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upjournals

博文

从“两头在外”到“双回流”:《先进陶瓷》(英文)的实践探索 精选

已有 4029 次阅读 2025-3-6 08:5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摘  要

中国科技论文“两头在外”的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在全球的学术话语权。清华大学出版社创办的《先进陶瓷》(英文)在发展的鼎盛时期结束了与国外出版商的合作,于2023年1月开始改由国产平台SciOpen在本土出版,平稳完成了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转变。本文对《先进陶瓷》(英文)回归本土前后一些关键出版及引证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为促进科技论文和科技期刊“双回流”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两头在外;双回流;国产出版平台;科技期刊;SciOpen;《先进陶瓷》(英文)

From "Two Ends Outside" to "Both Back-Flowing": Practice of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GONG Jianghong, LI Yang, LIU Yu, YANG Rui

Abstract The situation of "Two Ends Outside" of Chinese S&T paper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discourse power of China. In January of 2023,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a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journal establish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finished the cooperation with the foreign publisher, although it is just in the period of great prosperity of the Journal, and moved to the domestic publishing platform SciOpen, realizing smooth transition from "Borrowing a Boat to Sail" to "Building a Boat to Sail". In this paper, some key publishing and citation data before and after the return of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were analyzed in details, aim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Both Back-Flowing" of Chinese S&T papers and domestic journals.

Keywords  "Two Ends Outside"; "Both Back-Flowing"; domestic publishing platform; scientific journals; SciOpen;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和科技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科技的发展已经从跟踪模仿发展到了追跑、并跑甚者领跑的阶段。相应地,我国也成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科研发表市场[1]。以2023年为例,中国学者发表SCI论文72.87万篇,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其中发表在高水平国际期刊上的论文达到11.85万篇,约占全球的33.6%)。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作者的这些优秀论文中有约95%发表在国外的英文期刊上[2]。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的SCI期刊起步晚、体量小,加之国际影响力还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无法适应我国科技论文产出高速增长的形势;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注重高水平英文期刊建设,但是由于缺少自主高水平出版传播平台的支撑,绝大多数国产英文期刊仍然选择了与国外出版商合作出版[3-5]。“文章发出去,期刊买进来”,中国科技论文的这种“两头在外”的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在全球的学术话语权。

为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中国科协等4部门于2019年8月16日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  培养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6] (以下简称“《意见》”),并开始推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以下简称卓越行动计划),为我国科技期刊快速实现“弯道超车”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7.8],同时也为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科技论文“两头在外”的窘境、实现论文和期刊“双回流”指出了明确方向。

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创刊于2012年的《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先进陶瓷》(英文),以下简称《先陶》] 在2019年入选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项目以来得到了飞速发展[9],在吸引中国优秀论文回流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于2023年底入选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领军期刊项目。此外,清华大学出版社也于2019年入选了卓越行动计划的国际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项目,并于2022年6月正式发布了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SciOpen [10]。2023年1月,《先陶》结束了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的“借船出海”办刊模式,回归本土,转为完全采用SciOpen作为出版与传播平台,正式进入“造船出海”的新阶段。两年来,《先陶》与SciOpen通力合作,在促进中国科技期刊回流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本文将在分析一些关键出版及引证数据的基础上,介绍《先陶》在促进科技论文和科技期刊“双回流”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1 高水平期刊是吸引论文回流的基础

《先陶》自2012年创刊,到目前已经经历了13年的发展历程。这13年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图1):

(1) 创刊初期的四年 (2012—2015年) 为期刊的起步阶段。由于缺乏影响力,《先陶》在这个阶段主要依靠约稿以及从学术水平普遍偏低的第三世界国家投稿中选择一些稿件来维持正常的出版,发文量始终保持在每年40篇左右。

(2) 《先陶》于2016年被SCI收录之后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 (2016—2019),中国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到这本国产期刊。但由于国际影响力还远远低于同一领域的国际顶刊,中国学者提交给《先陶》的稿件绝大多数并不是高水平论文。为保证期刊的影响力持续提高,这一阶段期刊的发文量也基本保持每年40篇左右,只不过中国论文的占比开始出现了一个缓慢增大的趋势 (这是因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远远高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

(3) 2019年底,《先陶》入选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项目后,根据《意见》中提出的“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提升质量、超越一流”这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指导思想,果断调整办刊思路,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大了对中国论文的吸引力度。同时,期刊在科睿唯安的《期刊引证报告》 (JCR) 中也进入了同类期刊的Q1区。此后,期刊便开始了飞速的发展,年发文量逐年提高,JCR影响因子更是连续4年居国际同类期刊第一。

