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LiXueB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LiXueBao

博文

量子计算纠错取得突破性进展 《物理学报》观点和展望

已有 619 次阅读 2023-4-3 21:20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微信图片_20230403211514.jpg

《物理学报》“观点和展望”栏目文章以短小精悍的物理学前沿评述为主,文章内容是关于物理学某研究领域或新兴方向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的见解和观点,可以是对最新重要研究成果的点评与思考,可以结合某个研究方向一段时间内的几篇相关论文进行评述,也可以是对某个学科发展的思考,具有时效性和前瞻性。热诚欢迎各位老师和研究团队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guliya@iphy.ac.cn。


近日,谷歌宣称首次通过增加量子比特来降低计算错误,这是其继2019年实现“量子霸权”目标之后,取得的第二个里程碑式的成果,最新研究成果已发表在Nature杂志上,这一成果的发布引起了广泛关注。编辑部特邀请副主编、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范桁研究员对该成果进行解读,讨论谷歌量子纠错结果的意义,阐述量子纠错的进展和挑战,并对量子计算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希望能帮助读者了解量子纠错及谷歌团队工作的意义。


文章信息

量子计算纠错取得突破性进展

Views and Perspectives: Breakthrough in quantum error correction

范桁

物理学报, 2023, 72(7):070303

doi: 10.7498/aps.72.20230330

原文链接    PDF

摘  要

谷歌团队利用超导量子芯片,实现了两种规模的量子纠错表面码,利用辅助比特进行多次测量和初始化操作进行纠错,表明使用更多量子比特表面码的逻辑比特,其性能表现更好,达到了量子纠错规模化的盈亏平衡点,本文简要回顾量子纠错的机制,讨论谷歌量子纠错结果的意义,以及系列量子纠错进展,最后将展望量子计算的发展方向。


1. 引  言

近日,谷歌量子人工智能团队关于量子纠错的文章在Nature发表[1],并迅速引起关注,文章展示了基于量子纠错表面码所构建的逻辑比特,随着编码使用的物理比特数目的增加,性能变得更好,即期望随着编码规模的继续扩展,我们将能获得足够好的逻辑比特,为容错性通用量子计算奠定基础。谷歌团队也宣称,这是其在2019年实现“量子霸权”[2]目标之后所取得的第二个里程碑式的成果。当然,这一成果的解读和意义,也还需要多方面的分析。


大家普遍认为量子纠错是量子计算机发展中重要的一步,那么为什么量子计算需要纠错呢?实际上我们现在使用的计算机,在发展早期,人们也对纠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现有计算机的错误率非常低,纠错并不必要。而量子计算机由于不可避免的退相干影响,以及操作精度的限制,量子纠错就显得必要,特别是对通用量子计算机而言就更是如此。


2. 量子纠错机制

那么怎样进行量子纠错呢?可以先考察经典信息的纠错,考虑一个比特“0”或者“1”,假设有一定的概率发生错误,比如“0”改变成了“1”,可以考虑的纠错方案是用“000”和“111”来代表“0”和“1”, 这样如果“000”中有一个比特发生了翻转,我们通过读出这三个比特发现错误,就可以纠正它,当然如果两个比特同时发生了错误,通过纠错则导致一个最终的错误,但是考虑到两个错误同时发生的概率是一个错误概率的平方,我们即知道,通过“000”和“111”这样的重复编码,可以把错误从一个小的概率降低为这个小概率的平方,这就是纠错的基本机制。


