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人物专访,我们荣幸地邀请到Insects 期刊编委、福建农林大学郭睿副教授。在本次专访中,郭教授不仅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昆虫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工作,更从编委视角对Insects 期刊及“社会昆虫与养蜂学”栏目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尤为难得的是,郭教授还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为青年学者分享了极具价值的职业发展建议,充分展现了一位学者对学术共同体的责任与担当。
学者介绍
郭睿 副教授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蜂学与生物医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知网最具影响力学者、高被引学者Top1%。现任天然生物毒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天然生物毒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东莞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福建农林大学蜂疗研究所副所长、蜂学与生物医药学院中心实验室主任、蜂学系副主任。兼任中国养蜂学会蜜蜂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养蜂学会蜜蜂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兽医协会资源昆虫兽医分会理事,福建省养蜂学会副秘书长、理事,Insects、Animals、Biology、Biomolecules、Frontiers in Bee Science 编委,Veterinary Sciences、Frontiers in Physiology、Life、Genes 和Frontiers in Genetics 等期刊的客座编委,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环境昆虫学报》《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和《安徽农业大学学报》青年编委。长期从事宿主—病原互作,昆虫及其病原非编码RNA,昆虫疾病诊疗与防控技术开发及应用,精准医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等20余个科研项目。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 (含SCI期刊论文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新型实用发明专利3项;培养博 (硕) 士研究生50余名
访谈内容
1. 请您介绍一下目前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内的热点话题。
我现在在福建农林大学蜂学与生物医药学院从事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目前负责管理和建设的平台包括天然生物毒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蜂疗研究所,以及学院的中心实验室。我的团队名称是宿主—病原互作机制及精准医学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宿主与病原体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昆虫及其病原体中非编码RNA、转基因技术及前沿组学研究;蜜蜂疾病诊疗与防控技术开发及应用;蜂毒肽的抗肿瘤与抗炎作用研究;新型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开发;精准医学相关研究。
关于领域热点话题:目前我们重点关注非编码RNA的调控机制研究,包括miRNA、piRNA、lncRNA、circRNA等。我和陈大福教授共同承担的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都涉及蜜蜂非编码RNA。具体来说piRNA在生殖细胞中高表达,主要功能是通过靶向抑制转座子活性来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我们在西方蜜蜂和东方蜜蜂的研究中也发现,piRNA能够像miRNA一样调控基因表达和重要生物学过程。这为piRNA的功能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 既然miRNA能介导宿主与病原/寄生虫之间的跨界调控,那么piRNA能否也具有类似功能?lncRNA和circRNA能否通过吸附miRNA间接参与跨界调控?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方向。
新的研究方向:从去年开始,我们团队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蜂毒肽的抗肿瘤研究。实验结果显示,蜂毒肽对肝癌、宫颈癌、乳腺癌等肿瘤细胞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对阴道炎也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下一步我们计划开发蜂毒肽水凝胶制剂,为肿瘤治疗提供新选择。此外,蜂王浆、蜂胶等其他蜂产品也具有很好的药理活性。我们正在筹备相关研究,探索这些蜂产品在人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学科热点:在更广泛的蜜蜂研究领域,蜜蜂的舞蹈语言和社会行为机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为理解社会性昆虫的进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2. 请问是什么因素促使您决定加入 Insects 期刊编辑委员会?
首先,我们团队与Insects 期刊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近年来我们每年都会在贵刊发表1-2篇研究论文,整个投稿和发表过程都非常顺畅高效。特别是在一些竞争激烈的热门研究领域,贵刊快速的审稿和发表流程,大大缩短了研究成果的发表周期,这对科研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
其次,Insects 作为JCR Q1期刊,在昆虫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期刊已经成为该领域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作为科学工作者,能够为这样的高水平期刊发展贡献力量,既是青年学者的责任,也是一份荣誉。
再者,我目前也担任Animals和Biology的编委,积累了一定的编辑工作经验。加入Insects 编委会后,我希望能够:促进昆虫学不同细分领域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发表;为期刊的持续发展建言献策。相信通过编委会这个平台,能够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共同推动昆虫学研究的发展。
3. 作为Insects 期刊编辑委员会,您对期刊发展,特别是“社会昆虫与养蜂业”有什么建议?
我有三点具体建议:
第一:立足昆虫学,但不局限于昆虫本身,在关注基础研究的同时,可以适当拓展到昆虫及其产品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研究领域;
第二:建议突出社会昆虫研究的特色优势。蜜蜂、蚂蚁等社会性昆虫是研究复杂社会行为的理想模型。
第三:建议加强产学研协同。期刊可以与专业机构/协会开展深度合作。
4. 您如何看待开放获取 (Open Access) 出版模式及其对科学传播的影响?
开放获取出版确实给科学传播带来了深刻变革。目前学术出版主要存在三种模式:传统订阅制、完全开放获取和混合出版模式。近年来开放获取发展迅速,甚至很多传统出版集团也开始转型尝试。这种模式最显著的优势在于:
1) 消除了读者的获取障碍,让研究成果能够更广泛传播;
2) 显著提升了学者及其工作的国际影响力;
3) 加速了科学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但与此同时,OA期刊通常向作者收取文章处理费用 (APC),这可能给部分研究者带来经济压力。因此,找到传播效益与成本负担的平衡点,才是开放获取出版健康发展的关键。
5. 作为资深科研工作者,您对即将开启科研生涯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我是2012至2015年在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到福建农林大学工作已满十年。 回顾这段历程,我想分享几点体会:
第一:要尽快完成从学生到独立研究者的角色转变。读博期间只需要专注自己的课题,但入职后要同时应对项目申报,经费争取,实验室管理,人际关系协调等多项挑战。建议年轻人要主动培养这些能力,快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
第二:要做好职业规划和时间管理。青年教师往往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和行政工作,真正能投入科研的时间很有限。我的经验是:
设立明确的长期和短期目标;
采用高效的工作方法;
确保持续稳定的科研产出;
记住,高质量的论文始终是学术界的“硬通货”。
第三:要深耕专业领域。建议选择有前景的细分方向,与领域专家建立合作网络,开展系统性研究。切忌贪多求全,要坚持在一个方向持续积累,逐步建立自己的学术影响力。
第四:要重视工作生活平衡。科研是场马拉松,需要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我特别建议年轻人:保持规律锻炼;注意劳逸结合;培养抗压能力。
最后,衷心祝愿每位年轻学者都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成就。也感谢Insects 提供这个交流平台,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优秀成果在贵刊发表,包括我们团队的研究工作。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Insects 一定能发展成为昆虫学领域的顶尖期刊。
Insects 期刊介绍:https://www.mdpi.com/journal/insects
主编:Brian T. Forschler, University of Georgia, USA
期刊主题涵盖与节肢动物相关的各个方面,包括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行为、管理、保护、进化等,以及它们与人类社会、植物、生态系统的关系。
2024 Impact Factor: 2.9
2024 CiteScore: 5.6
Time to First Decision: 16.7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 2.4 Days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20 1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