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闻
不同意专家意见,我最后一次学术坚持
2024-12-12 22:57
阅读:735

我预答辩、匿名外审、公开答辩都一次性通过了,目前在学院上会阶段。上一轮学术分委会专家提出若干修改意见。按照常理,任何博士研究生都会竭尽全力的按照专家意见修改。但是我认为存在学术上的分歧:修改意见不符合论文实际情况,或者,不适用本论文。

最后坚持一次吧。我在修改表里写了大概11000字,根据修改意见逐条逐句做了澄清,希望二次上会,再给风险评估专家看看。人们认为我可能很傻,很蠢。但是,学术不就是要交流的嘛?对方提出修改意见,我提出澄清见解。这就是学术界经常的defence啊,而且这是博士论文,恰恰这样的defence就是“答辩”的本意啊。况且,我耗费的是自己的时间成本唉。

难免有人会质疑我,是不是学傻了,僵在小圈子里,沉浸在自己的思考当中了?我回答:我之所以如此有底气,因为有以下几个原因:①我是骄傲的图情人,图情研究学术评价,我非常清楚学术评价问题,论文也包括学术评价问题的解决。②我研究“方法”,我懂方法是怎么一回事,论文本身研究的就是学术论文中的“方法使用行为”。③我知道何为“创新”,论文本身就从方法角度探究了原始创新与哲学的关系。

下面这封信,是我写给学院领导的原文(除了隐去收件人)。写信目的是我怕领导很生气。因为我这种倔强的情况几乎没有,收材料的办事员老师都惊讶连连。因此,在11000字以外,额外写封向领导说明一下,希望得到谅解。说真,我觉得在学术上有来有回的辩护,真的就是学术的本意啊,而且我花费自己的时间成本唉。

唉,这是最后一次学术上的坚持了~~~~~如果专家不为所动,虽然不情愿,那,我就按专家意见改呗,尽管我认为这样改是画蛇添足。

----

某某老师:

 

您好。我是博士研究生李博闻,学号217107000032

上一轮博士论文质量审查风险评估中,我的《面向方法论知识的方法结构分析理论研究》得到五条风险点反馈,归纳来说:一、偏离管工专业;二、量化方法偏少;三、哲学内容偏多。这些反馈都是很严重的学术质疑,尤其发生在论文通过预评审、匿名评审和公开答辩后。我认为:这是由于论文在研究对象、研究类型、研究方法上的特殊性导致的,所以通过信件澄清论文特殊性。希望石老师能够考虑论文实际情况,并帮我将情况说明转交给学院学委会的某某某老师。

 

     澄清前,请允许我简要概括论文:理论上,每篇研究论文都记录了一套具有确定性的“方法使用行为”。从开源、广袤的论文数据中搜集方法使用行为的经验资料,能为相关管理决策实践提供依据。然而,方法使用行为经由作者语言表述,而语言存在含混歧义等语言学问题,同时,不同学科领域在方法范畴、术语使用等问题上也存有分歧,这不免导致经验观察上的相对主义,自然就谈不上进一步科学利用。人们尚缺少一种能够克服相对主义的知识组织方法,来刻画论文中的方法使用行为。论文将认识论哲学主线上的语言转向、意向性、价值规范相应理论内容引入方法使用行为的研究,提出并建构方法结构分析理论:用“方法结构”来知识表征方法使用行为的逻辑构造,使之成为具有认识客观性的经验材料,并为其建立语言与思维和世界之间的联系。为了检验了新理论解决管理决策实践问题时的有用性,论文利用理论发现和解决了知识管理、创新管理、科研管理中三个具体问题。

     

      澄清如下:

1)研究对象特殊性:论文没有偏离管工专业

      研究论文中蕴含的“方法使用行为”,是一种特殊的研究对象。围绕它的研究一定具有某种方法论价值,稍加结合现实世界,就会产生诸多管理科学价值。常见情况是:学者以“方法使用行为”为依据探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议题。论文发明方法结构分析理论是一种知识表征方法,它用逻辑结构来刻画“方法使用行为”,克服以往搜集资料由语言问题等导致的相对主义,使相应管理决策有一个客观性的基础。论文第四、五、六章,分别利用发明理论解决知识管理、创新管理、科研管理中的三个具体问题。因此,论文没有偏离管工专业。