量子纠错遵循和经典同样的思想,比特翻转错误被定义为X错误,量子比特除了X错误,还会发生相位翻转类型的错误,可定义为Z错误,这两种错误也有可能同时发生。我们可以试着用“000”和“111”编码来纠正X错误,而用三个重复的“0”和“1”的叠加态“+++”和“---”来纠正Z的错误,那么采取某种聪明的嵌套形式,比如“+++”中每个叠加态“+”都是用“000”和“111”来实现,就可以同时纠正X和Z的错误,这个嵌套式的编码用9个量子比特来代表一个逻辑量子比特,应该是大家可以预期的结果。确实,9比特的这种编码就是第一个量子纠错码[3],是由舒尔(Shor)提出的,这个由9个物理比特所构成的一个逻辑量子比特,其性能表现就比一个物理比特更好,当然前提是纠错本身并不会发生错误。这个纠错码的距离是d=3,是描述其编码结构的,同时2t+1=d,意味着可以纠正t个比特上的X,Z或者XZ错误。如果一个纠错码是d=5,意味着可以纠正两个物理比特上的错误。注意这个舒尔就是大数分解舒尔算法的提出者,曾获得麦克阿瑟奖、狄拉克奖等诸多荣誉。后续有更多、更高效的纠错码被提出和研究。由于量子比特的读出会引起量子态的塌缩,所以量子纠错还需要辅助比特以探测错误的具体类型和位置。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考虑,基塔耶夫(Kitaev,曾获基础物理学奖、狄拉克奖等)提出了量子纠错表面码[4],通过使用二维方格上布局的量子比特来进行编码和探测,纠错性质良好。由于超导量子芯片、离子阱和光镊等技术可以实现这种比特布局,实现表面码纠错成为近期的研究热点。


量子纠错需要编码、制备辅助比特、探测错误和纠正错误等多种操作,而每一步都会带来额外的错误,为了避免越纠越错,则需要操控的精度非常高。在纠错精度高于某个阈值时,假设量子纠错可以很好的完成,我们可通过多重级联编码,使得错误率成指数降低,从而实现超高精度的逻辑比特,并最终以大规模逻辑比特构建通用量子计算机。


各种纠错码的实验实现非常多,包括2000年前后核磁共振系统纠错[5,6],以及后期的离子阱系统[7,8],最近的里德堡原子系统[9],其他组在超导量子计算系统纠错的工作[10,11]等等,都是非常好的进展,也表明量子纠错在量子计算中的重要性,但实现越纠越好仍然是一个挑战。


3. 量子纠错盈亏平衡点

可以看出,量子纠错跨过盈亏平衡点是实现通用量子计算的重要一步,谷歌团队这次的成果,就是在纠错编码的扩展性方面达到了盈亏平衡点,他们使用了具有72个超导量子比特的芯片,这个芯片是实现量子霸权54比特芯片[2]的升级版,但这次纠错实验中最多只用了芯片中的49个量子比特,团队实现了距离分别是d=5和d=3两种逻辑比特,结果表明,使用25个量子比特编码(d2=25),24个辅助比特进行纠错的d=5的一个逻辑比特,其性能稍优于9个比特编码和8个辅助比特的d=3的一个逻辑比特,首次在实验中展示了,随着规模的扩展,逻辑比特的性能会变得更好,也预示着如果规模继续扩展,我们将有望达到理想中的逻辑比特。


这次谷歌成果在技术上主要的特色是:量子纠错过程循环了多次,而在多次纠错循环操作中逻辑比特原则上是可以使用的,其中每次循环过程中涉及辅助比特和编码比特间的逻辑门操作,对辅助比特的门操作、测量和初始化,这个技术在过去的超导量子计算实验中并无展示,而这次能高效、高精度的实现,技术上前进了一大步,具体在谷歌实验中,每次辅助比特的测量会探测到所发生的的错误,并最终来判断不同编码的错误率。


当然大家也会注意到,实验并没有操作这个逻辑量子比特,比如实现非门或者更一般的旋转门操作,因此实验中实现的逻辑比特只是一个静态的、处于存储状态中的量子比特,在文章的简介中,团队也表示下一步会朝着操作逻辑比特努力。


谷歌文章作者有150多个,比量子霸权文章[2]的作者数量翻倍了,涉及的作者单位地址除了谷歌量子人工智能团队,还包括其他10个高校地址,但是除一个作者外,其他全部作者的第一地址都是谷歌团队,包括表面码的提出者,在加州理工工作的基塔耶夫,表明谷歌以自身团队为核心,实质性纳入诸多科研力量进行攻关的模式。


4. 总结与展望

总之,量子纠错这个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谷歌称其为六个里程碑目标中的第二个,但只有在六个目标都实现时,量子计算机才有望具有商业价值,即达到1000个逻辑比特,一百万物理比特的水平,表明量子计算后续发展仍然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克服。当然,这种里程碑式工作的划分也只是谷歌团队自己的标准。另一方面,文章也展示了实验的挑战性,其d=5和d=3两种逻辑比特性能的提升历程,随着实验技术的优化,最终才实现了d=5逻辑比特性能超越了d=3,实验中确实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考虑到量子计算机最终需要实用化,这种阶段性成果如何能稳定实现,或者实现更大优势,还需要继续探索,如果能应用于可通过互联网使用的量子计算云平台,将能大大推进领域的发展。另外,谷歌实现的这个逻辑比特并不比用来编码的物理比特更好,这个盈亏平衡点最近被中国的合作团队在另一种超导比特系统实现[12]


