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家新
可入侵大脑的病毒(11)
2025-7-17 09:16
阅读:339

可入侵大脑的病毒(11)

Viruses and the Brain—A Relationship Prone to Trouble(11) 

前记:

   在今年1月31日出版的国际专业杂志《Viruses(病毒)》上,由分别来自波兰华沙大学和美国田纳西大学的两位学者(Mielcarska, M.B.,Rouse,B.T.)联名发表了一篇综述论文,题目是《Viruses and the Brain—A Relationship Prone to Trouble(病毒和大脑——容易出问题的关系)》(见参考文献)。

狂犬病毒是典型的嗜神经(大脑)病毒,系统了解各种病毒与大脑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理解狂犬病毒的致病机理。现将此文译成中文供参考(中文题目有更改): 

可入侵大脑的病毒(11) 

4. 一旦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屏障被突破(续)

4.2. 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与病毒感染(4)

4.2.4.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悲惨的、必然致命的罕见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发病可能与病毒有关。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进展过程中,运动皮层、脑干和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会发生变性并快速丢失 [454]。这种运动神经元的丢失会导致肌肉萎缩,伴随进行性肌肉无力,进而引发瘫痪、呼吸衰竭,最终导致死亡,这些通常在发病后 3 至 5 年内发生 [455]。

有趣的是,多达50%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这表明疾病发病机制中可能还涉及运动通路以外的系统。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可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两种形式,其中散发性病例约占90%-95%[456,457]。关于某些病毒是否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病因或症状表现中作为辅助因子,这一可能性仍存在争议。最受认可的相关候选病毒是肠道病毒 [4]。有观点认为,这些病毒会导致 RNA 加工异常、核质运输中断及随之而来的蛋白质聚集、神经炎症、蛋白质质量控制机制缺陷,以及在约 97% 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的运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观察到的 TAR DNA 结合蛋白 43(TDP-43)表达异常 [458]。还有假说认为,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肠道病毒 A71 型(EV-A71)以及肠道病毒 D68 型可能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发生有关 [457]。然而,已知病毒的致病作用仍存在争议,好在这意味着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不会对他人构成传染性威胁。由于缺乏良好的动物模型来研究这一问题,探究病毒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也面临困难。

4.2.5. 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及其与神经退行性综合征的关联      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uman endogenous retroviruses,HERVs)约占人类基因组的 8%,是远古时期整合到生殖细胞 DNA 中的外源性逆转录病毒的休眠残余,如今通过垂直传播遗传 [459]。除了高拷贝数导致基因组变异 [460,461] 外,整合在特定基因组位点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组在个体间也存在差异 [461,462]。大多数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开放阅读框发生突变,使其无法产生功能性蛋白质或病毒颗粒,或者通过表观遗传机制被沉默 [463,464]。尽管如此,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仍能通过充当替代启动子或修饰染色质结构来影响邻近基因 [465]。此外,衰老可能会促进异染色质的丢失,这可能导致这些通常被沉默的元件发生转录激活 [466]。而且,多种人类病毒感染(包括 HIV-1、HTLV-1、HBV、IAV 和某些疱疹病毒)可触发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表达 [464]。在有利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一些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可能会促成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其他综合征的发生(见表 8)。

8. 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神经退行性疾病

与疾病相关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多发性硬化症(MS)

HERV-W、HERV-K、HERV-H、HERV-E、HERV-15 [467,468]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

HERV-K、HERV-W [469]

阿尔茨海默病(AD)

HERV-H、HERV-K、HERV-L、HERV-W [5,470]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HERV-H、HERV-K、HERV-L [470]

额颞叶痴呆(FTD)

HERV-K [471]

帕金森病(PD)

HERV-K [5,472]

然而,引发这些事件的机制情况尚不清楚。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证据将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与多发性硬化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其他慢性神经退行性综合征联系起来 [471]。此外,已知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会影响先天免疫应答的多个方面,进而可能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而且,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表达的增加或针对特定内源性逆转录病毒肽片段的抗体水平可能成为多发性硬化症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469,473]。事实上,针对涉及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疾病的临床试验已经启动 [5]。此外,在如今移除或修饰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变得可行的时代,控制慢性神经损伤的前景可能会成为现实。关于不同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如何在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病因及结局中发挥作用,以及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其他综述已进行了详细阐述 [5,464,474,475]。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Mielcarska, M.B.; Rouse,B.T. Viruses and the Brain—A Relationship Prone to Trouble. Viruses, 2025, 17(2), 203;  https://doi.org/10.3390/v17020203.

相关博文:

可入侵大脑的病毒(1) 2025-06-27

可入侵大脑的病毒(2) 2025-06-29

可入侵大脑的病毒(3)(如狂犬病毒) 2025-07-01

可入侵大脑的病毒(4) 2025-07-04

可入侵大脑的病毒(5) 2025-07-05

可入侵大脑的病毒(6) 2025-07-07

可入侵大脑的病毒(7) 2025-07-09

可入侵大脑的病毒(8) 2025-07-10

可入侵大脑的病毒(9) 2025-07-13

可入侵大脑的病毒(10) 2025-07-15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严家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754-149403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