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
健康科学学者:研究成果能在知名期刊上发表,为何仍要选择预印本? | 学者专访(二) 精选
2025-9-25 18:12
阅读:1771

科研路上,你是否曾为成果分享慢、同行联结难而困扰?本期“学者专访”,印度DY Patil药学院副教授Abhinandan R. Patil将用亲身经历为你解答:如何借助预印本实现研究成果快速传播、搭建全球科研网络,甚至成功推动跨学科合作?他的经验,或许能为你打开新思路。

               

欢迎浏览Preprints.org官网了解更多有关平台和预印本的信息:

https://www.preprints.org/?mtm_campaign=sciencenet-post

本文首发于“PreprintsOrg 预印本”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Zl7-VTkdlVgREEdgPmIthg

            

学者介绍:

1.png

研究方向:聚焦于营养保健品、健康科学与医疗保健领域,并涉及诊断学及人工智能相关方向。其团队还致力于癌症相关研究,重点探索食物成分、微生物学及益生菌制剂在辅助人类对抗疾病方面的潜在作用。此外,他们还研究肠道微生物群(即胃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尤其关注在无成瘾等常见风险因素情况下发生的癌症病例。

         

01 接触与使用预印本的经历

Q1:最初是什么促使您选择将研究成果以预印本形式分享?

2023年,我萌生了一个关于人工智能与药物研究的想法,希望能将其分享出去。起初考虑过投稿至学术期刊,但我意识到多数期刊通常要求更详尽的研究内容,且发表周期较长。因此,我决定将这一初步构想以预印本的形式发布,以尽早获得学术同行的反馈

预印本发布后,我通过电子邮件和领英收到了不少回应,许多人表达了对这项研究的兴趣与认可,这让我感受到了科研社群的凝聚力

对我这样希望快速、开放地分享研究构想、并且不追求经济收益的研究者来说,预印本是一种极佳的选择。它不仅有助于连接研究者、填补技术或专业知识空白,并为跨领域合作创造更多机会

               

Q2:在Preprints.org分享研究成果,您有哪些收获?

我们获得的最大收获之一,是能够实现快速、广泛的学术传播。当我们以预印本形式发布研究后,很短的时间内就触达了大量来自不同地区的读者。平台还会发送论文下载量与浏览量的通知,这种即时、透明的反馈令人倍感鼓舞。

与传统期刊通常漫长的审稿周期和付费墙的访问限制相比,预印本使我们能够更迅速、更开放地分享初步研究发现。这种高可见度不仅帮助我们触达目标受众,也为我们继续开展研究注入了动力。

                     

Q3:您是如何发现Preprints.org的?选择该平台的原因是什么?

我是在网上搜索可用于分享研究成果的平台时,偶然了解到Preprints.org的。当时虽然有很多平台可供选择,发现这个平台其实是个意外——我们在偶然间接触到它,并在尝试使用后对效果非常满意。事实也证明,这个平台确实特别适合我们分享研究成果。

               

02 对预印本的看法:应用现状、认知与未来潜力

Q1:在印度学术界,尤其是您所在的领域,研究者对分享预印本持怎样的态度?

根据我的经验,预印本目前在印度的接受程度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使用预印本的研究者还非常少。一个主要原因是许多人对这种形式仍持怀疑态度。部分人认为预印本缺乏传统期刊那样的同行评审环节,因此对其可信度和内容的真实性存有顾虑。

我们团队是圈子里较早采用预印本的。我个人坚信,预印本是分享初步研究成果的优质平台。它能够帮助我们将想法更快地传播出去,哪怕目前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这种方式。尽管团队内部对预印本的态度也存在分歧,但我仍然认为预印本是展示研究成果的宝贵途径。

            

Q2:您合作过的不同国家的研究者,对预印本的认知有何差异?

我们的研究团队与来自多个国家、研究目标和兴趣相近的研究者保持着合作关系。通过交流我们注意到,许多研究者——尤其是与我们合作的那些——对采用预印本都持开放和积极的态度

不仅研究人员如此,许多不同学科的学生也会通过预印本平台学习研究开展的过程和论文写作的方法。他们能够从中提前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思路,并从中受益。

我有一个建议:应当建立更加便捷的反馈机制,使读者能够直接向作者传达意见。如果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建议或疑问,平台如能帮助这些声音轻松、有效地反馈给作者,这将催生更有意义的学术讨论,也有助于研究成果的完善。

                   

Q3:您认为预印本在未来学术出版领域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在我看来,预印本在学术出版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今,不仅研究者,甚至许多学术会议都在寻求更快速、更高效地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的途径。过去,一篇论文从提交到发表可能需要数年时间,而预印本的出现极大地加速了这一过程。

快速发布研究成果是预印本的一大核心优势。研究者可以即时分享自己的初步发现,之后若想将同一研究成果投稿至期刊,也完全可行——预印本并不会对此造成阻碍。

未来,我认为部分期刊甚至可能会将预印本纳入考量范围。如此一来,学术交流的连通性将得到提升,预印本或许会成为研究者提前接触期刊、以及研究者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我还认为,构建评审网络也具有可行性。如果能让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研究者快速对预印本进行评审,将为预印本增添更多价值。这样一种机制有助于增强人们对预印本的信任,进而鼓励更多人使用预印本。

             

03 预印本使用中的挑战应对与实践感悟

Q1:在使用预印本的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应对的?