从图1可以看出,在经历了2012—2018年的持续低迷状态之后,《先陶》在2019—2024年间所发表的中国论文开始呈现迅速增长态势。为了更好地揭示这组数据的意义,以Web of Science 2025年1月9日的数据为基础,对国际公认的陶瓷类2大名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简称《美陶》) 和《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简称《欧陶》)  以及《先陶》2018年发表的中国学者论文按被引用次数排序,前50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如图2 (a) 所示 (《先陶》2018年只发表了29篇中国学者的论文)。可以看出,《先陶》上发表的中国论文影响力明显不如《美陶》和《欧陶》。然而,对这3本期刊2023年的数据进行类似分析 [图2 (b)] 则可以发现,《先陶》上发表的中国论文影响力在2023年已经明显超过了《美陶》,与《欧陶》大体持平。对比这两年的数据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随着期刊影响力的不断攀升,《先陶》在吸引中国优秀论文“回流”方面取得了越来越显著的效果。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科技论文“两头在外”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普遍认为学术评价导向和期刊国际影响力是导致中国优质稿源流失的两大根本原因[11-14]。考虑到2019年开始,《先陶》的JCR影响因子出现了连续跃升,因此分析图1和图2所示数据可以认为:相比于学术评价导向而言,期刊国际影响力对于学者选择期刊的影响似乎更为显著。对《先陶》13年来发表国外学者论文的情况进行分析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表1列出了在上述三个发展阶段 (2012—2015、20162019及20202023) 分别在《先陶》发表论文最多的10个国家和地区 (括号中的数据为论文数)。这些数据说明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似乎也十分看重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随着《先陶》影响因子的飞速增长,这些国家在20202023年间在《先陶》发表论文的数量相比于前两个阶段明显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20122015年间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的稿件大多数都是定向约稿)。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来说,发表论文的目的主要在于交流,而将论文发表在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上,无疑会引起更多同行的关注,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先陶》的发展经历则进一步说明:只要把影响力提升上去,就不愁没有好稿源。因此,努力将国内期刊的质量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才是吸引优秀论文“回流”的根本途径。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优秀论文对期刊影响力提升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在期刊起步阶段。从图2 (a) 可以看出,2018年《先陶》发表的29篇中国论文虽然总体影响力不如《美陶》或《欧陶》,但其中仍然至少有3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超过了《美陶》的平均水平,对于当时年发文量只有41篇的《先陶》来说,这3篇论文较高的被引次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因子。事实上,在20162019《先陶》发展的第二阶段,正是这些优秀论文推动了期刊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为后续20202023间期刊的飞速发展、吸引更多优秀论文“回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高质量平台是吸引期刊回流的保障

与绝大多数国产英文期刊一样,《先陶》也是从与国外出版商合作开始起步的,即所谓的“借船出海”。在清华大学出版社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SciOpen正式发布之后,《先陶》便毅然结束了与国外出版商的合作,转为完全采用SciOpen作为出版与传播平台,开始了国产期刊回归本土运营的新尝试。应该说,对于在国际顶级出版平台上运行了11年、正处于发展高峰期的《先陶》来说,回归本土无疑会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但是,作为一本国产期刊,与国外出版商合作出版总是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正如很多学者[15-17]所指出的那样,“造船出海”,打造中国自己的数字化出版平台才是国产期刊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既然我国已经有了完全自主的出版平台,“回家”无疑是《先陶》必然的选择。

回归之路是艰辛的。表2列出了2022—2024年间《先陶》一些重要参数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回归后第一年 (2023年) 与回归前最后一年 (2022年) 相比,《先陶》的收稿量及全文浏览下载量均呈现出了断崖式的下降。特别是,由于收稿量的减少以及优质稿源的缺乏,2023年的发文量也不得不从原计划的192篇调整为最终的164篇。回归之路同时也是可控的。在经过了仅仅一年的短暂阵痛之后,《先陶》的各项重要指标在2024年就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回升:与2023年相比,收稿量增长了45.3%,全文浏览下载量增长了51.2%。

