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pi https://www.mdpi.com/

博文

“印”领未来:预印本如何塑造工程学科研交流新风尚? | 学科脉动(二)

已有 2279 次阅读 2025-6-25 19:09 |个人分类:预印本专栏|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上期内容中,我们带大家“数”览了工程学科预印本的现状——从发文量到引用量,再到平台建设,用数据描绘了预印本在工程学领域的蓬勃景象!通过这些数据和分析,我们对当前工程学领域预印本的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

那么,预印本在工程学界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研究人员、出版商等关键参与者对它的态度如何?它是如何影响学术交流生态的?让我们一起揭开预印本在工程学界的“多面故事”,看看它如何塑造学术交流的新格局!

欢迎浏览Preprints.org官网了解更多有关平台和预印本的信息:

https://www.preprints.org/?mtm_campaign=sciencenet-post

     

本文首发于“PreprintsOrg 预印本”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CU3VPWgo-nEgIlp2gcPecA

             

01工程学者的采纳现状

2019年一项跨学科研究调查显示,在工程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中,预印本的接受度呈现出积极态势。有65%的工程学者明确表示支持使用预印本,18%的学者持中立态度,另有17%的学者则对预印本持保留意见或反对态度。这一数据表明,对于部分工程学研究人员来说,预印本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学术交流形式,已经获得一定程度的认可,并显示出其在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上的潜力[1]。

图1.png

图1:学者对预印本的态度[1]

        

就预印本的使用情况来看,工程学领域的学者展现出了极高的阅读兴趣,高达80%的学者表示他们曾查看或下载过预印本,且其中不少学者频繁进行此类操作。然而,数据同样显示,实际提交过预印本的学者比例相对偏低,这主要与部分学者更倾向于依赖传统学术评价标准(如作者是谁、是否经过同行评审等)有关[1]。

图2.png

图2:(a)查看/下载预印本的情况;(b)提交预印本的情况[1]

           

这种“高阅读、低提交”的现象反映出预印本已成为工程学领域获取前沿研究成果的关键资源之一,同时也反映了其在学术交流中的潜力尚未完全释放,因此我们期待更多工程学者能够进一步参与到预印本的分享与发布中去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仅反映2019年及之前的情况。近年来,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预印本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和使用率显著提升,许多领域的研究者开始更积极地利用预印本平台快速分享研究成果,工程学者也不例外。正如我们在上一期展示的数据指出,工程学领域的预印本发文量和引用量整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并成为发文量排名第四大的学科。

推荐阅读:预印本:工程领域学术交流的“新常态”? | 学科脉动(一)

在与欧美同行的比较中,中国工程学领域的学者在预印本的熟悉程度、阅读频率及发布数量等指标上更低,且表现出更弱的未来发布意愿[2]。这一差距可能源于学术传统、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因素,也为中国预印本的发展指明了改进方向。

一个积极的信号是,国内工程学科领域已经开始重视预印本的发布,努力缩小这一差距,并探索适应本土科研环境的预印本发展路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为支持我国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的构建,就曾特别提出“推动文献中心主办的学术期刊与ChinaXiv合作共建相关领域的预印本平台”、“支持高质量预印本论文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纳入学术评价参考”、“积极支持中国特色预印本交流模式的探索”等原则性意见[3]。于是,我们看到在此背景下,中国生物工程预印本出版平台、岩石力学预印本平台eRock等应运而生。

图3.png

图3:不同国家/地区工程学领域学者预印本采用情况对比[2]

          

聚焦国内学术圈,各学科对预印本的接受度呈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工程学与其他学科学者在预印本采用方面的对比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4.png

图4:中国各学科预印本采用情况对比[2]

            

总体而言,在预印本平台的熟悉度、使用频率、发布数量及未来发布意愿等关键指标上,国内工程学科的研究人员处于中等水平,显示出稳步提升的态势;物理与天文学领域的学者表现最为活跃,数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学者紧随其后;相较之下,化学、医学与健康科学领域的学者对预印本平台的态度则相对保守,参与度较低。

            

02 出版机构的策略考量

近年来,工程学领域的学术出版商和期刊在推动预印本使用方面展现出积极的开放态度。

2020年的一项调查指出,在工程与计算机科学领域,超过80%的学术期刊明确支持预印本发表,30%左右的期刊允许将预印本作为正式参考文献引用[4]。

图5.png

图5: A.哪个版本的预印本可以被发表?B.预印本是否能被引用[4]

             

2022年3月,工程领域文献检索平台Engineering Village开始收录预印本作为新的文档类型。这一举措标志着预印本在工程学术资源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认可。通过将其核心数据库Compendex与超过130万份预印本成功整合,Engineering Village显著扩展了其资源覆盖范围,使得该平台的用户能够直接访问并利用这些预印本资源,及时追踪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5]。

图6.png

图6: Engineering Village官网搜索示例截图

               

随着开放科学和开放获取运动的快速发展,过往以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著称的全球顶级学术出版商之一的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也在逐步调整其政策,开始允许预印本的使用,特别是在工程学、材料科学等领域[6]。这一转变反映了其对预印本价值的认可,同时也顺应了开放科学的发展潮流。

类似的变化也体现在Sage旗下的工程学期刊《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 Research & Technology》中。2022年时,该期刊尚未接受预印本,但根据2024年的最新提交指南,预印本已被明确纳入可接受的投稿范围[7]。

图7.png

图7: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 Research & Technology的提交政策[7]

                

这些政策调整充分反映了预印本在工程学学术交流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也展现了出版界对开放科学理念的积极响应。

在国内工程学领域,预印本政策的开放步伐正在稳步推进,展现出与国际接轨的姿态。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的《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英文刊,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JRMGE) 与爱思唯尔合作出版,遵循爱思唯尔的预印本政策,不将以电子预印本形式发布的稿件视为提前发表[8]。这一政策为国内工程学者提供了更灵活的学术交流渠道。

