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旭升
高校老师,正在“付费上班”
2025-9-18 17:11
阅读:253

这两年,不少高校老师聊起工作压力,都会提到一个词——“横向经费”。简单说,就是学校要求老师去拉来自企业、社会机构的科研经费,并且要到账。

有的学校干脆把它写进了岗位考核和职称晋升的硬指标。比如,在一些二本高校里,职称教师每年都要完成4.5万到10万元不等的横向到账任务,完不成可能会被写上“不合格”。

在文科专业,这事更难。毕竟不像理工科那样容易和企业对接做项目,文科老师想签一份企业合同、再让资金真实到账,几乎不可能。

与此同时,学校层面压力也很大。比如有的高校正谋划申报硕士点,评审标准里就有“师均科研经费”指标,这让学校不得不把横向经费作为“硬任务”摊到教师头上。

在这样的氛围里,不少教师形容自己每天都在“观察”“焦虑”,而院系领导也只能一再动员。个别地方甚至传出暗示老师去找公司“做假合同”,只求把账面数字完成。

在某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关于“横向经费”的话题,有人自嘲从老师变成了销售,背负上KPI,也有人认真发帖劝诫:“青椒们千万不要贷款搞横向课题”,在他们看来贷款搞横向完全就是饮鸩止渴,等于给自己挖坑埋了一个雷。

执行难,难于...

要真把横向经费落到实处,问题一个接一个冒出来。

首先是路径少。 文科教师普遍缺少对接企业的渠道,文科专业也很难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哪怕想认真做,没有合适的合作对象。

这种差异也容易带来新的不公平。比如,有教师在社交平台上吐槽:“有的学院老师一年能拉来几百万横向经费,但像我们这种基础学科,横向几乎是零。学校硬性要求,等于逼着大家去做不擅长的事。”

其次是风险高。 有些人为了保住职称和岗位,选择买假发票、做假合同,但一旦查出来,职业生涯可能全毁。

还有现实压力。在一些报道里,不乏老师为了完成横向考核自掏腰包,甚至贷款、卖房,只为把指标凑够。有人无奈地说:“完全变成了付费上班”。

微信图片_2025-09-18_171006_959.png

与此同时,理工科也不轻松。教师在聘期内被要求完成数百万的横向到账额,否则就可能面临解聘。这种考核方式让不少年轻教师感到,自己做科研的兴趣和精力被大量消耗在“拉项目”“对账务”上,而不是研究本身,这何尝不是一种“内耗”?

横向经费,为什么会变得重要

为什么横向经费会变得这么重要?背后离不开几方面原因。

一是高校竞争。 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学等项目,都会把校企合作、成果转化、科研到账作为评价指标。这让横向经费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关乎学校能否拿到头衔、吸引资源。

二是考核机制。 “非升即走”、聘期考核等制度普及之后,科研经费自然成了衡量教师价值的关键指标。

学校管理层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促使老师去找社会资源,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但在现实中,这些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之间存在一些落差。

理想里,横向经费代表校企合作和成果转化,能推动研究服务社会;在执行层面,它常常异化成一个财务数字,让教师陷入两难:不完成有风险,硬完成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

三是“僧多粥少”。随着高校扩招,教师人才呈饱和的态势,科研经费、岗位资源却不足,青椒们不得不“入局”。

总之,高校把横向经费当作“硬任务”,有其制度背景和现实逻辑。但在具体执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有人选择妥协,有人坚持拒绝,有人干脆离开

目前,有专家呼吁评价机制应该更加多元化。或许,这个议题的真正答案,还需要在政策、学校和教师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转载自:科研城邦

文1-科学网-lsf.pn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任旭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34013-1502548.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