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文章是通过组织严谨的书面语言,记述事实,表达情感,阐发思想,那么,由此形成的风格特点,就是“文风”。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不同用途,文风要求当然不同,但千百年来绵亘于中国文化传统中关于文风的共识,则是“诚”。孔子说:“修辞立其诚。”(《周易·文言》)这是关于文风问题的指南。《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从言,成声。”可见,所谓“诚”,就是主客统一、心口统一的语言表达。“诚”字作为文风要求,至少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文风贵在“诚”,要求事实记述的真实性。中国具有辉煌灿烂的悠久历史,同时也具有记述悠久历史的完备严谨的历史著述体系,从先秦史籍到二十五史,都特别重视历史记述的真实性,力求达到信史的境界。《左传》所载太史三兄弟对史实秉笔直书、宁死不屈的事迹,就典型反映了坚持真实、以“诚”为贵的求实精神。不仅浩如烟海的史部著述,以及数量众多的传状谱牒、碑铭序跋等叙述性文体,强调事实记述的真实性;而且在议论、说明、抒情等各类文体中,真实性同样是作为必不可少的前提。近现代以来,许多重要文件和报告,都以回顾历史、讲明事实为开端而展开论述,从而增强了内在说服力。
其次,文风贵在“诚”,要求情感表达的真实性。要想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既要符合事实,更要由衷而发。李白诗作《北风行》抒写幽州思妇孤守寒冬的悲凉,其名句“燕山雪花大如席”,以夸张手法叙写大雪严寒,情景交融,真实蕴乎其间。鲁迅先生《漫谈“漫画”》文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无数文学作品以其真挚之情,产生了感动肺腑的艺术效果,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所谓:“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同时,还有更多非文学的实用性文章,如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诸葛亮《出师表》等,也表现出文风之“诚”,以真情实感引人共鸣,成为千古名篇。
第三,文风贵在“诚”,要求思想阐发的真实性。好的文章,不是简单浮泛的论说,而能紧紧抓住问题,达到历史深度,站到时代高度,在思想阐发中闪耀智慧火花。这就需要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对文明成果的总结。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文风问题,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1942年2月,他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样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整顿党的作风》)围绕实际问题,避免空洞无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历史中发现规律,在现实中提炼智慧,以言简意赅的形式,把深刻思想阐发出来,正是文风之“诚”的要义所在。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讲座教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