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25)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ORAL VACCINATION OF WILDLIFE AGAINST RABIES
前记:
人类狂犬病的99%以上来源于狗。只要实现了狗群中狂犬病的彻底消除,就能确保人类狂犬病的彻底消除。
2015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组织联合提出了到2030年在全球实现犬介导的人类狂犬病零死亡(Rabies: Zero by 2030)的战略目标。我国政府也承诺将在2030年全面消除本土狂犬病。
由于狂犬病毒在多种野生动物中持续传播,难以通过疫苗接种或隔离彻底消灭,对狂犬病目前设立的目标只能是消除而不是根除,只能是要求在人类及其主要传染源--狗中将狂犬病彻底消除。
在猫狗和人群中消除狂犬病以后,仍然存在从野生动物输入狂犬病的风险,仍需持续监测野生动物和猫狗并采取防控措施,如发现突发的由野生动物引发的狂犬病的个别病例时,要及时在周边的猫狗和人群中进行预防性疫苗接种,以防疫情扩大。
理想状态当然是将狂犬病彻底根除,因此从现在开始就要积极探索在野生动物中消除狂犬病的可行方法。
以下综述论文概述了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见参考文献)。
该综述论文的7位作者都是国际知名的狂犬病专家,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以色列、德国和韩国。其第一和通讯作者是美国的Charles E. Rupprecht博士,他是目前在世的全球最著名的狂犬病专家,是过去三十年全球在狂犬病研究方面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曾于2021年获得国际兽医卫生协会( International Veterinary Health,IVH)的狂犬病英雄奖(Rabies Hero Awards)(见相关博文)。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25)
5.在各地理区域的应用(REGIONAL APPLICATIONS)(续)
5.7. 非洲(Africa)(2)
然而,在非洲地区使用口服狂犬病疫苗的安全性一直是一个重大关切点,因为在该地区,许多人(及动物)的免疫系统较为薄弱,这可能会在接触口服狂犬病疫苗诱饵时带来实质性风险。例如,在对第一代 MLV (改良活病毒疫苗)候选疫苗(如 SAD Bern)的研究中,当以 2 毫升 107.5 TCID50/mL 的剂量口服接种时,有 2 只长尾黑猩猩(Papio ursinus)出现了疫苗致病性反应(Bingham et al. 1992)。而第二代和第三代口服狂犬病疫苗,如 SAG2 和 SPBN GASGAS,则在长尾黑猩猩、猫鼬以及其他一些非目标物种中均被证明是安全的(Bingham et al. 1997; Ortmann et al. 2018a, 2018b; Vos et al. 2018)。这些发现强调了长期以来的建议,即只有安全性极高的生物制剂才应优先考虑使用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8; Yale et al. 2022)。
小规模的 ORV(口服狂犬病疫苗)野外试验,使用携带 SAG2(108.6 TCID50/mL)和 V-RG(108.0 TCID50/mL)疫苗的诱饵,在自由活动的埃塞俄比亚狼(Canis simensis)和黑背豺(black backed jackals)中进行,迄今为止效果并不理想;根据所采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和临界值,血清转化率不尽如人意(Sillero-Zubiri et al. 2016; Koeppel et al. 2022a)。尽管在这方面有积极的发展,但目前这些试验的结果仍无法得出一般性的结论。所采用的方法仍有许多问题未得到解答。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应用,包括诱饵开发、增强基于实验室的监测以及用于衡量项目成功的流行病学参数,以开发适用于非洲野生动物宿主的高效ORV 策略。此外,还应探索将其应用于其他潜在宿主(如大耳狐、黄猫鼬等)的可能性。
除了野生动物之外,利用 ORV (口服狂犬病疫苗)来控制和消除犬类狂犬病的潜力很快就被认识到了。从历史上看,在美洲地区控制狂犬病的区域性项目中,大规模注射犬类疫苗的做法取得了重大成功,而且在诸如印度果阿等地的小规模项目中也有更近期的进展(Freire de Carvalho et al. 2018; Gibson et al. 2022)。在非洲背景下,利用 ORV 来给狗接种疫苗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几乎在非洲大陆的每个地区都有大量的自由放养狗,这使得大规模注射式疫苗接种活动变得困难 (Horton et al. 2015; Morters et al. 2014a, b; Wallace et al. 2020)。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以往的方法可能无法在自由放养的狗群中通过注射接种实现足够的群体免疫,因而无法中断传染性循环,使狂犬病逐渐从这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易感子群体中消除 (Lembo et al. 2010; Wallace et al. 2020; Sambo et al. 2022)。起初,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协调和推动犬类口服狂犬病疫苗(ORV)领域的国际研究与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点从众多 WHO 工作组报告中可见一斑。然而,在成功完成了针对不同疫苗候选物犬类的口服狂犬病苗实验性原理验证研究之后(Vos 2019),有关诱饵研究(Kharmachi et al. 1992; Matter et al. 1995, 1998; Aly et al. 2022)、免疫原性研究(Haddad et al. 1994; Hammami et al. 1999; Cliquet et al. 2007; Molini et al. 2021)或实地试验 (Darkaoui et al. 2014; Freuling et al. 2022)的相关报道却寥寥无几,主要来自突尼斯、摩洛哥和纳米比亚。
不幸的是,正如在其他犬类狂犬病流行国家一样,在非洲所有此类努力都未能促成将大规模应用口服狂犬病疫苗(ORV)作为控制犬类传播狂犬病的综合策略。因此,口服狂犬病疫苗仍然是实现犬类狂犬病管理方面未得到充分利用且价值未得到充分认可的一种工具(Cliquet et al. 2018; Wallace et al. 2020)。希望随着 2030 年全球消除犬类传播人类狂犬病这一全球战略计划的实施,这种情况能够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Abela-Ridder et al. 2018)。与此同时,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以及其他国际利益相关方对 ORV 这一概念寄予厚望,认为作为大规模注射疫苗接种的补充手段,ORV 可能会成为在难以接近的犬类中预防、控制并最终消除狂犬病方面的一个重大变革力量(Wallace et al. 2020)。考虑到犬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狂犬病传播情况,这将扩充现有的项目。显然,无论是在关注野生动物宿主还是流浪犬方面,如果 ORV 要在非洲各地充分发挥其全部潜力,就必须加快应用研究的步伐。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Charles E. Rupprecht, Tore Buchanan, Florence Cliquet, Roni King, Thomas Muller,Boris Yakobson, and Dong-Kun Yang,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ORAL VACCINATION OF WILDLIFE AGAINST RABIES,Journal of Wildlife Diseases, 60(2) : 241-284 , 2024, URL: https://doi.org/10.7589/JWD-D-23-00078.
相关博文:
三十年来全球发表狂犬病研究论文最多的国家和个人 2021-6-14
传染病的消除和根除:这两个重要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2025-02-24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1) 2025-02-26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2) 2025-02-28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3) 2025-03-02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4) 2025-03-04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5) 2025-03-06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6) 2025-03-08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7) 2025-03-10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8) 2025-03-12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9) 2025-03-14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10) 2025-03-16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11) 2025-03-18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12) 2025-03-20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13) 2025-03-22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14) 2025-03-24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15) 2025-03-26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16) 2025-03-28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17) 2025-03-30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18) 2025-04-01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19) 2025-04-03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20) 2025-04-05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21) 2025-04-07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22) 2025-04-09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23) 2025-04-11
野生动物口服狂犬病疫苗:全球展望(24) 2025-04-13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严家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754-148208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