 

2)研究类型特殊性:发明科学理论,依赖思辨方法

     “使用科学方法积累学科知识”的想法没错,但不完全。按照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观点:科学共同体成员以共同范式为基础,按既定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构成了常规科学和解谜(Normal Science as Puzzle-solving)阶段。另一类工作占比小、但分量更重,即科学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s性质的工作。新科学理论(方法)的创造,就属于这一类工作。科学哲学、管理科学的一致观点是:发明科学理论,依赖思辨方法。

     科学哲学,谈的更透彻:所有科学理论都有其哲学预设。科学革命的本质,就是在预设层面完成“世界观的转换”,就像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燃素说到氧化说。“世界观的转换”意味着的反思和重建,属思辨研究,而不是科学方法。(管理科学内部,关于思辨研究和理论创造的方法观点,可参考教育部推荐的研究生教学用书《管理研究方法论(第3版)》)。

     我的论文发明、检验理论。首要工作就是完成人们看待“方法使用行为”的世界观转换。在“语言转向”后,研究对象便不再是指称(文字符号),而是所指(逻辑构造),因此,论文第二、三章借助思辨方法。根据科学哲学理论进步性的观点,为最大程度展现发明理论的适用性,论文四、五、六章实证分别对应管科三种研究模式: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规范研究。只有描述性研究包含量化方法,论文也用到深度学习等流行方法。

 

3)研究方法特殊性:思辨研究,依赖哲学

四个原因导致论文必须出现大量哲学内容。

其一,“世界观”就是一种哲学理论。发明科学理论,一定会谈及相关哲学理论;其二,发明科学理论一定会涉及:科学理论结构的设计依据、科学理论的进步性评价标准等问题,它们都是科学哲学的议题。其三,思辨方法要有依据。没有哲学依据的思维过程、思维形式,是主观臆想。其四,研究对象特殊性导致。方法是人类认识和应付世界的行为手段,谈方法必然关联到人类认识能力。人类认识能力,就是哲学认识论/知识论。

 

     综上,邮件简要说明论文的在研究对象、研究类型、研究方法上的特殊性。在下轮评估提交的《论文修改报告表》中,我用11000字逐句对五条风险点进行的详尽学术解释。

     

     最后,发明默顿意义上“中观理论”,高度依赖哲学和科学哲学的思想资源。由于“哲学无用论”在中国学术界确实存在,科学哲学教育也很薄弱。所以用博士论文发明和检验一个全新的科学理论,容易在评价问题上招致种种误解。

博士论文坚持发明理论,而不是“使用科学方法积累学科知识”,我有充分动机:我的小论文显示,我的研究兴趣是“方法”一般性问题,我亲手、累计标注9245研究论文中的“方法使用行为”,我深感这类研究非常有意义,但怀疑论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这类研究的认识对象是“方法使用行为”的指称(文字符号),而不是所指。由于语言问题和学科差异,必然导致相对主义。这也是我放弃开题《基于学术论文全文的学科领域研究方法体系构建研究》的原因:从标题上看,其方法论(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决定了其探究对象依然是指称。发明“方法结构分析理论”正是为了革新旧范式在本体论维度上的先天问题。

     按照见刊日期算,2021年就达到毕业小论文要求,时至今日拿出毕业论文,是花了很多心血,尤其是为了说清楚发明理论使用到的哲学、科学哲学依据,我额外阅读了很多很多(巧合的是,我上个月被南理工图书馆评为2023年度“阅读之星”)。这也是面对严重质疑,我积极为自己成果辩护的原因。上次收到风险评估,通宵写了9000多字是冲动导致的结果,还望谅解。

     

 

李博闻

2024.12.10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博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75429-146404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