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24日,Accounts of Materials Research《材料研究述评》2025年1月刊上线。本期包含1篇Viewpoint和10篇Account文章。
本期正封面文章来自北京大学杨四海教授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Martin Schröder教授团队。文章总结了用于吸附和转化甲烷的功能性MOF及其相关材料的设计和开发。作者利用广泛的实验和计算研究,分析了甲烷转化关键反应中活性位点及其微环境在甲烷结合和活化过程中的作用,并讨论了该领域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方向。
副封面文章来自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刘英哲研究员团队,介绍了高能材料的理论设计方法,重点关注数据驱动的“骨架+基团”组合设计策略,并且指导合成了多个目标分子,同时展望了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宏斌教授团队总结了UCl3型固态电解质与传统的LixMyCln型固态电解质相比所具有的更快的离子传导速度和更强的电极兼容性。通过对此类材料密度、负极界面稳定性和大气耐受性的进一步优化,有望推动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的开发和实际应用。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Ryan P. Lively教授团队从设计和应用的角度总结了在纤维吸附剂领域取得的进展,从成分、制造和结构等角度分析了纤维吸附剂的多功能性,并展示了纤维吸附剂在应对直接空气捕获(DAC)等具有挑战性的新化学分离难题中的应用,最后还对该领域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韩国科学技术院Seungbum Hong教授团队介绍了课题组在利用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表征技术整合机械和电学分析方面所做的工作,包括用于铁电畴表征的表面刮擦方法(电荷梯度显微镜),通过可切换铁电摩擦进行多通道图案化,将电子-离子探测与摩擦力整合用于功能材料的成分识别,以及各种光谱方法。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黄庆研究员团队全面回顾了MXenes和MAX相的拓扑结构转变,深入探讨制备MXene所采用的各种蚀刻方法详细过程和机制,重点介绍了课题组在路易斯酸熔盐(LAMS)法方面取得的进展。作者提出了一种以化学剪刀为媒介的多功能结构编辑策略可将MXene材料转变回MAX相材料,为层状材料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厦门大学郑南峰和吴炳辉教授团队深入剖析了湿法加工钙钛矿多晶薄膜中晶体生长、相变及表面处理的关键过程,从化学角度全面阐述了高质量钙钛矿薄膜的溶剂选择策略,为优化钙钛矿薄膜制备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新加坡国立大学卢炯教授-东南大学李泽军教授团队介绍了二维材料范德华间隙工程方面的最新进展,重点关注低维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相变调制以及混合超晶格的制备,总结了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前景,强调了原位表征技术和机器学习在推进二维材料范德华间隙工程研究中的关键作用。
印度理工学院古瓦哈提分校Parameswar Krishnan Iyer教授团队介绍了为开发诊断和治疗阿兹海默症的新方法而进行的多功能荧光分子探针研究,解释了相关的病理因素,探讨了荧光分子探针的设计方法、成像技术、治疗应用,以及开发新型多功能探针的挑战和潜在方法。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Delia J. Milliron教授-Thomas M. Truskett教授-Daniel Wasserman教授合作团队以ITO纳米晶为构建模块,介绍了在合成调谐纳米晶光学特性方面的最新进展,用于制造红外共振超材料的纳米晶超晶格单层制备方法,以及借助最新开发的模拟方法对光学响应的理解。
苏州大学陆超教授团队概述了为提升可穿戴柔性压电传感器性能,在提升电极材料的机电耦合效率、提高电解质的稳定性和抑制传感器界面分离方面的创新性工作。所制得的柔性压电传感器可应用于可穿戴电子设备、健康监测和智能检测。未来研究方向包括低成本材料合成、柔性传感器的大规模生产以及医疗保健传感器产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6: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