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icCece12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gicCece123

博文

维生素A酸 | Retinoic acid | MCE

已有 251 次阅读 2025-4-21 15:02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MCE 的所有产品仅用作科学研究或药证申报,我们不为任何个人用途提供产品和服务。

Retinoic acid

MCE 国际站:Retinoic acid

品牌:MedChemExpress (MCE)

货号:HY-14649

CAS:302-79-4

中文名称:视黄酸;维生素A酸;维甲酸

Synonyms:维生素A酸; Vitamin A acid; all-trans-Retinoic acid; ATRA

纯度:99.81%

存储条件:-20°C,密封保存,避光防潮 *溶剂中:-80°C,6个月;-20°C,1个月(密封保存,避光防潮)

运输条件:美国大陆的室温;其他地方可能有所不同。

产品活性:Retinoic acid 是维生素 A 的代谢产物,在细胞生长,分化和器官发生中起重要作用。Retinoic acid 是 RAR 核受体的天然激动剂,对 RARα/β/γ的 IC50 为14 nM。 Retinoic acid与 PPARβ/δ 结合的 Kd 值为 17 nM。Retinoic acid 可以通过激活视黄酸受体抑制转录因子 Nrf2。

生物活性:视黄酸是维生素 A 的代谢产物,在细胞生长、分化和器官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Retinoic acid 是 RAR 核受体的天然激动剂,对 RARα/β/γ 的 IC50 为 14 nM。视黄酸与 PPARβ/δ 结合,Kd 为 17 nM。视黄酸通过激活视黄酸受体 alpha 充当转录因子 Nrf2 的抑制剂。 IC50 和目标:IC50:14 nM (RARα/β/γ)[5] Kd:17 nM (PPARβ/δ)、103 nM (PPARα)、178 nM (PPARγ) [2] 在体外:视黄酸(全反式视黄酸,ATRA)是一种高效的维生素 A 衍生物,是必需的因为它参与了超过 530 种不同基因的转录调控,几乎适用于所有必需的生理过程和功能。视黄酸通过作为核视黄酸受体 (RARα-γ) 的激活配体发挥其作用,核视黄酸受体与视黄酸 X 受体 (RXRα-γ) 形成异二聚体[1]。酸 (RA) 以低亲和力与 PPARα 和 PPARγ 结合,Kd 值为 100-200 nM。相比之下,视黄酸与 PPARβ/δ 结合,Kd 为 17 nM,具有高亲和力和同种型选择性[2]。未分化的 P19 细胞表达视黄酸 (RA) 受体 RARα、RARβ、RARγ 和 PPARβ/δ,以及视黄酸结合蛋白 CRABP-II 和 FABP5。通过用视黄酸处理细胞诱导分化导致 CRABP-II 的瞬时上调和 FABP5 的下调,这在各自的蛋白质和 mRNA 水平上观察到。在最初的下降之后,与未分化的 P19 细胞相比,成熟神经元中 FABP5 蛋白和 mRNA 的水平增加了 2-2.5 倍。诱导分化不会显着影响 RARα 或 PPARβ/δ 的水平。到第 4 天,RARγ mRNA 的水平降低了约 5 倍,并且在成熟神经元中保持较低水平[3]。视黄酸 (RA) 是一种来源于视黄醇(维生素 A)的形态发生素在细胞生长、分化和器官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视黄酸与视黄酸受体 (RAR) 和视黄酸 X 受体 (RXR) 相互作用,进而调控靶基因的表达[4]

细胞实验:按照既定程序诱导 P19 细胞进行神经元分化。简而言之,将细胞培养在 1% 琼脂糖包被的 10 cm 培养皿中,密度为 3×10 5 细胞/mL,培养液为添加了 10% FBS 的 α 最小必需培养基。通过添加视黄酸 (1 μM) 诱导分化,2 天后更换含视黄酸的培养基。第 4 天,通过离心收集细胞聚集体,通过胰蛋白酶/EDTA 处理分离成单个细胞,重新接种到聚-L-赖氨酸包被的平板上,并在添加了 10% FBS 的 α 最小必需培养基中培养。第 6 天,将培养基更换为含有 B27 补充剂和 2 mM GlutaMAX 的神经基础培养基。每 2 天更换一次培养基,持续一周[3]。MCE 尚未独立证实这些方法的准确性。它们仅供参考。

IC50 & Target:PPARβ/δ 17 nM (Kd) PPARα 103 nM (Kd) PPARγ 178 nM (Kd) Human Endogenous Metabolite PPARα 14 nM (IC50) PPARγ 14 nM (IC50) RARβ 14 nM (IC50)

热销产品:Rhodamine Phalloidin  | Fumonisin B1  | Brusatol  | Thymidine  | VD2-d3

Trending products:Recombinant Proteins  |  Bioactive Screening Libraries  |  Natural Products  |  Fluorescent Dye  |  PROTAC  |  Isotope-Labeled Compounds  |  Oligonucleotides

参考文献:[1]. Wu L, et al. Retinoid X Receptor Agonists Upregulate Genes Responsible for the Biosynthesis of All-Trans-Retinoic Acid in Human Epidermis. PLoS One. 2016 Apr 14;11(4):e0153556.[2]. Shaw N, et al. Retinoic acid is a high affinity selective ligand for the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beta/delta. J Biol Chem. 2003 Oct 24;278(43):41589-92.[3]. Yu S, et al. Retinoic acid induces neurogenesis by activating both retinoic acid receptors (RARs) and 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β/δ (PPARβ/δ). J Biol Chem. 2012 Dec 7;287(50):42195-205.[4]. Kam RK, et al. Retinoic acid synthesis and functions in early embryonic development. Cell Biosci. 2012 Mar 22;2(1):11.[5]. Apfel C, et al. A 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 antagonist selectively counteracts retinoic acid effect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2 Aug 1;89(15):7129-33.[6]. Xiu Jun Wang,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retinoic acid as an inhibitor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Nrf2 through activation of 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7 Dec 4;104(49):19589-94.

品牌介绍:•   MCE (MedChemExpress) 拥有200 多种全球独家化合物库,我们致力于为全球科研客户提供前沿最全的高品质小分子活性化合物;•   50,000 多种高选择性抑制剂、激动剂涉及各热门信号通路及疾病领域;•   产品种类涵盖各种重组蛋白,多肽,常用试剂盒 ,更有 PROTAC、ADC 等特色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药研发、生命科学等科研项目;•   提供虚拟筛选,离子通道筛选,代谢组学分析检测分析,药物筛选等专业技术服务;•   设有专业的实验中心和严格的质控、验证体系;•   提供 LC/MS、NMR、HPLC、手性分析、元素分析等各项质检报告,确保产品的高纯度、高品质;•   产品的生物活性多经各国客户实验验证;•   Nature, Cell, Science 等多种顶级期刊及制药专利收录了MCE客户的科研成果;•   专业团队跟踪最新的制药及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为您提供全球最新的活性化合物;•   与世界各大制药公司及知名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

类药多样性化合物库

顾客使用MCE产品发表的科研文献

一站式药筛新体验

MCE 您身边的生物活性分子大师 | 抑制剂、激动剂、化合物库

重组蛋白 | 高纯度、高稳定性

磁珠

MCE Hotline: 4008203792 | 中国现货 - 全球文献引用 - 高纯度高品质 - 全方位技术支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36222-1482829.html

上一篇:人干扰素-γ | IFN-gamma Protein, Human | MCE
下一篇:缬氨霉素 | Valinomycin | MCE
收藏 IP: 223.167.2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