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迅速占领了年轻人的数字生活,成为社交、娱乐的重要阵地。
短视频以其碎片化、即时满足的特性,极大地吸引了用户的注意力,
然而,这一便利背后也隐藏着隐忧——“短视频成瘾”现象日益严重。
大量青少年因沉溺于无休止的刷屏体验,出现了学业退步、睡眠紊乱及情绪波动等问题。
更值得一提的是,短视频成瘾不仅是孤立的行为问题,它与抑郁症状高度共存,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心理健康困境。
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期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hort video addic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 cross-lagged panel network analysis》的重要论文,为我们揭示了短视频成瘾与抑郁症状之间动态交织的本质。
该研究采用跨滞后面板网络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两者如何相互预测、互动并持续影响个体心理状态。
研究发现,短视频成瘾中的某些关键症状,如“耐受性”——即需要不断增加观看时间以获得满足感,能够预测未来抑郁症状的加剧。
与此同时,抑郁症状中的“快感缺失”——对以往喜爱的活动失去兴趣和快乐,也会反向促进成瘾行为的发展。
换句话说,这两种心理问题在症状层面形成了相互推动的恶性循环。
更为深刻的是,研究揭示了“冲突”与“悲伤情绪”在这一共病网络中的桥梁作用。
“冲突”指的是个体因短视频使用过度而产生的人际关系或自我控制上的矛盾,这种内外部的拉扯加剧了心理压力。
而“悲伤情绪”作为抑郁症状的核心表现,不仅是情绪体验,更成为连接成瘾行为与抑郁症状的纽带。
这一桥梁症状的发现,为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切入点——针对冲突管理和情绪调节的干预,或许能有效缓解两种问题的共病状态。
这项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短视频成瘾与抑郁症状的交互机制,更提示我们,心理健康的干预需要聚焦于症状层面的微观连接,而非仅仅停留在整体诊断上。
对于家长、教育者和心理健康专业人士而言,及时关注青少年在短视频使用中的“耐受性”和“冲突”表现,及早识别“快感缺失”和“悲伤情绪”,将有助于防止问题恶化,促进心理恢复。
总的来说,短视频虽便利了生活,却也带来了新的心理健康挑战。清华大学的这项前沿研究为我们理解和应对短视频成瘾与抑郁症状的共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未来,我们期待基于此类发现开发出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心理干预方案,帮助青少年在数字时代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https://doi.org/10.1016/j.chb.2023.108059
文章来源:国际科学,作者:Succy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任旭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34013-149583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