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旭升
研究发现:美国学者获得终身教职后,就会很少写论文
2025-7-30 11:59
阅读:325

一项对15个学科的1.2万名研究人员进行的分析发现,在获得终身教职后,学者的研究发表模式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这项7月22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指出,所有学科的研究人员在获得终身教职的前一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而在获得终身教职后,其产出因所在领域而产生差异——在生物学等需要在实验室工作的领域,产出趋于稳定;而在数学等通常不需要实验室研究的领域,产出则有所下降。

在美国,终身教职意味着稳定的工作,因此被学者看重。而且,终身教职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被终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铁饭碗”。

大多数学者都会经历一个固定的试用期,即“终身教职轨道”,之后他们要么锁定终身教职职位,要么稳定就业的希望破灭。

因此,论文合著者、美国西北大学的计算社会学家王大顺(音)团队推断,在确定能否获得终身教职的前一年,研究人员面临着发表大量论文和在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巨大压力,导致学术产出有所增加。

为验证这一推断,研究人员分析了7个数据来源,包括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和处于终身教职轨道的教职员工的年度就业记录汇编,以逐年跟踪学者的职位变化。每当学者头衔从“助理教授”变为“副教授”时(这通常是已获得终身教职的标志),王大顺团队便会将其认定为获得终身教职后一年内发生的事件。

此外,研究人员还使用来自几个数据库的数据,将这些学者的名字与他们的论文发表记录联系起来。基于此,研究团队能够确定学者在获得终身教职前后5年的论文发表率。

平均而言,在所有学科中,学者在获得终身教职5年前当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为两篇,而在获得终身教职前一年和后几年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为3.5篇。

《中国科学报》

文1-科学网-lsf.pn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任旭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34013-149579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