同样,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的同行评议期刊《中国机械工程学报》(英文刊,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CJME)与 SpringerOpen 合作,通过 SpringerOpen 平台以开放获取的形式出版期刊内容,并且采用SpringerOpen的编辑政策,认为“在预印本服务器或作者个人或机构网站上发布稿件并不构成提前发表”[9]。该立场为国内机械工程领域的学者参与预印本交流提供了政策保障。

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电子学报》迈出了更为开放的一步,该刊在其“出版道德规范”中明确表明“接受首次在非营利性质的预印本平台上投稿的文章”,为工程学者提供了更多的学术交流选择[10]。

image.png

图8:《电子学报》出版道德规范[10]

                  

这些例子生动地展示了国内工程学领域内,针对预印本政策所作出的积极调整和开放态度。通过逐步放宽对预印本的限制,不仅增强了学术资源的可访问性,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体现了中国工程学界对于推动开放科学的努力与贡献。

           

03 学术共同体的制度回应

工程学领域的会议及高校工程学系也在积极接纳预印本,允许学者将其视为学术成就的一部分,并纳入申请材料之中。

例如:

(1)CHINA ROCK 2025年第二十二次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年会将预印本平台列为4种论文发表方式之一,鼓励参会者通过这种方式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11]。

图9.png

图9: CHINA ROCK 2025年年会信息[11]

           

(2)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作为一个国际知名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协会,IEEE在其举办的会议中对预印本持支持态度,提倡学者利用预印本平台来促进更广泛的学术讨论与合作[12]。

图10.png

图10:2024年lEEE 声学、语音和信号处理国际会议政策[12]

            

(3)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药学院的生物工程与治疗科学系:在其招聘终身教授的职位要求中鼓励应聘者在简历中列出在他们预印本服务器上发表的成果[13]。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该高校在人才选拔机制中认可预印本的价值,也为工程学者提供了更多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

图11.png

图11: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工程与治疗科学系招聘要求[13]

              

这些实践案例表明,预印本正在逐渐被工程学科的学术共同体所接受。它不仅为研究者快速确立研究成果优先权、获取同行反馈及促进学术合作开辟了新渠道,而且已成为提升和拓展个人学术影响力的有力工具。这一趋势预计将持续推动工程学者的职业发展。

推荐阅读:预印本是有效的学术成果吗?如何让预印本在学术评估中发挥效用?| 预印本知多少(十三)

综上所述,从国际知名出版商的政策调整到权威期刊的开放态度,从学术会议的创新实践到高校的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工程学界对预印本的认可和支持已形成广泛共识。这一趋势不仅彰显了学术界对开放科学理念的深入理解和主动践行,也为工程学者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工程学者,积极拥抱预印本这一新兴学术交流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全球第五大预印本服务平台,Preprints.org为工程学者打造了一个高效、开放的学术交流空间。在这里,您可以突破传统出版周期的限制,加速研究成果传播;获得全球同行的专业反馈,优化研究内容;拓展跨学科合作网络,激发创新思维;同时还能追踪领域最新动态,把握科研前沿。我们诚挚邀请广大工程学者加入Preprints.org,共同推动开放科学发展,让您的研究成果获得更广泛的传播,使您的学术声音得到更及时的回应。

         

参考文献:

[1] Soderberg, C. K.;  Errington, T. M.; Nosek, B. A. Credibility of preprint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rvey of researchers.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2020, 7, 201520. https://doi.org/10.1098/rsos.201520

[2] Ni, R.; Waltman, L. To preprint or not to preprint: a global researcher survey.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75, 749. https://doi.org/10.1002/asi.24880

[3]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文献情报中心关于促进预印本交流的原则性意见. Available online: https://las.cas.cn/news/fwcx/202209/t20220907_6510102.html (accessed on 24 March 2025)

[4] Klebel, T.; Reichmann, S.; Polka, J.; McDowell, G.; Penfold, N.; Hindle, S.; Ross-Hellauer, T. Peer review and preprint policies are unclear at most major journals. PloS one 2020, 15, e0239518.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39518

[5] Elsevier | Compendex. What does Compendex cover?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elsevier.com/promotions/compendex (accessed on 24 March 2025)

[6]  Cambridge Core. Preprint policy.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services/open-research/preprint-policy (accessed on 24 March 2025)

[7] 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 Research & Technology. Submission guidelines. Available online: https://journals.sagepub.com/author-instructions/BSE (accessed on 24 March 2025)

[8] JRMGE. Preprints.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journal-of-rock-mechanics-and-geotechnical-engineering/publish/guide-for-authors (accessed on 24 March 2025)

[9] Springer. Editorial Policies.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springer.com/gp/editorial-policies/preprint-sharing (accessed on 24 March 2025)

[10] 电子学报. 出版道德规范.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ejournal.org.cn/CN/column/column13.shtml (accessed on 24 March 2025)

[11] CHINA ROCK 2025年第二十二次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年会. 论文投稿与出版.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huiyi-123.com/article/3700-179.html (accessed on 24 March 2025)

[12] 202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Conference Policies. Available online: https://2024.ieeeicassp.org/conference-policies/ (accessed on 24 March 2025)

[13] UCSF Recruit. Position description. Available online: https://aprecruit.ucsf.edu/JPF02225 (accessed on 24 March 2025)

Picture2.jpg

尾图1.jpg

尾图2.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91196.html

上一篇:Land: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与网络分析法构建重庆市域生态网络
下一篇:Journal of Fungi:厦门大学曹名锋教授主持特刊——酵母合成生物学与代谢工程
收藏 IP: 61.242.144.*|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8 1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