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姣姣
尼达尼布 | Nintedanib | MCE
2025-4-22 17:29
阅读:452

MCE 的所有产品仅用作科学研究或药证申报,我们不为任何个人用途提供产品和服务。

Nintedanib

MCE 国际站:Nintedanib

品牌:MedChemExpress (MCE)

货号:HY-50904

CAS:656247-17-5

中文名称:尼达尼布

Synonyms:尼达尼布; BIBF 1120

纯度:99.94%

存储条件:粉末 -20°C 3 年 4°C 2 年 溶剂中 -80°C 2 年 -20°C 1 年

运输条件:美国大陆的室温;其他地方可能有所不同。

产品活性:Nintedanib (BIBF 1120) 是一种有效的三重血管激酶抑制剂,抑制 VEGFR1/2/3,FGFR1/2/3 和 PDGFRα/β 的 IC50 值分别为 34 nM/13 nM/13 nM,69 nM/37 nM/108 nM 和 59 nM/65 nM。

生物活性:Nintedanib (BIBF 1120) 是一种有效的 VEGFR1/2/3FGFR1/2/3PDGFRα/β 三重血管激酶抑制剂,具有 < b>IC50 分别为 34 nM/13 nM/13 nM、69 nM/37 nM/108 nM 和 59 nM/65 nM。 IC50 和目标:IC50:34 nM (VEGFR1)、13 nM (VEGFR2)、13 nM (VEGFR3)、69 nM (FGFR1)、37 nM (FGFR1)、108 nM (FGFR1)、59 nM (PDGFRα)、65 nM (PDGFRβ) 体外: Nintedanib (BIBF 1120) 与激酶结构域的氨基和羧基末端叶之间裂缝中的 ATP 结合位点结合。 Nintedanib (BIBF 1120) 抑制 PDGF-BB 刺激的 BRP 的增殖,细胞试验中的 EC50 为 79 nM。 Nintedanib (BIBF 1120) (100 nM) 在用 5% 血清加 PDGF-BB 刺激后阻断 MAPK 的激活。 Nintedanib (BIBF 1120) 在人血管平滑肌细胞 (HUASMC)[1] 的培养物中防止 PDGF-BB 刺激的增殖,EC50 为 69 nM。 体内: Nintedanib (BIBF 1120)(每天口服 25-100 mg/kg)在所有肿瘤模型中都具有高度活性,包括在裸鼠体内生长的人类肿瘤异种移植物和同基因大鼠肿瘤模型。这在 3 天后肿瘤灌注、5 天后血管密度和血管完整性降低以及深度生长抑制的磁共振成像中很明显[1]。尼达尼布 (BIBF 1120) 可口服,在体内肿瘤模型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同时耐受性良好[2]

体外:尼达尼布 (BIBF 1120) 与激酶结构域氨基末端和羧基末端裂片之间的裂隙中的 ATP 结合位点结合。尼达尼布 (BIBF 1120) 抑制 PDGF-BB 刺激的 BRP 增殖,细胞测定中的 EC50 为 79 nM。尼达尼布 (BIBF 1120) (100 nM) 在用 5% 血清加 PDGF-BB 刺激后阻断 MAPK 的激活。尼达尼布 (BIBF 1120) 可阻止 PDGF-BB 刺激的增殖,在人血管平滑肌细胞 (HUASMC) 培养物中 EC50 为 69 nM[1]。MCE 尚未独立证实这些方法的准确性。它们仅供参考。

体内:尼达尼布(BIBF 1120)(25-100 mg/kg 每日口服)在所有肿瘤模型中均具有高活性,包括在裸鼠体内生长的人类肿瘤异种移植瘤和同基因大鼠肿瘤模型。这在 3 天后的肿瘤灌注磁共振成像、5 天后的血管密度和血管完整性降低以及显著的生长抑制中显而易见[1]。尼达尼布(BIBF 1120)可口服,在体内肿瘤模型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同时耐受性良好[2]。MCE 尚未独立证实这些方法的准确性。它们仅供参考。

动物实验:试验采用 5 周龄至 6 周龄无胸腺 NMRI-nu/nu 雌性小鼠(21-31 克)。适应后,将 1 至 5×106(100 μL 中)FaDu、Caki-1、SKOV-3、H460、HT-29 或 PAC-120 细胞皮下注射到小鼠的右侧腹腔。适应后,将 5×106(100 μL 中)GS-9L 细胞皮下注射到 F344 Fischer 大鼠的右侧腹腔。对于药代动力学分析,在指定时间点从小鼠的眶后丛中分离血液,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血浆。MCE 尚未独立证实这些方法的准确性。它们仅供参考。

