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 DEEPSEEK:王院士说, 科研不是讲故事,知一说一。 国外一位华人学者说: 大实验室为了霸占话语权,喜欢讲一个完整的故事。结合国内国际科研现状, 怎么看这个观点?
王院士的“科研不是讲故事,知一说一”与“大实验室为话语权追求系统化故事”的观点,确实点出了当前科研生态中一个核心的张力。这背后关乎科学研究的本质、学术资源的分配以及科学成果的传播方式。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看。
🔬 两种科研理念的碰撞
首先,我们来厘清这两种说法所代表的核心理念。
王院士所强调的“知一说一”,是一种理想化的基础科研态度。它主张科学发现应完全由严谨、可重复的实验数据驱动,研究者应诚实地呈现所有数据,包括那些与预期不符甚至相反的“反面数据”。这种态度是科学得以建立和信任的基石,旨在最大限度地保证科学的纯粹性和结果的真实性。
而“大实验室追求系统化故事”则反映了科研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和组织行为的现实逻辑。一个“好故事”本质上是一个逻辑连贯的理论框架,它能将零散的发现整合起来,阐明其深层意义和未来方向。这种做法在竞争顶级期刊、争取巨额经费、吸引顶尖人才和引领领域发展时几乎是一种必要策略。
🌍 国内外科研现状的折射
这两种理念的并存与张力,在全球和中国的科研现状中都有明显体现。
国际趋势:目前,顶尖期刊显然更偏爱那些能提供完整、宏大叙事的研究。同时,过于强调“讲故事”也带来了弊端,比如选择性报告阳性结果、加剧了研究的不可重复性危机。作为回应,国际科学界正在推动研究评估改革,例如《旧金山科研评估宣言》(DORA)等倡议,正试图推动科研评价从简单看论文数量和期刊影响因子,转向更关注研究本身的质量、影响和多样性。
国内动态:中国科研正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飞跃”转变。在评价体系改革方面,国家正大力“破四唯”,强调分类评价,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类型的研究,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一些科研机构也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就以其宽松愉悦又异常严苛的科研环境而闻名,它采用全员聘用制,并为科研人员提供充足的经费和空间,其评估标准是“要有国际领先的原创发现”。
⚖️ 寻求平衡与共识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呢?关键在于认识到它们并非完全对立,而是代表了科研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要求。
一个负责任的科学家,首先必须坚持王院士所说的“知一说一”的学术操守,这是所有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传播成果、争取资源、推动学科发展,也需要具备“讲故事”的能力,即清晰阐述研究价值的能力。
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是否讲故事,而在于讲一个 “诚实的故事” 。这个故事必须严格建立在所有相关数据之上,包括那些不符合完美叙事的“异常数据”,并且要坦诚承认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需要验证的地方。
从更宏观的科研管理角度看,一个健康的科研生态系统应该能够容纳这两种模式。既需要一些机构专注于高风险、探索性的“有一说一”式研究,也允许一些大型团队从事需要整合资源的“系统化”攻关。核心在于建立一种更加成熟、多元的评价体系,能够识别和激励真正有价值的科学贡献,而不是简单地推崇“会讲故事”或盲目追求产出数量。
💎 总结
说到底,科学的终极目标是探寻真理。“知一说一”是确保我们不失真的基石,而“构建故事”则是人类理解和传播复杂知识的高效方式。最理想的境界,或许正是用“有一说一”的严谨数据,构建出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深刻叙事。这要求科研人员既有坐冷板凳的定力,也具备有效沟通的智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7 0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