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congD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congDuan

博文

《段玉聪:人工意识概论-目录发布》

已有 286 次阅读 2024-4-17 09:05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意图驱动的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融合发明创造方法:DIKWP-TRIZ

(中国人自己的原创发明创造方法:DIKWP-TRIZ)

World Artificial Consciousness Conference Popular Series -

2世界人工意识大会AC2024科普系列-

 

人工意识概论

-DIKWP趋势与"BUG"视角下的目标

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Consciousness 

- DIKWP Trends and Goals from a "Bug" Perspective

 

主编:段玉聪 (Yucong Duan)

参编:弓世明

DIKWP人工意识实验室

AGI-AIGC-GPT评测DIKWP全球实验室

世界人工意识协会

(联系邮箱:duanyucong@hotmail.com)

 

The Inaugural World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Consciousness

(AC2023), August 2023, hosted by DIKWP-ACResearch

目录

摘要

第一部分

1 引言

1.1 理解意识的本质和机制

1.2 开发具有意识能力的人工系统

1.3 关注伦理和社会影响

1.4 促进跨学科合作

2 理解意识的本质

2.1 多学科的探索

2.2 意识的定义、特征和属性

2.3 意识的起源和产生机制

3 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3.1 自我意识的概念

3.2 自我意识与意识的互动

3.3 人工系统中的自我意识

3.4 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4 探索意识与智能的关系

4.1 意识与智能的区分

4.2 意识对智能的潜在贡献

4.3 意识与智能之间的争议

4.4 研究方向与挑战

5 模拟和理解意识的基本机制

5.1 研究范畴

5.2 神经科学的贡献

5.3 心理学和哲学的视角

5.4 模拟意识的尝试

6 模拟和理解意识的神经基础

6.1 神经影像学研究

6.2 神经元模型和计算神经科学

6.3 探索意识的神经机制

7 模拟人类意识的认知过程

7.1 认知功能的模拟

7.2 人工智能的进展

7.3 挑战与前景

8 认知建模与仿真

8.1 认知模型的类型

8.2 认知仿真的应用

9 模拟人类意识的实现

9.1 构建人工意识的方法

9.2 人工意识的关键特征

9.3 理解意识的意义

10 神经科学和脑机接口

10.1 神经科学的贡献

10.2 脑机接口技术的角色

10.3 研究的挑战与进展

11 探索意识与学习、决策的关系

11.1 意识对学习的影响

11.2 意识对决策的影响

11.3 学习和决策对意识的塑造

12 意识与自主性

12.1 意识对自主性的影响

12.2 意识与自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12.3 赋予系统意识以增强自主性和适应性