激酶实验:在存在或不存在在 25% DMSO 中进行的 BIBF1120 连续稀释的情况下测定酶活性。每个微量滴定板包含内部对照,例如空白、最大反应和历史参考化合物。所有孵育均在室温下在旋转振荡器上进行。将 10 μL 每种 BIBF1120 稀释液添加到 10 μL 稀释激酶(0.8 μg/mL VEGFR2、10 mM Tris pH 7.5、2 mM EDTA 和 2 mg/mL BSA)中并预孵育 1 小时。通过添加 30 μL 底物混合物(包含 62.4 mM Tris pH 7.5、2.7 mM DTT、5.3 mM MnCl2、13.3 mM Mg-醋酸盐、0.42 mM ATP、0.83 mg/mL Poly-Glu-Tyr(4:1) 和 1.7 μg/mL Poly-Glu-Tyr(4:1)-生物素)来启动反应,并孵育 1 小时。通过添加 50 μL 250 mM EDTA、20 mM HEPES(pH 7.4)来停止反应。将 90 μL 反应混合物转移到链霉亲和素板中并孵育 1-2 小时。用 PBS 清洗三次后,加入 EU 标记抗体 PY20(建议在 DELFIA 检测缓冲液中将 0.5 mg/mL 标记抗体稀释 1:2000)。用 DELFIA 清洗缓冲液清洗三次,去除多余的检测抗体。然后在多标记读数仪上测量前 10 分钟,每个孔用 100 μL DELFIA 增强溶液孵育。MCE 尚未独立确认这些方法的准确性。它们仅供参考。

IC50 & Target:VEGFR1 34 nM (IC50) VEGFR2 13 nM (IC50) VEGFR3 13 nM (IC50) FGFR1 69 nM (IC50) FGFR2 37 nM (IC50) FGFR3 108 nM (IC50) PDGFRα 59 nM (IC50) PDGFRβ 65 nM (IC50)

热销产品:Cholestyramine  | L-Glutamic acid (monosodium salt)  | Rhodamine 6G  | RO4929097  | Epoprostenol (sodium)

Trending products:Recombinant Proteins  |  Bioactive Screening Libraries  |  Natural Products  |  Fluorescent Dye  |  PROTAC  |  Isotope-Labeled Compounds  |  Oligonucleotides

参考文献:[1]. Hilberg F, et al. BIBF 1120: triple angiokinase inhibitor with sustained receptor blockade and good antitumor efficacy. Cancer Res, 2008, 68(12), 4774-4782.[2]. Roth GJ, et al. Design, 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of indolinones as triple angiokinase inhibitors and the discovery of a highly specific 6-methoxycarbonyl-substituted indolinone (BIBF 1120). J Med Chem, 2009, 52(14), 4466-4480.

品牌介绍:&bull;   MCE (MedChemExpress) 拥有200 多种全球独家化合物库,我们致力于为全球科研客户提供前沿最全的高品质小分子活性化合物;&bull;   50,000 多种高选择性抑制剂、激动剂涉及各热门信号通路及疾病领域;&bull;   产品种类涵盖各种重组蛋白,多肽,常用试剂盒 ,更有 PROTAC、ADC 等特色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药研发、生命科学等科研项目;&bull;   提供虚拟筛选,离子通道筛选,代谢组学分析检测分析,药物筛选等专业技术服务;&bull;   设有专业的实验中心和严格的质控、验证体系;&bull;   提供 LC/MS、NMR、HPLC、手性分析、元素分析等各项质检报告,确保产品的高纯度、高品质;&bull;   产品的生物活性多经各国客户实验验证;&bull;   Nature, Cell, Science 等多种顶级期刊及制药专利收录了MCE客户的科研成果;&bull;   专业团队跟踪最新的制药及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为您提供全球最新的活性化合物;&bull;   与世界各大制药公司及知名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

类药多样性化合物库

顾客使用MCE产品发表的科研文献

一站式药筛新体验

MCE 您身边的生物活性分子大师 | 抑制剂、激动剂、化合物库

重组蛋白 | 高纯度、高稳定性

磁珠

MCE Hotline: 4008203792 | 中国现货 - 全球文献引用 - 高纯度高品质 - 全方位技术支持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蒲姣姣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36222-148299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