我遇到的挑战之一是来自同行的质疑。有些同事疑惑,既然研究成果足够优秀,能在知名期刊上发表,为何还要选择预印本?但对我而言,目标有所不同——我希望快速分享小型研究成果,及时触达其他研究者。况且,若之后想向期刊投稿,相关机构也会提供支持。因此,在我接触的研究者中,大家对预印本的态度褒贬不一。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预印本未经过同行评审,这让一些人对其持谨慎态度,不愿信任。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有机会,我很乐意参与预印本评审工作,尤其是在存在一套能实现快速、针对性评审的机制的情况下。若我们能让预印本的同行反馈更透明、更高效,或许能改变目前的负面看法,鼓励更多研究者参与到预印本的使用与推广中。

              

Q2:您认为预印本如何为您的跨学科研究提供支持?

如今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以及对更广泛研究方法需求的增加,研究者往往需要跨多个领域开展工作。

以我们团队的研究为例,虽然主要属于制药科学领域,但研究成果也与微生物学或心理学相关。即便这些成果无法完美契合某一单一学科的范畴,预印本仍能让我们开放地分享它们。

当今的研究是团队协作的成果,许多来自不同背景的研究者共同为一项研究贡献力量。对我们团队而言,最终目标是确保我们开展的所有研究都能造福社会,而预印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快速、更广泛地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Q3:您通常会阅读哪些类型的预印本?如何评估这些预印本的价值?

我通常会先查看作者的背景,了解他们是否在相关领域具备研究经验,这一步有助于初步判断研究成果的可信度。

根据我的经验,很多时候仅通过阅读标题,就能大致判断一篇预印本是否值得进一步深入研读。我通常就是通过这种方式,高效地筛选出值得阅读的预印本论文。

            

Q4:早期职业研究者能从使用预印本中获得哪些益处?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在预印本平台检索论文时,我们通常会关注标题和摘要。如果这两部分撰写得清晰有力,且传达的研究思路颇具吸引力,就会立刻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可能会想:“这位研究者正在开展的工作很有前景。”出于习惯,我们还会留意作者背景:了解他们的身份及过往研究经历。有时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某些研究者是该领域的新人。此时我们会停下来思考:“这个人很有潜力。”

但这也凸显了一个挑战:对于早期职业研究者,尤其是首次发表研究成果的人来说,要充分展现自己研究思路的价值并非易事。他们可能尚不熟悉期刊发表流程,其研究成果也可能无法立即获得同等程度的认可。

尽管如此,许多早期职业研究者仍在开展出色的研究工作。当他们将研究成果以预印本形式分享时,唯一的不足就是缺乏正式的同行评审。

如果预印本经过了评审,并且能清晰标注所采用的评审类型(无论是双盲评审还是单盲评审),这将极大地帮助早期职业研究者更自信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思路。之后,他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并向期刊投稿。这是预印本为他们提供的另一项宝贵益处。

                 

Q5: Preprints.org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更好地为您这样的研究者提供支持?

我已在Preprints.org发布了多篇论文,目的就是让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尽快被获取,这一直是我的核心诉求。

不过,我注意到有部分投稿被拒绝,而作为研究者,我们有时无法知晓被拒原因。我的许多同事都认为预印本投稿会“百发百中”,但我向他们解释事实并非如此——只有具备实质内容的研究成果才会被接受。事实上,我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进行了证明:我的部分投稿也未被接受,这恰恰体现了该平台对研究质量的重视

我建议的一项改进措施是组建评审团队,成员可由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构成,他们能快速对投稿进行评审。这样的机制将有助于增进对预印本的信任,在未来为研究者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Patil教授的经历生动展现了预印本在加速学术传播、促进跨学科合作以及支持早期职业研究者方面的独特价值。他所提出的建议也为我们平台的优化提供了宝贵方向——针对其“建立反馈机制”的建议,Preprints.org目前已提供评论功能,以便读者能够直接与作者交流想法、提出建议;而在“建立更高效评审机制”方面,我们也在持续探索,力求未来为研究者提供更全面、有力的支持。

温馨提示:受访学者所发表的意见及观点,均为其个人见解的独立表达,旨在为学界同仁提供多元思考视角,不代表Preprints.org平台的立场与态度。我们真诚期待您参与讨论,无论是赞同抑或持有不同见解,都欢迎在评论区友好交流,让我们在思想碰撞中共同推动学术进步~

               

特别预告:Preprints.org首场Webinar即将启幕!​​

本次Webinar特邀开放科学社区的倡导者与平台领导者共同探讨“在开放科学中,谁拥有话语权?”,并研究多元视角与日益重要的预印本机制如何共同促进更具包容性和协作性的科研文化。我们诚邀您参与这场讨论,共同剖析开放科学中权力、可见度与参与度的动态关系。会议还设有圆桌讨论环节,如果您有任何想要探讨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提出。我们将精选部分议题纳入圆桌讨论,与嘉宾共同深入交流。

此外,为方便您随时回顾,本次直播将提供录播视频。您只需提前完成注册,我们将在视频上线后第一时间通过邮件通知您;您也可以关注“PreprintsOrg 预印本”公众号,完整版视频将于会后随公众号推文同步上线,敬请期待!

会议免费注册及观看入口(点击链接或扫描下图二维码均可):

https://us02web.zoom.us/webinar/register/3017576490908/WN_MZ4aam8YREaCtBp4BM-seg#/registration

2.png

尾图.jpg

尾图1.jpg

尾图2.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MDPI开放科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503533.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