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宝级技校生!攻破西方绝密技术,拒绝美国天价邀约
鲜红色的颁奖台,走上一位身着蓝布工装的男青年,他体格高大,清瘦精干,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伸手接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站在一旁的院士询问他:“你是做什么的呢?”洪家光,这位有为青年回答说:“我是一线工人。”
院士听了倍感惊讶,他对洪家光竖起了大拇指:“以往得科技进步奖的,都是专家学者,很少听说有产业工人!”
洪家光听了只是谦逊地笑笑。从技校生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得主的一路艰辛,他是一个字也不提啊!
01 求知若渴,却选择技校
到了中考填报志愿的节骨眼上,洪家光心里泛起了惆怅。
成绩名列前茅的他,理应升学读高中,但是贫寒的家境无力承担高中的学杂费用。想着年迈的父母和早早辍学外出打工的姐姐们,洪家光毅然选择了技校:去学技术,赚钱养家。
为了省钱,洪家光选择走读,省下寄宿费用。这位十六、七岁的少年每天搭乘来回至少五小时的大巴,开启漫漫上学路。
长途颠簸,公交车上大多数人选择闭目养神。而洪家光捧起了书,如痴如醉地读着书本上的知识,硬是将大巴车变成自己的“移动图书馆”。
短短三年时间,光是在大巴上自学的技术书籍,洪家光就掌握了四本,为以后的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看到一位技校生如此勤奋用功,比起鼓励和肯定,更多的人发出质疑和讥讽:“这么努力,不会还做梦想当科学家吧?”
洪家光淡然处之,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1999年临近毕业,洪家光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沈阳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公司的青睐,顺利入职到58车间进行零部件生产。
只是,这里没有锃亮的飞机,没有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只有又小又破的厂房,又老又旧的机器,洪家光每日的工作就是在陈旧机器和零部件之间重复劳动。
当一个动作重复成百上千遍的时候,这位一腔热血的年轻人不禁彷徨:自己此后的人生,就是如此了吗?
02 拼命三郎,拜师学艺
拿到车工四级工等级证书后,洪家光似乎有点儿“飘”了。
但他的自得并没有持续多久,就重新脚踏实地,虚心学艺起来。
这一切,都多亏一位老师傅点醒了洪家光。
彼时,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看出了洪家光的焦虑与自傲,于是他招呼洪家光过去帮忙。老师傅动作娴熟地处理完一个零件,跟小伙子说:“来,按照我的方法加工看看。”
洪家光并没有把这个小任务看在眼里,接过零件就开始加工,没想到实操起来屡屡卡壳,勉强完成之后,老师傅一测量:“尺寸不及格。”
“每一个平凡的岗位都有自身价值,不要小看这些工装工具,只有每一件工具都有高质量,才能为航空发动机提供保障。”
感受到老师傅的目光,洪家光感到惭愧,更感到一股动力:学无止境,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手头上的功夫。
从那以后,这位轻狂少年变成“拼命三郎”,每天穿梭在车间,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有时候连吃饭都在思考工作上的事情。
当时的小小厂房里,有13个省市级公司劳模、十几个技能大赛状元,其中一个全国劳模也如洪家光一般是一名车工。看着出色的前辈们发光发热,洪家光也找到了前进的道路。
进阶的第一步,是拜师学艺:他跟着榜样学习,打磨自己的手艺。
老师傅孟宪新有一门绝活儿:在切削内螺纹的时候,一般来说,加工车床工作速度最多开到600转每分钟,快了就会直接打刀;但孟宪新能够开到1200转每分钟,还不会反转推刀。
若是能掌握这门“高速切削内螺纹”的技术,洪家光的技术必定会上一台阶。
每天一忙完自己手上的工作,洪家光就主动去给孟师傅当助手。看到小伙子的确任劳任怨,也擅于学习钻研,孟宪新将手艺传授给他。
洪家光不仅熟练掌握了这门高超技艺,还对此进行了升级改进,使得技术更上一层楼。
从当了四十多年车工的“老八级”张凤义那里,洪家光养成了一丝不苟的生活习惯。
张凤义告诉洪家光,加工飞机发动机零部件是一件需要细心到极致的事情,即使有比头发丝还细的东西掉进去,也会造成大灾难。所以他的白汗衫每天都是干干净净的,将车床也收拾得干干净净的。
洪家光如法炮制,他每天擦拭车床三遍,时时清理切削下来的碎屑,衣服也洗得一干二净。
洪家光先后拜过12位师傅,苦练绝技绝活,慢慢地,他形成了自己的过硬技能,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工匠精神”:一毫不苟,持之以恒,精益求精。
03 厚积薄发,担当使命
岁月飞逝,似乎一眨眼的时间,洪家光已在车间沉淀了三年。
2002年的一天,车间接到一项紧急任务:加工金刚石滚轮。这是航空发动机叶片修正工具,精确度要求高、滚轮中阴模的加工公差要求极小,得在3微米以内,这个尺寸相当于头发丝的三十分之一。
任务艰巨又紧迫,适逢当时唯一掌握这门技术的刘师傅生病住院了,大家一筹莫展。
“我来试试。”或是因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血,或是眼见紧急任务的迫在眉睫,洪家光挺身而出,接下任务。
一开始,洪家光对自己满怀自信,按照刘师傅留下的方法摸索着、尝试着,可惜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苦熬,首次加工并没有得到期望的结果,加工出来的零件全都报废。
犹如一盆冷水浇到头上,洪家光一时心灰意冷。不过,不服输的精神支撑着他卷土重来,他将自己关进车间,重新翻阅种种文献,一遍遍改进方案,反复多次实验,失败、推倒、重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连数十日后,洪家光完成了别人可能好几年才能掌握的技术,甚至锦上添花,完善了之前技术上的不足之处,把加工精度提高了整整五倍!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次的毛遂自荐、完成任务,让洪家光被看见,获得大家的认可。他从一名普通的车间工人升级为车间主任,又从车间主任再度升级。
而他也不负众望,频频获得重要科研成果,带领团队破解“卡脖子”的技术难关,做出了美国长期垄断的发动机叶片,成品甚至优于美版。
这一突出贡献,让他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当时满是博士、教授的获奖者中,他是唯一的技术工人。
大洋彼岸的美国航空企业却坐不住了,派人带着千万年薪来中国“挖墙脚”,但洪家光毫不犹豫地拒绝:“我是一名中国人,只会为自己的国家搞科研,绝不会为美国效力。”
“我生长在中国,接受祖国的培养,也必将为祖国贡献自己所有的力量。”
他还组建了工作团队,传授自己的技术和知识,将“一个人”发展为“一群人”。
这些年来,由他带领的洪家光劳模创新工作室集智攻坚,先后完成技术创新和攻关项目84项,实现成果转化63项,解决生产制造难题 564 项。
在未来,这位国宝级技术专家还会继续深耕,用工匠精神点亮中国航空工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