但古人艰苦读书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的。由于情况的不同,如今的阅读,不单单是纸质的书,还有网络、手机等的阅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可以不同,但不应抛弃或远离书籍的阅读,特别是经典著作的阅读。反观如今的阅读现实,实在令人担忧。

1.jpg

曾经看过一则报道:中国每人年均读书4.66本,韩国每人年均11本,法国每人年均14本,日本每人年均40本,德国每人年均47本,俄罗斯每人年均55本,犹太每人年均64本。上述统计,中国每人年均读书不到5本,统计的是否准确,暂且不谈,国人读书风气不浓应是事实。

鲁迅先生把读书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用现在的词句说就是一种是读与专业有关的专业书和一种读与专业无关的闲书。”

不知上述统计是否包括阅读专业书和阅读闲书两种。在我看来,我国阅读书籍不多应该指的是读闲书的人。读专业书的人员比例少,它在每人年均阅读数量中占的比例很少,而读闲书的人群基数大,这些人读书不多,大大影响了我国每人年均的读书量。

现实是读专业书的人,是被迫的,如不读,就很难适应工作,甚至影响提级和工资收入,他们忙于应付工作和阅读专业书,就很难再抽出时间阅读闲书;而大量的非专业阅读者,对闲书阅读的积极性并不高,他们也可能看些有吸引力的书籍,但并不多。他们更感兴趣的是网络上的或手机上微信的一些八卦新闻、耸人视听新闻,比较轻松,既不累,又有趣的书。但这些信息许多是错误的,毫无文学价值,是肤浅的、平面的、碎片化的消息。许多人只浏览一下微博、微信的内容,就以为自己了解很多知识,还洋洋得意。以至于很多人不习惯认真读书,特别是经典著作。     

喜不喜欢读书往往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和文化程度有一定的关系,这些都是客观条件。其实更主要的还是本人的兴趣所决定,有的人天生对读书很感兴趣,许多作家都是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

书的阅读受到网络和手机阅读的冲击,影响了广大读者的问津固然是个原因,恐怕大部分人没养成读书的习惯,白白的浪费了时间也无不关。

散文家、翻译家钱歌川在他的“读书的习惯”一文中谈到英国人的读书习惯,是颇有耐人寻味的。他谈到:“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即在饭馆菜馆中亦莫不为然。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去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的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的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上述情景是否有些夸张不说,至少折射出英国人好读书以及充分利用时间的一个侧面。

读书的习惯各有不同,比如有的人习惯借别人的书或图书馆的书看,有的人则认为书,非买不能读,因为买来的书不必思前顾后,急着要还,任由自己在上面涂改注记,有利于消化,可反复翻阅,加深理解,特别是好的词句,可在下面画上横线,或从容地抄录下来,而且日后要借用该书内容时,可以重新翻阅。而借的书就很难做到这些。

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书非借不能读。”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一文中就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 他认为: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真地去读。

七略》、《四库》都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富贵人家的书,汗牛充栋,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还有那些祖辈收藏的书籍,晚辈认真读的又有几个,有的甚至随便丢弃。

读书效果是买书好还是借书好,不能一概而论,每人的习惯不一样,各人的条件不一样,不要强求一致,在此,不做深入讨论。

关于读书话题的内容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就不叙述了。

注: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推荐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卓宝熙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47140-150079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9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