《先陶》自2023年开始在SciOpen上独家发布论文。根据JCR影响因子的计算规则,2024年度的影响因子的计算将以2022年和2023年的论文为基础,也就是说平台转换后对《先陶》影响将在2024年度的影响因子中首次体现。图3示出了2021—2024年间各年度《先陶》即时影响因子随时间的增长趋势。可以看出:(1) 2024年度《先陶》即时影响因子在前5个月与2021年同期基本一致,但明显低于2022年和2023年同期,这说明平台转换对《先陶》2023年论文的传播确实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2) 进入五月后,2024年即时影响因子开始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加速增长趋势,意味着学者们已经开始注意到了在SciOpen平台上发布的《先陶》论文;(3) 进入九月,2024年即时影响因子与2022年基本持平但略低于2023年,这似乎说明平台转换的影响已经基本消除。根据Web of Science目前已经收录的数据预测,2025年6月科睿唯安正式发表的《先陶》2024年影响因子应该在16.0左右,尽管与2023年的18.6相比略有降低,但仍然将继续以绝对优势名列同类期刊全球第一。

以上数据分析说明《先陶》已经基本上平稳渡过了平台转换期,开始进入了借助国产平台独立运营的一个全新发展阶段。

《先陶》之所以能够短时间内实现平稳回归,主要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平台与期刊之间密切配合,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1) 凭借多年来与国际顶级出版平台合作办刊积累的丰富经验,清华大学出版社在SciOpen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一直秉持先进性、易用性、安全性、可拓展性、可移植性等基本原则,采用先进开放的数据库开发技术和设计、管理理念,构建了由投审稿系统、XML生产、全媒体发布、集群门户等组成的出版全流程系统[9]。这就使得SciOpen一上线就基本满足了期刊数字化出版及国际化传播的需求,在某些功能 (如论文发布的速度[10]、发布内容的准确性[18]、融媒体多维度传播[19,20]等) 方面甚至并不逊色于国际顶级出版平台。因此,《先陶》在回归之后的正常投审稿及在线出版并没有受到显著影响。在投审稿方面,2022年《先陶》发表的论文平均审稿周期为103.7天,而2023年和2024年这个数据分别为76.8天和81.1。在出版方面,SciOpen的“录用即出版 (Just Accepted)”功能确保了论文在录用的当日或次日即可在线下载,而从录用到在线出版 (Online First) 也基本控制在30天以内,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出版时滞,增强了首发权时效。

(2)《先陶》回归之后出现的全文浏览下载量短时间内断崖式下降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应该是:SciOpen虽然已经上线了《先陶》从创刊以来发表的所有论文,但《先陶》在回归之前出版的11卷共657篇论文仍然可以在之前的国际合作出版商Springer平台免费下载,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SciOpen的全文下载量。当然,SciOpen作为一个新生平台在国际几乎没有任何知名度也是导致2023年全文下载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因此,从《先陶》回归伊始,平台和期刊就通力合作面向潜在读者群开展了密接的宣传工作,包括利用SciOpen无缝对接Google、Google学术、Bing等通用搜索或检索引擎、与EurekAlert!、科学网、Twitter等第三方合作、在ResearchGate开设《先陶》账号、期刊已有的微信公众号直接链接SciOpen平台等。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迅速提高了平台的影响力,如:2023年Google及Google学术对《先陶》的搜索量为16323次,2024年这一数字增长到了20317次;于2024年7月1日正式上线的《先陶》ResearchGate主页目前月均访客超过700人 (其中国外占比高达72%),月均点击超过4000次。

(3)《先陶》回归之后出现的投稿量短时间内断崖式下降,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作者对转换平台之后的《先陶》能否继续保持原有的影响力信心不足。在回归前后,也确实有不少读者和作者甚至期刊界同行曾经向我们提出过类似的问题。这方面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作者的投稿积极性。为此,我们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首先,不断跟踪监测《先陶》的论文引证数据,并及时面向潜在作者群发布类似于图3所示的数据变化趋势,以增强作者对期刊发展的信心;其次,通过在国内专业性较强的学术会议上宣讲以及组织小型研讨会组稿等方式,主动出击吸引国内优质稿源。通过这些工作,国内学者逐渐改变了由于平台转换而对《先陶》产生的观望态度,提交给《先陶》的稿件从2023年的349篇迅速增长到了2024年的540篇。