什么时候可以使用量子计算机?实际上,大家对量子计算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等都有不同的看法,在现阶段含噪中等规模量子计算的背景下[13-15],量子纠错显得尤为必要,但能否在低噪音下就能发展出具有实用价值的量子计算应用,也是一个开放的课题。现今,量子计算技术上以提升规模化,降低错误率为主要目标,面向应用可以发展云平台。但现阶段应聚焦扩展还是纠错,是先提升单比特精度还是先增加比特数,应瞄准在实验室发展至成熟的量子计算机,还是现阶段就推广使用专用机等等,这些目标各团队都各有侧重,无疑,经典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模式,为量子计算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Google Quantum AI 2023 Nature 614 676
[2]Arute F, Arya K, Babbush R, et al. 2019 Nature 574 505
[3] Shor P W S 1995 Phys. Rev. A 52 R2493
[4] Kitaev A Y 2003 Ann. Phys. 303 2
[5] Cory D G, Price M D, Maas W, Knill E, Laflamme R, Zurek W H, Havel T F, Somarooet S S 1998 Phys. Rev. Lett. 81 2152
[6] Knill E, Laflamme R, Martinez R, Negrevergneet C 2001 Phys. Rev. Lett. 86 5811
[7] Nigg D, Müller M, Martinez E A, Schindler P, Hennrich M, Monz T, Martin-Delgado A, Blatt R 2014 Science 345 302
[8] Ryan-Anderson C, Bohnet J G, Lee K, et al. 2021 Phys. Rev. X 11 041058
[9] Bluvstein D, Levine H, Semeghini G, et al. 2022 Nature 604 451
[10] Krinner S, Lacroix N, Remm A, et al. 2022 Nature 605 669
[11] Zhao Y W, Ye Y S, Huang H L, et al. 2022 Phys. Rev. Lett. 129 030501
[12] Ni Z C, Li S, Deng X W, et al. 2022 arXiv: 2211.09319 [quant-ph]
[13] Preskill J 2018 Quantum 2 79
[14] Kai X, Fan H 2022 Chin. Phys. B 31 100304
[15] Fan H 2018 Acta Phys. Sin. 67 120301 (in Chinese) [范桁 2018物理学报 67 120301]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30403211528.jpg


范 桁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固态量子信息与计算实验室主任。入选国家科技创新人才计划。主要从事量子计算、量子模拟和量子信息研究,近期集中于超导量子计算方向,探索量子计算在凝聚态多体物理,量子化学,量子机器学习等方向的潜在应用,实现量子计算云平台的上线运行,获得周培源物理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现任《物理学报》和CPB两刊副主编。



《物理学报》2020—2023年电子期刊,点击下图即可阅读。


微信图片_20230403173733.jpg



专题精选

(上下滑动浏览)

量子计算新进展:硬件、算法和软件(II)

阿秒物理(I)

低维材料的新奇物性(II) 

非厄米物理前沿(II)

面向类脑计算的物理电子学 (I)

非厄米物理前沿 (I) 

低维材料的新奇物性 (I) 

二维材料的宏观制备

固态单量子体系的调控与应用 

纳米工程和热物理(II)

微纳光电子与激光

太赫兹生物物理

非平衡量子多体系统(I)

纳米工程和热物理(I)

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

热电材料及应用物理

原子制造: 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III)

等离子体物理及其材料处理
超短超强激光等离子体物理
原子制造: 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II)
原子制造: 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I)
超导及其应用
固态电池中的物理问题
百岁铁电: 新材料、新应用
太赫兹自旋光电子
低维材料非线性光学与器件
柔性电子
光学超构材料
电介质材料和物理
超材料
探索凝聚态中的马约拉纳粒子
载能离子束技术
统计物理和复杂系统
非线性物理
拓扑物理前沿与应用
纪念黄昆先生诞辰百年
拓扑经典波动
磁斯格明子专题

