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间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有关狂犬病疫苗的直接相关研究还很欠缺)
前记:
近期国际疫苗学领域最权威的专业杂志《Vaccines(疫苗)》上发表了一篇长达57页的综述论文,全面系统总结了哺乳期间接种现有各种常用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研究资料。该综述的题目是:Safety and Efficacy of Vaccination During Lactati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Vaccines for Maternal and Infant Health Utilizing a Large Language Model Citation Screening System(哺乳期间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利用大型语言模型引文筛选系统对母婴健康疫苗的全面回顾)(见参考文献)。
现译介此论文的摘要、前言和有关狂犬病疫苗的相关内容。此文的一个结论是:目前有关狂犬病疫苗的直接相关研究还很欠缺。
摘要:
新生儿出生时免疫系统尚未成熟,使其在生命早期易受感染。母乳提供婴儿免疫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免疫因子。哺乳期母亲接种疫苗有可能通过激发母亲的免疫反应,从而将保护作用传递给婴儿。然而,哺乳期女性往往被排除在疫苗试验之外,导致产后接种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存在不确定性。
本研究批判性地评估了疫苗在增强母乳免疫支持特性方面的有效性,并评估了其对哺乳期母亲及其婴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考察潜在益处与安全问题,我们旨在全面了解产后接种疫苗对母婴健康的影响。我们利用大型语言模型(LLMs)来增强审查过程,并在 Ovid/Medline、Embase 和 Clarivate Analytics 数据库中使用“母乳喂养”、“产后”和“疫苗接种”等术语进行了结构化文献检索。我们通过一个包含人工和大型语言模型辅助评估的三阶段筛选流程,重点关注了产后疫苗及其对母婴健康的影响。我们确定了 73 项研究,涵盖了针对新冠病毒、霍乱、流感、百日咳、肺炎球菌、狂犬病、脊髓灰质炎、轮状病毒、风疹、水痘、伤寒、天花和黄热病的疫苗。大多数疫苗,如新冠病毒和流感疫苗,在产后使用时似乎是安全有效的,无需采取预防措施。然而,对于黄热病疫苗等疫苗,建议暂时停止母乳喂养。总体而言,这项综述强调了大多数疫苗与哺乳期的兼容性,并表明其对母亲和婴儿都有益处。
关键词: vaccines(疫苗); breastfeeding(母乳喂养); side effects(副作用); immunity(免疫力); antibodies(抗体); human milk(母乳).
1. 前言
母乳的好处不仅在于为婴儿提供营养,还在于其中含有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免疫细胞、低聚糖和其他能够增强婴儿免疫系统并保护其免受感染性疾病侵害的成分。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仍在发育,因此小婴儿特别容易受到感染性疾病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严重并发症[1]。为哺乳期母亲接种疫苗是增强婴儿免疫力的一种有前景的策略,同时也能为母亲提供保护。母亲免疫接种不仅能降低母亲感染并将其传染给婴儿的可能性,还可能刺激母乳中特定抗体的分泌。这一过程有可能为母乳喂养的婴儿提供被动免疫,从而提供额外的保护层[2,3]。
然而,全球范围内哺乳期妇女对疫苗接种仍存在明显的犹豫态度。多项研究强调了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接种流感疫苗和 Tdap(破伤风、白喉、百日咳)疫苗的比例较低[4],对新冠疫苗的接种犹豫态度则更为明显[5]。导致这种犹豫的因素包括缺乏明确的信息、对疫苗安全性的误解以及对母亲和婴儿可能受到伤害的担忧[6]。
由于哺乳期妇女最初被排除在疫苗试验之外,针对这些人群(包括母亲及其子女)的产品特定临床数据十分有限。因此,疫苗制造商过于谨慎的指导方针,以及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缺乏相关建议,进一步加剧了疫苗接种的犹豫态度。
此外,错误信息的传播,尤其是通过社交媒体和反疫苗运动,削弱了推广疫苗接种和抗击传染病的努力[7]。因此,必须通过提供准确信息和揭穿错误信息或虚假信息来解决这些问题。
尽管针对哺乳期妇女的疫苗接种建议在各种指南中都有,但我们的分析表明,这些指导(1)分散在多个来源中,(2)往往依赖于指南之间的循环引用,而非原始证据。我们的综述通过直接评估原始证据,提供了一个单一的综合资源,阐明了哺乳期疫苗接种方面已知、不确定或未研究的内容,从而解决了这些局限性。医疗保健提供者在推广疫苗接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能够提供基于证据的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信息。
医疗保健领域的专业人士在增强疫苗信心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力;他们的建议已被确定为这一努力中的首要因素[8]。尽管临床数据稀缺,但现有的大量指导建议多来自观察性研究和上市后监测,这凸显了对现有文献进行全面汇编和审查的必要性。
本综述旨在对哺乳期妇女产后接种疫苗的现有证据进行深入分析。重点将放在各种疫苗对母亲和婴儿的效力和安全性上。此外,还将探讨疫苗犹豫问题,并提出应对拒绝接种疫苗者的策略。与这些讨论相关的心理方面也将予以考虑[7]。