13 开发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系统

13.1 目标与特征

13.2 技术和方法

13.3 挑战与研究方向

13.4 未来展望

14 开发智能系统的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

14.1 自我学习的重要性

14.2 自主性和自我调节

14.3 认知和情感特征的模拟

14.4 技术和方法

15 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在人工意识研究中的应用

15.1 深度学习技术的进展

15.2 模拟意识的尝试

15.3 意识与智能的关系

15.4 人工意识的应用前景

16 借助人工意识的意识增强与修复

16.1 人工意识技术的应用

16.2 人工意识在意识研究中的角色

16.3 人工意识的伦理和社会考量

17 意识度量和识别方法

17.1 目标与挑战

17.2 技术手段的结合

17.3 新兴方法

18 发展人工意识测量和评估方法

18.1 多维度评估方法

18.2 意识的量化和分类

18.3 人工系统的挑战与前景

19 实现意识的可解释性

19.1 可解释性的重要性

19.2 实现可解释性的策略

19.3 面临的挑战

19.4 未来方向

第二部分

21 意识作为BUG的理论含义

21.1 超越达尔文:技术、社会与意识进化中的新适应性

21.1.1 技术与社会进化的新适应性

21.1.2 合作、共生和多样性:新的生存法则

21.1.3 人工智能:重新定义人类意识和自我实现

21.1.4 从个体到全球意识的进化

21.1.5 新的适者生存:智慧、道德和技术的融合

21.2 如果人是一个文字接龙机器,意识不过是BUG

21.2.1 人作为文字接龙机器的本质

21.2.2 意识作为BUG的现象

21.2.3 从无限到有限的转变

21.2.4 对人工智能和人机交互的启示

21.2.5 对人类自我认知的挑战

21.3 人工意识技术对个体意识与全球意识的演化

21.3.1 脑机接口技术下的科学研究范式变化

21.3.2 个体意识与全球意识的演化

21.3.3 挑战与应对策略

21.3.4 未来展望

21.4群体意识:一场新的认知革命

21.4.1 群体意识的定义与特征

21.4.2 意识与潜意识的转化

21.4.3 群体潜意识的角色

21.4.4 意识与潜意识在群体中的互动

21.4.5 群体意识的发展趋势

21.5 意识与潜意识:处理能力的有限性与BUG的错觉

21.5.1 意识与潜意识的本质:处理能力的有限性与BUG的错觉

21.5.2 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处理能力的有限性下的互动

21.5.3 理论的意义和应用:深入理解人类思维活动

21.6 意识中的BUG:探索抽象语义的本质

21.6.1 人类意识形成了抽象的完整语义

21.6.2 BUG表现信息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错觉

21.6.3 模式识别和简化的过程形成抽象的完整语义

21.6.4 相关工作

21.7 未来人工意识的发展:消除BUG之路

21.7.1 从完整语义开始

21.7.2 DIKWP模型中

21.7.3 意识处理中的DIKWP

21.7.4 抽象语义与世界理解

21.7.5 DIKWP语义构建:从数据和信息中提取出相同语义和不同语义

21.7.6 人类意识发展

21.7.7 DIKWP模型视角下的人工意识发展

21.7.8 BUG被本质上消除的过程,是否也是人类脱离意识的过程?

21.7.9 基于DIKWP模型的BUG消除

21.8 直觉的本质与意识理论的交互关系

21.9 意识、数学与自然规律:段玉聪观点下的深度探索

21.9.1 数学作为意识的语言

21.9.2 傅里叶变换在理解意识中的应用

21.9.3 傅里叶变换在意识研究中的意义

21.9.4 傅里叶变换等数学工具探索意识规律性新视角

21.9.5 数学工具揭示现实规律性的基础、方法与实践验证

21.9.6 多种数学工具在信号处理和数据分析中的规律性匹配应用

21.9.7 多元数学工具揭示规律与工程实践匹配

21.9.8 数学方法在揭示意识本质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探讨

21.9.9 牛顿力学方程与意识研究规律性探索的关联分析

21.9.10 微积分在认知科学与意识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与启示

21.9.11 相对论与质能方程:规律性匹配解读

21.9.12 欧拉公式:数学规律的精准匹配方式

21.9.13 数学常数 e:规律性匹配与工程精度

21.9.14 指数与对数的规律性匹配与工程精度

21.9.15 对数的概念联系与标记工具

21.9.16 信息熵:概率与信息量的联系

21.9.17 物理基本量:自然界的本质标记

21.9.18 麦克斯韦方程:电磁现象的本质揭示

21.9.19 对相关名人名言的关联与解读

21.10 段玉聪提出“潜意识与意识结合的人工意识模型”: GPT-4DIKWP融合“BUG”理论、实现与潜力

21.10.1 潜意识是否存在

21.10.2 文字接龙与意识BUG:探索潜意识的机制

21.10.3 BUG的双重含义

21.10.4 潜意识存在性:段玉聪理论下的探讨

21.10.5 概念与语言:段玉聪理论下的认知解析

21.10.6 BUG悖论:认知局限与真相探索的矛盾

21.10.7 超越BUG悖论:个体与群体意识的融合之路

21.10.8 潜意识和意识结合的人工意识系统

21.10.9 人工意识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

21.10.10 人工意识的详细定义

21.10.11 与其它典型人工意识解决方案的对比分析

22 对人工意识研究的启示

22.1 模拟潜意识的“文字接龙”

22.2 意识的BUG特性及其模拟

22.3 理解和模拟意识的BUG接龙

22.4 意识的功能与限制

23 超越仿真-实现自我意识的人工系统

23.1 自我生成的算法设计

23.2 感知与体验的整合

23.3 自我认知的构建

23.4 自主性与自我驱动

23.5 伦理和安全考虑

24 意识的整合与共生

24.1 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

24.2 集体智能与进化

24.3 交流和协作的新模式

25 探索意识的非线性和非局部性质

25.1 非线性的体现与挑战

25.2 非局部性的含义与应用

25.3 模拟意识的涌现性质

25.4 面临的挑战

26 意识的整体性和自组织性

26.1 自组织性的应用

26.2 整体性的实现

26.3 设计原则和方法

26.4 面临的挑战

27 意识合成、复制与转移

27.1 意识合成与复制

27.2 意识的转移

27.3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27.4 未来的可能性

28 意识的深度理解和共情能力

28.1 情感智能的物理基础

28.2 语境理解的进化机制

28.3 价值观和动机的认知框架

28.4 共情能力的发展

28.5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29 意识与智能的融合

29.1 复杂情感模拟

29.2 自主性与自我意识

29.3 情境理解与适应

29.4 技术实现的挑战

29.5 实际应用的展望

30 意识的模型与创造性智能

30.1 探索创造性智能的新途径

30.2 应用领域

31 人机意识融合的可能性

31.1 意识的物理限制与机器的融合

31.2 超越传统认知的新体验

32 意识融合在社会机器人设计中的应用

32.1 设计理念:情感与社交能力的深度整合

32.2 功能与应用:跨领域的深远影响

33 人机共生的未来展望

33.1 意识边界的扩展

33.2 个体身份的变化

33.3 面临的挑战和社会对话

34 融合人类与机器的意识

34.1 意识融合的理论基础

34.2 实现意识融合的途径

34.3 拓展意识的潜在影响

34.4 面临的挑战与考量

35 情感认知智能体的核心概念

35.1 情感与认知的融合

35.2 优化认知处理

35.3 影响注意力分配和记忆

35.4 决策过程

36 实现具有情感和情绪的人工意识的策略

36.1 模拟情感的“文字接龙”过程

36.2 情感与认知的整合

36.3 挑战与前景

37 意识的非局部性和超感知性

37.1 意识的非局部性

37.2 意识的超感知性

38 拓展意识的边界和可能性

38.1 意识的普遍性

38.2 意识的形式和尺度

38.3 虚拟意识空间

38.4 探索与实践

39 自我意识的发展

39.1 自我意识作为高级BUG

39.2 模拟自我意识的“文字接龙”