这里顺便指出一点,《先陶》回归之后出现的投稿量下降还有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按照OA期刊的国际惯例,《先陶》从2023年正式开始向作者收取稿件处理费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 APC)。如表3所示,这一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南亚和西南亚学者的投稿积极性 (表3中所列7个南亚和西南亚国家2021年的投稿总量为156篇,但2023年和2024年则下降到了每年10篇左右),对以美国、英国、韩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影响并不明显。需要说明的是:《先陶》从2022年6月中旬关闭了设在国外合作出版商平台上的投审稿系统,开始启用新的投审稿系统,从而使得2022年投稿数据可比性较差,因而没有列入表3。考虑到南亚和西南亚学者的投稿质量普遍较差,近年来这些学者的稿件录用率几近于零,因此国外学者投稿量的下降对于转换平台之后的《先陶》影响不大。

到目前为止,《先陶》回归本土已经两年。两年来的实践初步证明:国产平台SciOpen已经基本具备具备了吸引优秀国产期刊回归、确保期刊顺利发展的实力,而优秀国产期刊的回归也可以为SciOpen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2025年1月1日,清华大学出版社创办的另外两本优秀期刊  《纳米研究》(英文)和《摩擦》(英文)  也正式回归到SciOpen平台[21]。可以预见,国产平台与优秀国产期刊之间的通力协作共同发展必将大大推动中国科技论文和科技期刊的“双回流”进程。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先陶》一些关键数据的分析,指出高水平科技期刊是吸引优秀论文“回流”的基础,而高质量平台则是吸引优秀期刊“回流”的保障。

当前,我国创办的英文期刊呈现出了十分喜人的发展势头,在吸引中国优秀论文“回流”方面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卓越行动计划支持下,包括SciOpen在内的几大国产平台正在努力实现自我突破,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22-24],为中国期刊回归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先陶》的实践表明:“借船出海”的国产期刊回归本土平台出版虽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困难,但是凭借期刊本身业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作者群以及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再加上国产平台为期刊量身打造的一系列措施,困难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因此,我们呼吁目前仍然处于“借船出海”状态的国产期刊对国产平台多一些信心,用实际行动支持国产平台的发展,并与国产平台一起努力,争取早日实现《意见》[6]提出的“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的建设目标。

与国产英文期刊回归相比,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是:目前已有国产英文期刊的容量对于年产几十万篇高水平论文的中国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创办足够多的英文期刊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因此,努力提高现有的几千种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以吸引中国学者用中文传播最新研究成果,才是根本解决中国科技论文外流的关键。更何况,我国大力建设一流科技期刊不仅仅是为了吸引中国论文“回流”,更是为了有效引领新兴交叉领域科技发展、明显提升科技评价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成为世界学术交流和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枢纽[6]。因此,近年来关于提高中文期刊国际影响力、争夺中文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5-29],刚刚开始的卓越行动计划二期也明显加大了对中文期刊的支持力度[30],中文期刊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认为:国产英文期刊在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国产出版平台也正在努力提高国际传播力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将国产英文期刊所积累的经验用于建设中文期刊,以国产出版平台向世界推广中文期刊,就完全有可能使兼具中华文化特性和科技特性的中文科技期刊成为世界期刊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

为此,我们愿意引用陈浩元老师[14]早在2019年就说过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现在我国越来越接近世界政治中心、科技中心,且终将有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的那一天,现在重视做强中文科技期刊,扩大其国际影响力,正是为迎接世界科技中心向我国转移的未雨绸缪”。这或许就是我们当前建设高水平科技期刊和高水平出版平台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昕, 王素, 刘兴平.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 [J]. 科学通报, 2020, 65 (9): 771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 (2023)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

[3]刘筱敏. 学术交流视角下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思考 [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 (10): 1146

[4]顾永松, 王维郎, 郭伟, 等. 中国SCI期刊发展现状与出版平台合作建议 [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 33 (1): 91

[5]尚媛媛, 曹喆, 张琳. “借船出海”还是“造船出海”?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进程研究 [J]. 图书情报知识, 2024, 41 (5): 76

[6]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EB/OL]. (2019-08-16) [2019-08-19]. http://www.cast.org.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html

[7]郭伟.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新契机:试论《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政策亮点及实施建议 [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 30 (10): 1029

[8]魏均民, 刘冰, 徐妍.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挑战、机遇和对策 [J]. 编辑学报, 2021, 33 (1): 1

[9]龚江宏. 用“中国故事”吸引“世界目光”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发展历程回顾与思考 [J]. 编辑学报, 2023, 35 (2): 124

[10]张莉, 曾洁, 赵廓, 等. 国产科技期刊出版与传播平台SciOpen运营实践及思考[J]. 编辑学报, 2023, 35 (1): 12

[11]刘丽英, 魏秀菊, 朱明, 等. 我国科技论文外流的文献经济损失构成及原因分析 [J]. 编辑学报, 2015, 27 (5): 426

[12]魏玮, 魏月华, 扶文静. 政策导向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 [J]. 传媒论坛, 2021, 4 (10): 13

