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食肉动物中的狂犬病防控(8)
(Rabies control in wild carnivores)
前记:
目前国际上关于狂犬病研究最权威最全面的大型学术专著是《狂犬病的科学基础和管控(RABIES: SCIENTIFIC BASIS OF THE DISEASE AND ITS MANAGEMENT)》,简称《狂犬病(RABIES)》。该书最新版(第4版)已于2020年5月面世。
该书共有22章,其中第19章是《Rabies control in wild carnivores(野生食肉动物中的狂犬病防控)》。
现将此章的内容全文翻译成中文供参考。
第19章 野生食肉动物中的狂犬病防控(8)
(Rabies control in wild carnivores)
2. 历史背景、里程碑与动物流行病学(7)
(Historical aspects, milestones, and epizootiology)
2.3 亚洲
在亚洲多个国家,狂犬病病毒(RABV)在家犬中呈地方性流行(Hampson et al., 2015),这使得针对野生动物的监测工作受到限制。目前已明确,北极狐、赤狐和貉是北方地区的关键储存宿主(Deviatkin et al., 2017; Kuzmin et al., 2004; Shulpin et al., 2018)。
在中东地区,部分国家已确认赤狐和亚洲胡狼(Canis aureus)为狂犬病病毒储存宿主,而灰狼更可能是该病毒的溢出宿主或传播媒介(Baghi, Alinezhad, Kuzmin, & Rupprecht, 2018; Horton et al., 2015)。以色列自1998年起针对赤狐和亚洲胡狼启动了每两年一次的口服狂犬病疫苗(ORV)项目,到 2004 年,在投饵最频繁的区域,狂犬病病例已显著减少(Yakobson et al., 2006)。近期报告显示,2017-2018 年期间狂犬病病例再次出现,随后通过较高密度(即 150个诱饵/平方公里)的投饵措施,疫情得到了控制(Yakobson, King, Ingor, Markovich, & Goshen, 2019)。
在韩国,貉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自2000年起,当地便针对该宿主实施口服狂犬病疫苗项目,且据报道,自2014年起韩国已消除狂犬病(Yang, Cho, & Kim, 2018)。
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鼬獾(Melogale moschata)已独立成为野生动物狂犬病病毒的储存宿主。1997 年,中国大陆报告了首例与鼬獾狂犬病相关的人类感染病例;2013 年,中国台湾地区也报告在鼬獾中检测到狂犬病病毒(Tu, Feng, & Wang, 2018; Zhao, Zhao, Liu, Jiang, & Yang, 2019)。
目前已有多种口服狂犬病疫苗产品在实验室和有限的野外环境中针对鼬獾进行了测试(Hsu et al., 2017; Wallace et al., 2018)。亚洲的野生动物狂犬病病毒储存宿主多样性较高,但迄今为止,针对野生动物的协同防控工作在地理范围上仍存在局限。
2.4 非洲
在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家犬狂犬病病毒呈地方性流行,但已有研究报道该地区存在多种野生动物储存宿主(Bengoumi, Mansouri, Ghram, & Merot, 2018; Nel & Rupprecht, 2007; Sabeta & Ngoepe, 2018; Swanepoel et al., 1993)。黑背胡狼(Canis mesomelas)和大耳狐(Otocyon megalotis)是泛亚型(非洲 - 1 型)犬源狂犬病病毒传播循环的储存宿主。
20 世纪中期,针对胡狼(jackals)的防控措施以减少种群数量为核心,但并未阻断狂犬病病毒的传播(Swanepoel et al., 1993)。有研究报道了口服狂犬病疫苗对黑背胡狼和侧纹胡狼(Canis adustus)的有效性(Bingham et al., 1995; Bingham, Schumacher, Hill, & Aubert, 1999),津巴布韦也开展了诱饵摄食相关研究(Bingham et al., 1993)。
非洲 - 3 型狂犬病病毒谱系是犬源狂犬病病毒的一种较早期宿主转换类型,该谱系在非洲呈地方性流行,在南非的黄獴(Cynictis penicillata)和津巴布韦的细尾獴(Galerella sanguinea)中传播(Nel et al., 2005)。20 世纪早期,针对黄獴的防控措施同样以减少种群数量为主,但这些措施未能阻断狂犬病病毒传播,并在世纪之交被终止(Swanepoel et al., 1993)。