多铁性:物理,材料及器件专题

精密测量物理专题

铁基高温超导发现十周年

软物质研究进展
水科学重大关切问题研究
量子相干和量子存储研究进展
冷原子-分子物理
等离激元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钙钛矿光电器件与物理
超导和关联体系研究进展
新型太阳能电池
太赫兹物理
软物质研究进展
超快强激光驱动的原子分子过程
拓扑绝缘体
高压下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研究进展
光纤传感
电磁波衍射极限
非晶物理研究进展
与硅技术融合的石墨烯类材料及其器件研究
硅基光电子物理和器件
计算物理的近期发展和应用
量子精密计量与操控
液晶光学及应用
庆祝南京大学物理学科成立100周年
表面低维结构的电子态调控
癌症生物物理


特邀综述精选

(上下滑动浏览)

聚偏氟乙烯基复合材料储能特性优化策略 

理论先行四十载 新篇再作八旬后——记杨振宁先生和冷原子物理

稳态微聚束加速器光源

钠离子层状氧化物材料相变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人工微纳结构增强长波及甚长波红外探测器

后摩尔时代的碳基电子技术:进展、应用与挑战

凝聚态体系中激发态载流子动力学研究

基于石英增强光声光谱的气体传感技术研究进展

齿鲸生物声呐目标探测研究综述

褶皱状蜂窝结构的单层二维材料研究进展

从“魔角”石墨烯到摩尔超晶格量子模拟器

石墨烯在金属表面防腐中的应用

从高质量半导体/超导体纳米线到马约拉纳零能模

霍尔天平材料的多场调控

飞秒光纤激光相干合成技术最新进展

磁场中拓扑物态的量子输运

转录机器: 绳上舞者

论材料非晶形成中的焓与熵: 竞争亦或协同?

二维材料热传导研究进展

齿鲸生物声呐发射特性与波束调控研究

自组织结构的控制: 从平衡过程到非平衡过程

层状手性拓扑磁材料Cr1/3NbS2的磁学特性

膜间相互作用、开弦对产生和增强效应及其可能的实验探测

基于深紫外激光-光发射电子显微技术的高分辨率磁畴成像研究

非晶态物质原子局域连接度与弛豫动力学

Verwey相变处Fe3O4的结构、磁性和电输运特性

纳米光学辐射传热: 从热辐射增强理论到辐射制冷应用

拓扑材料中的超导

基于聚焦离子束纳米剪纸/折纸形变的三维微纳制造技术及其光学应用

腔自旋波混合系统的研究进展

微纳尺度体点导热的拓扑优化

声学超构材料及其物理效应的研究进展

基于二维纳米材料的超快脉冲激光器

重费米子材料与物理

在人工拓扑超导体磁通涡旋中寻找Majorana零能模

具有变革性特征的红外光电探测器

二维极化激元学近场研究进展

化学气相沉积石墨烯薄膜的洁净转移

复杂声学环境中人耳附近空间有源降噪研究

利用光谱和质谱成像技术实现指纹痕量检测

类KBe2BO3F2结构硼酸盐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进展

中远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进展

二维有机拓扑绝缘体的研究进展

核壳结构磁性复合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与性能

高温压电材料、器件与应用

无衍射光束的产生及其应用

基于光量子态避错及容错传输的量子通信

双连续型乳液凝胶(Bijel)的研究进展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探索


观点和展望精选


  硅基半导体量子计算研究进展

  相互作用费米子的量子模拟
  钒基笼目超导体
  当代理论物理发展趋势之我见


青年科学评述精选

(上下滑动浏览)

面向先进光源线站等大科学装置的低温X射线能谱仪原理及应用进展

基于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同质结的光电探测器

里德堡原子多体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液相外延层层浸渍组装金属-有机框架薄膜及其物理性能

自旋轨道耦合量子气体中的一些新进展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柔性基底体系的模型与应用

新型助熔剂助力铁基超导1111体系单晶生长和物理研究

《物理学报》在淘宝店和微店上线,扫码即可购买过刊和现刊。


微信图片_20230403173741.jpg       微信图片_20230403173748.jpg


微信图片_20230403173810.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7348-1382840.html

上一篇:磁子学中的拓扑物态与量子效应 《物理学报》特邀综述
下一篇:阿秒物理(II) 《物理学报》专题
收藏 IP: 159.226.3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