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办高校而言,博士专任教师是院校发展的关键支撑。在政策引导与自身发展需求下,一批民办高校在积极引进博士人才的同时,更着力支持本校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广州华立学院:符合规定条件的教职工取得博士学位后,可获总计10万元博士学位补贴,自符合条件当年起分5年发放,每年2万元。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教师在职获得博士学位可获15万元奖励,特殊情况可追加5-10万元(最高25万元),毕业后享受副教授待遇。据了解,校“强师工程”已支持65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南昌交通学院:教师签订在职培养协议后,需完成50%额定工作量,原工资、社保待遇不变;在规定学制内(不超过5年)可报销学费和住宿费,一线教师毕业后享引进博士同标准科研启动经费。
◆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国内攻读博士期间,学校全额借支学费、住宿费及每年2次往返交通费;国外攻读博士按学费档次给予60%-100%学费借支,住宿费全额借支。脱产在读每月借支3000元生活费,非脱产按实际在岗发放工资;博士重点培养对象可脱产复习半年,工资福利不变,专职教师享课时补贴。取得学位后按学校博士引进政策核销资助费用,提前毕业的文科类奖励5万元、理工类奖励10万元。
◆马鞍山学院:在编在岗的教职工攻读定向(委托)培养博士,除正常工资之外,额外增加博士学位补贴工资,标准如下:中级及以下职称博士为2500元/月,内聘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按副高级岗位考核;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博士为4000元/月,内聘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按正高级岗位考核。科研启动费5-20万,一次性生活补贴3万元。
同时需指出的是,在查阅各高校的相关政策时,我们也看到高校对于在职读博的教职工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对于在职读博的教师,多数高校明确提出,年龄一般在40岁或45岁以下。
◆在职读博的教师,通常须具备满2年至5年不等的在校工作经历。
◆教职工在职取得博士学位,通常需要继续为就职学校服务3年至8年不等。教师在服务期内若因个人原因与学校解除合同,应按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教师读博难
民办高校之所以大力推进教师在职读博,背后既有政策层面的硬性要求,也有自身发展的现实困境。从政策来看,《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2020年)》《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等文件,均对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作出明确要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更是要求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15%,而本科高校的合格评估、审核评估也将这一指标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从自身来看,民办高校在引进博士人才时往往面临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薪资待遇、科研平台、编制保障等方面与公办高校存在差距,导致“招不来、留不住”博士人才,鼓励本校教师在职读博成为优化师资结构的更优选择。
西北某民办高校美术与设计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报告中指出,该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4人,其中博士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6.8%。报告中分析近五年艺术类专业博士层次高学历人才资源较少,且博士引进待遇不够吸引,引进困难。在改进措施方面,该校提到学院要鼓励攻读硕博学历、参加各类进修学习等。近年来,派出专任教师队伍到蒙古国、菲律宾、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8人,6人毕业,攻读博士学位4人。
但教师在职读博之路并非坦途。一方面,国内博士招生指标控制严格,“博导多、博士指标少”的现状使得博士报录比居高不下,许多教师国内读博无门。另一方面,博士生导师更倾向于招收应届硕士生,认为有工作经历的地方高校教师学术方向与自身契合度低,而部分高校缩减在职博士生招生名额、要求脱产就读的规定,也让不少已过而立之年的教师面临“脱产失岗”的顾虑。即便选择专业型博士或海外院校,前者更多面向中小学教师和行政人员,难以覆盖民办高校核心的课程教师群体,后者则因部分院校入学及毕业要求宽松,引发“水博”争议,部分国内高校已明确对这类学位不予相关待遇认定。
例如在某民办高校支持教师读博的相关规定中明确说明:学校将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推动内涵式发展,坚决制止“速成博士”。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及提升路径探析》一文指出,民办高校在师资结构、师资水平、人员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短板,现有专任教师以硕士研究生学历为主。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来普通高校博士学历专任教师数量增长近百万,“博士化”已成高校发展必然趋势,这也让民办高校的师资提升压力更为突出。
既要满足政策要求、破解人才引进困境,又要保障读博质量、避免学历“注水”,民办高校支持教师在职读博需要在激励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对于教师而言,在职读博是职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但也需理性看待学位价值与个人能力的关系;对于高校而言,除了提供学费补贴、薪资保障等物质支持,更需建立科学的培养机制与质量把控体系,引导教师精准选择深造方向,让学历提升真正转化为教学科研能力的增强,最终实现教师个人成长与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任旭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34013-150811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