非洲野犬(Lycaon pictus)是一种濒危食肉动物,在非洲多个国家,其种群持续受到家犬和胡狼(jackals)传播狂犬病病毒的威胁。为自由活动的非洲野犬进行注射式狂犬病疫苗接种存在后勤挑战,因此研究人员探索了口服狂犬病疫苗的可行性。
在南非,研究人员对圈养和自由活动的非洲野犬评估了口服狂犬病疫苗及相关投饵系统,结果表明,成年和幼年非洲野犬对鸡头诱饵的接受度较高,且通过诱饵接种 SAG2 疫苗可产生免疫原性(Knobel & du Toit, 2003; Knobel, du Toit, & Bingham, 2002; Knobel, Liebenberg, & Du Toit, 2003)。
埃塞俄比亚狼(Canis simensis)是全球最稀有的犬科动物,其分布仅限于埃塞俄比亚高地,该物种同样面临家犬传播狂犬病病毒的威胁。2003-2004 年期间,研究人员通过注射式免疫控制了埃塞俄比亚狼的狂犬病疫情(Knobel et al., 2008; Randall et al., 2004),此外,针对该物种的口服狂犬病疫苗方案已研发完成,近期也有相关野外试验报告发表(Randall et al., 2006; Sillero-Zubiri et al., 2016)。
在纳米比亚,非洲 - 1 型狂犬病病毒谱系还频繁溢出传播至大捻角羚(Tragelaphus strepsiceros)。由于大捻角羚是当地主要的狩猎物种,这种传播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但该有蹄类动物是否为狂犬病病毒储存宿主仍存在争议(Scott et al., 2013)。尽管如此,近期研究仍探索了为大捻角羚口服狂犬病疫苗的可行性,因为该宿主在野外分布分散,且难以安全捕获并进行注射式免疫(Hassel, Ortmann, et al., 2018; Hassel, Vos, et al., 2018)。
2.5 中美洲、南美洲及加勒比地区
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家犬狂犬病病毒传播已被消除,这使得该地区的防控重点转向了普通吸血蝠(Desmodus rotundus)种群中的狂犬病病毒传播(Schneider et al., 2009; Velasco-Villa et al., 2017)。然而,通过加强监测和病毒分型工作,研究人员也在该地区发现了少量野生食肉动物储存宿主。在巴西,食蟹狐(Cerdocyon thous)和灰狐(Lycalopex vetulus)已被确认为泛亚型犬源狂犬病病毒的储存宿主(Carnieli et al., 2008; Cordeiro Rde et al., 2016; Favoretto et al., 2006)。与北美洲相比,该地区野生动物食肉动物狂犬病病毒传播对公共卫生和农业卫生的影响在地理范围上相对有限,且目前尚无针对该地区野生食肉动物储存宿主的防控措施相关报道。
19世纪晚期,为控制甘蔗种植园的鼠害,小印度獴(small Indian mongoose)被引入加勒比地区的多个岛屿。目前,在古巴、格林纳达、伊斯帕尼奥拉岛和波多黎各,小印度獴已被确认为泛亚型犬源狂犬病病毒的储存宿主(Seetahal et al., 2018)。
已有研究尝试通过减少种群数量来控制小印度獴中的狂犬病病毒传播,但这些措施未能成功消除病毒(Everard & Everard, 1985, 1992)。目前,针对小印度獴的口服狂犬病疫苗在免疫原性和有效性方面已取得进展(Berentsen et al., 2020; Blanton et al., 2006; Ortmann et al., 2018; Vos et al., 2013),近期也有报道称在波多黎各西南部开展了安慰剂对照口服狂犬病疫苗野外试验(Berentsen, Chipman, et al., 2019)。要为这种入侵性热带宿主制定并优化口服狂犬病疫苗策略,仍需开展使用活疫苗的实验性野外试验。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的链接:
权威的大型学术专著《狂犬病(Rabies)》最新版已面世 (https://mp.weixin.qq.com/s/7v3fyBpGaHqHUZbZgPc3fw)2020-06-30
野生食肉动物中的狂犬病防控(1) 2025-10-13
野生食肉动物中的狂犬病防控(2) 2025-10-15
野生食肉动物中的狂犬病防控(3) 2025-10-17
野生食肉动物中的狂犬病防控(4) 2025-10-19
野生食肉动物中的狂犬病防控(5) 2025-10-21
野生食肉动物中的狂犬病防控(6) 2025-10-23
野生食肉动物中的狂犬病防控(7) 2025-10-24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严家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754-150763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