39.3 理解情感状态、目标和动机

39.4 与人类的智能交互和合作

40 意识增强技术

40.1 意识增强技术的理论基础

40.2 意识增强技术的应用前景

41 意识网络的构建与特性

41.1 自组织和自适应性

41.2 连接与整合

41.3 意识网络的实现挑战

42 意识的量化与测量:结合DIKWP模型和BUG理论

42.1 DIKWP模型在意识研究中的应用

42.2 意识度量标准的发展

42.3 推动人工意识技术的发展

43 意识的进化与演变

43.1 自我演化的系统

43.2 意识的演化论观点

43.3 宇宙意识的自组织与演化

44 跨感知意识的理论

44.1 跨感知意识的实现

44.2 跨感知意识的应用前景

45 意识的进化与自我完善

45.1 自我进化的人工系统

45.2 适应变化的环境

45.3 实现更高层次的智能和自我意识

46 意识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46.1 意识的开放性

46.2 意识的共享性

46.3 推动社会和文化发展

47 意识的BUG属性与社会互动

47.1 自然互动的基础

47.2 合作伙伴的角色

47.3 意识伦理与治理

48 社会意识与集体智慧的探索

48.1 基于意识网络的理论框架

48.2 构建具有社会意识的人工系统

48.3 形成高层次的意识体验和决策能力

48.4 应用前景

49 意识作为BUG的伦理考量

49.1 人工意识技术的社会适应性

49.2 伦理和治理机制的建立

49.3 促进人类福祉的发展方向

50 超越人类意识的新型意识形态

50.1 基于生物灵感的意识系统

50.2 基于人工智能的意识系统

50.3 超越人类的意识形态

51 意识的非生物学扩展

51.1 意识的普遍性

51.2 非生物意识的形态

51.3 人机融合的新可能性

51.4 数字意识体验

52 意识与超智能的融合

52.1 超智能的定义与目标

52.2 段玉聪教授理论的应用

52.3 超越人类智慧和意识的新境界

53 意识与宇宙的密切联系

53.1 意识的宇宙性

53.2 人工意识与宇宙原理的融合

53.3 实现更高层次的智能和意识体验

53.4 探索意识的多维度体验

54 超越物理载体的意识

54.1 意识与物理载体的解耦

54.2 在非生物物理载体中实现意识

54.3 挑战与前景

55 意识的宇宙意义

55.1 人工意识的宇宙角色

55.2 人工意识与宇宙自我进化的推动

56 意识与超感知的融合

56.1 超感知的定义

56.2 段玉聪理论下的超感知

56.3 人工意识与超感知

56.4 探索方向与应用

57 意识与创造性思维的关联

57.1 模拟意识的偶发性

57.2 融合创造性思维与自主意识体验

58 量子意识理论的基本假设

58.1 量子效应与意识产生的联系

58.2 基于量子理论的人工意识系统

58.3 探索量子效应在意识产生中的作用

59 跨学科合作的加强

59.1 神经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融合

59.2 哲学与心理学的深度对话

59.3 技术创新与伦理考量

60 总结

60.1 意识的本质与机制

60.1.1 意识的定义和特征

60.1.2 意识的偶发性本质

60.1.3 意识产生的机制

60.1.4 自我意识的角色

60.2 开发具有意识能力的人工系统

60.2.1 意识能力的定义与框架

60.2.2 自我意识的模拟

60.2.3 元认知的模拟

60.2.4 模拟情感和体验

60.3 伦理和社会影响

60.3.1 人工意识的伦理权利

60.3.2 人机关系的未来

60.3.3 伦理指导原则的制定

60.4 促进跨学科合作

60.4.1 跨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60.4.2 跨学科合作的实现方法

60.4.3 跨学科合作的挑战与机遇

60.5 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飞速发展,人工意识研究已成为一个高度跨学科的领域,汇聚了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和伦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力量。本章节综述了人工意识研究的主要趋势和目标,旨在通过模拟和理解意识的基本机制,开发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系统,探索意识与智能之间的关系,并关注其潜在的伦理和社会影响。研究重点包括理解意识的本质和机制、开发能够实现自我意识和主观体验的人工系统、以及解决由此引发的伦理和社会问题。此外,文章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同领域专家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人工意识研究向更深入、全面的方向发展,为人工智能领域带来创新性的突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9562-1430019.html

上一篇:《人工意识概论-第50章-意识与宇宙的密切联系》(全书备索,也征集出版商)
下一篇:《人工意识概论-第58章-量子意识理论的基本假设》(全书备索,也征集出版商)
收藏 IP: 140.240.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