[13]焦一丹, 俞征鹿, 马峥. 中国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路径 [J]. 编辑学报, 2022, 34 (5): 473

[14]胡晓梅. 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应然方向、实然困境和使然路径 [J]. 编辑学报, 2023, 35 (增刊2): 1

[15]陈浩元. 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强国之路的若干思考 [J]. 编辑学报, 2021, 33 (2): 229

[16]曾伟明. 信息主权视域下我国科技期刊及平台发展策略研究 [J]. 编辑学报, 2020, 32 (6): 605

[17]李新坡, 郑秀娟. 中国科技期刊“造船出海”的3个关键问题 [J]. 编辑学报, 2022, 34 (2): 360

[18]赵琳, 孟瑶, 葛浩楠. 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SciOpen功能实践研究 [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 (12): 1608

[19]张莉, 牟翘楚, 李梦迪, 等. 从英文科技期刊建设需求再谈加强国内出版平台国际化运营能力建设 [J]. 编辑学报, 2024, 36 (1): 5

[20]汤梅, 陈禾. 基于国内数字出版平台SciOpen自主出版英文新刊的实践探索 [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4, 35 (11): 1604

[21]科技期刊新质生产力建设研讨会暨SciOpen创新大会2024在清华大学召开 [EB/OL]. (2024-06-30) [2024-07-02]. http://www.tup.tsinghua.edu.cn/newscenter/news_12380.html

[22]沈锡宾, 刘红霞, 王立磊, 等.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建设路径的相关问题研究 [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 (2): 197

[23]邓迎, 吕璇, 刘彧, 等. 以Researching为例谈科技期刊英文数字出版与传播平台建设 [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 (9): 1283

[24]黄莹.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现状、问题与优化策略:基于“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支持的五家平台的案例分析 [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3, 34 (11): 1473

[25]蔡斐, 李世秋, 苏磊, 等. 争优质稿件,创一流期刊 [J]. 编辑学报, 2019, 31 (5): 486

[26]文秋芳. 学术国际话语权中语言权问题 [J]. 语言战略研究, 2021, 6 (3): 80

[27]郑秀娟. 浅论中文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话语权中的地位及提升路径 [J]. 编辑学报, 2023, 35 (1): 17

[28]张韵. 中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与建议 [J]. 传播与版权, 2023, (12): 35

[29]任滢滢. 英语霸权视角下对中国科技期刊建设意识引导的思考 [J]. 编辑学报, 2024, 36 (1): 18

[30]关于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项目的通知 [EB/OL]. (2024-09-29) [2024-09-30]. https://www.cast.org.cn/xw/tzgg/ZH/art/2024/art_81125414f969426e8a057b8f3c4234f1.html

本文引用格式:龚江宏,李  杨,刘  宇,杨  锐. 从“两头在外”到“双回流”:《先进陶瓷》(英文)的实践探索[J]. 编辑学报, 2025, 37(1): 6-11. 

本文由作者提供,原文发表于《编辑学报》2025年第1期。

龚江宏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执行主编、《现代技术陶瓷》执行主编。长期从事陶瓷材料力学行为测试与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迄今为止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SCI收录150多篇),撰写出版学术专著1部、译著2部,主持编制国家标准2项。

从Springer到SciOpen,《先进陶瓷(英文)》正式回归本土

诚邀出席第四届先进陶瓷高峰论坛 (2025.04.11 ~ 04.13 江苏 南京)

《先进陶瓷(英文)》主编随笔|格式和文法是稿件的门面

《先进陶瓷(英文)》执行主编龚江宏|回归本土后的《先进陶瓷(英文)》

《先进陶瓷(英文)》最新影响因子:18.6

《先进陶瓷(英文)》2024年第12期

《先进陶瓷(英文)》2024年第11期

《先进陶瓷(英文)》2024年第10期

卓越期刊|《先进陶瓷(英文)》  

  《先进陶瓷(英文)》作者必须了解的几个问题

《先进陶瓷(英文)》全新投审稿系统正式启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34092-1476183.html

上一篇:邓敏聪等综述:水系锌离子电池锌负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下一篇:南华大学侯杰课题组:可控生长Pr1.5Ba1.5Cu3O7立方体改善质子陶瓷燃料电池阴极反应
收藏 IP: 166.111.24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0: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