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苗作为预防疾病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在人类健康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最早的活疫苗到现代的重组蛋白和mRNA疫苗,疫苗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标志着人类对疾病防控能力的显著提升。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Sonal Gupta和Sabine Pellett在 Toxins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Recent Developments in Vaccine Design: From Live Vaccines to Recombinant Toxin Vaccines》的综述文章,系统回顾了疫苗技术的发展历程,并重点探讨了针对细菌毒素的疫苗设计新进展。
研究背景
疫苗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天花接种,尽管这种方法有效,但风险极高。随着爱德华·詹纳 (Edward Jenner) 发现牛痘可预防天花,疫苗的概念正式诞生。此后,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成为主流,例如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疫苗,这些疫苗通过模拟自然感染激发强烈的免疫反应,但存在毒力恢复的风险。
20世纪末,基因工程技术的兴起推动了重组蛋白疫苗的发展。这类疫苗仅包含病原体的特定抗原 (如乙肝表面抗原),安全性更高,但需依赖佐剂增强免疫原性。与此同时,针对细菌外毒素的类毒素疫苗 (如破伤风和白喉疫苗) 通过化学灭活毒素制成,虽有效但面临生产复杂和批次差异等问题。
研究过程与结果
近年来,基于结构功能研究的重组毒素疫苗成为新热点。传统类毒素疫苗需大规模生产高毒性毒素并通过甲醛灭活,而重组技术通过基因改造直接去除毒素的生物活性,同时保留其免疫原性。例如,破伤风毒素的基因去毒变体8MTT在小鼠实验中展现出与传统类毒素相当的免疫效果,且生产更安全。类似地,针对肉毒杆菌神经毒素 (BoNT) 的重组疫苗通过表达无毒的HC或LC-HN片段,避免了活性毒素生产的风险。
COVID-19大流行加速了mRNA疫苗的应用。这类疫苗通过脂质纳米颗粒递送编码抗原的mRNA,宿主细胞直接表达目标蛋白,激发免疫反应。其优势在于快速设计和量产,但需超低温储存,限制了在资源匮乏地区的推广。此外,mRNA技术也被探索用于被动免疫,例如通过编码中和抗体片段防御肉毒毒素。
疫苗设计的未来将结合病原体特性与宿主免疫机制,选择最优技术组合。例如,针对高变异病原体 (如HIV) 或多种血清型毒素 (如肉毒杆菌),需开发广谱或联合疫苗。重组毒素与mRNA技术的结合,尤其是编码去毒抗原的mRNA疫苗,可能成为下一代疫苗的重要方向。
研究总结
从詹纳的牛痘疫苗到COVID-19的mRNA技术,疫苗科学始终在创新中前行。随着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交叉融合,更安全、高效的疫苗将继续为全球公共卫生保驾护航。这篇综述不仅总结了疫苗技术的里程碑,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原文出自 Toxins 期刊:https://www.mdpi.com/2471184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toxins
Toxins 期刊介绍
主编:Jay Fox, University of Virginia, USA
期刊主要涵盖了由生物体产生的各类毒素领域的相关研究。
2023 Impact Factor:3.9
2023 CiteScore:7.5
Time to First Decision:20.3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9 Days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MDPI开放科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8696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