尽管研究设计和报告的差异可能会带来一些局限性,但本综述旨在为医疗保健提供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综合资源。这一全面分析有助于就哺乳期接种疫苗的利弊展开知情讨论。
3.9. 狂犬病疫苗
3.9.1. 背景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致命性传染病,通常通过动物咬伤或抓伤传染给人类。感染后,病毒会攻击神经组织并传播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一系列神经症状,如过度活跃、抽搐、瘫痪,最终导致死亡。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至关重要,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旅行者或动物工作者)推荐进行暴露前预防(PrEP)。PrEP 包括接种两剂灭活狂犬病疫苗。在潜在暴露的情况下,暴露后预防(PEP)至关重要,包括伤口护理、主动免疫以及可能的人类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注射(视疫苗接种情况而定)。这些预防措施对哺乳期妇女的影响值得考虑[112]。
3.9.2. 纳入的研究
在本综述中,仅发现了一例与哺乳期妇女接种狂犬病疫苗有关的报告。
3.9.3. 结果
3.9.3.5.哺乳期个体或婴儿方面的有效性:
这一单例病例涉及一名 17 岁正在哺乳期的女性,她被一只患有狂犬病的狐狸咬伤。由于未能及时给予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注射,她最终患上了狂犬病。尽管她继续进行母乳喂养,但其婴儿接受了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HDCV)和 HRIG 的治疗,未出现任何症状。该报告强调了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措施(PEP)不充分所带来的严重后果[53]。
3.9.4. 证据质量
关于哺乳期接种狂犬病疫苗的证据极其有限,仅基于单一病例报告的有效性证据,由于缺乏比较数据、缺乏系统调查以及无法确定因果关系或普遍性而被降级为非常低的确定性。
3.9.5. 结论
由于数据有限,无法就哺乳期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安全性或有效性得出实质性结论。这一缺口需要更多的研究,特别是规模更大、设计更严谨或观察性更强的研究,以有力地为临床指南提供信息。与此同时,在可能接触狂犬病的情况下遵循疫苗接种方案至关重要,以防止感染和潜在的致命后果。此外,提高医疗保健人员和公众对狂犬病的认识也非常重要,以确保及时和有效的预防措施。
DeepSeek对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接种狂犬病疫苗相关问题的小结:
无论是孕妇还是哺乳期妇女,在被动物咬伤等可能感染狂犬病的情况下,都应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以保护自身和胎儿或婴儿的健康。同时,对于婴儿等特殊人群,如果有感染狂犬病的风险,也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预防接种。
孕妇或哺乳期妇女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抗体可通过胎盘或乳汁传递给胎儿/婴儿,但婴儿体内的抗体水平及保护作用需具体分析。以下是分点解答:
1. 孕妇接种后胎儿体内的抗体抗体可通过胎盘传递:狂犬病疫苗(灭活疫苗)对孕妇安全,接种后产生的IgG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尤其在妊娠中晚期接种时转移效率更高。
抗体水平与保护性:胎儿抗体水平通常低于母体,可能不足以提供完全保护。若婴儿出生后存在狂犬病暴露风险(如母亲孕期未完成全程接种或暴露后未及时处理),仍需按程序为婴儿接种疫苗。
2. 哺乳期妇女接种后乳汁中的抗体乳汁中存在抗体:母乳中可检测到狂犬病特异性IgA和IgG抗体(以IgA为主),但浓度低于血清水平。
婴儿吸收有限:婴儿肠道可少量吸收母乳抗体,但大部分会被消化分解,进入血液循环的抗体较少,保护作用不明确。
3. 哺乳期婴儿的抗体水平及保护效果被动免疫短暂:通过母乳获得的抗体可能提供短期被动保护,但持续时间短且效价低,不能替代疫苗接种。
暴露后处理原则:若婴儿被狂犬病暴露(如被可疑动物咬伤),无论母亲是否接种过疫苗或母乳喂养,均需严格按暴露后预防(PEP)流程处理(伤口处理+疫苗±免疫球蛋白)。
4. 临床建议孕妇暴露后:立即接种疫苗(无禁忌),胎儿可获益于母体抗体,但出生后仍需评估是否需补充接种。
哺乳期暴露后:母亲接种疫苗不影响哺乳,但婴儿暴露后需独立处理。
婴儿预防:母乳抗体不能作为预防依据,高风险婴儿(如居住流行区)应按规定接种狂犬病疫苗。
总结胎儿/婴儿可能获得少量抗体,但保护力不足,尤其面对高暴露风险时。
母乳抗体意义有限,不能替代主动免疫。
所有暴露后处置均需遵循WHO指南,母婴抗体状态不改变暴露后预防流程。
参考文献:
Mulleners, S.J.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Vaccination During Lactati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Vaccines for Maternal and Infant Health Utilizing a Large Language Model Citation Screening System. Vaccines 2025, 13, 350. https://doi.org/10.3390/ vaccines13040350.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严家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754-148254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