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LiXueB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LiXueBao

博文

磁子学中的拓扑物态与量子效应 《物理学报》特邀综述

已有 918 次阅读 2023-4-3 17:41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微信图片_20230403173635.jpg


文章信息

磁子学中的拓扑物态与量子效应

Topological states and quantum effects in magnonics

王振宇,李志雄,袁怀洋,张知之,曹云姗,严鹏

物理学报, 2023, 72(5): 057503.

doi: 10.7498/aps.72.20221997

原文链接    PDF全文


磁子是自旋波的量子,磁子学是自旋电子学之后的又一个新兴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自旋波的激发、传播、调控、探测,以及磁子与其他准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利用自旋波的这些特性来设计磁子器件,实现自旋信息的传递与处理。


本文作者团队长期致力于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型的研究成果。作者基于已有的文献报道,结合团队与合作者的工作,对近年来磁子学领域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与探讨,并分析和展望了磁子学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


文章导读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5G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计算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半导体器件在小型化、节能和散热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急需寻找一种全新的信息载体来代替电子进行信息传输与处理。磁子是量子化的自旋波,描述磁矩进动的集体激发。每个磁子携带一个约化普朗克常量的自旋角动量,因此磁子也可以像电子一样承载和传递自旋信息。相较于传统的电子器件,基于自旋波的磁子器件具有以下优势:(1)磁子的传输不依赖电子的运动,可以在磁性导体、磁性半导体和磁性绝缘体中传播,避免了焦耳热导致的能耗问题;(2)自旋波的波长可以小到几个纳米,有利于磁子器件的小型化和集成化,提高信息的存储密度;(3)自旋波的频率范围横跨吉赫兹(GHz)到太赫兹(THz),可以提高信息传输与处理的速度;(4)磁子具有振幅、相位、极化等波动属性,可以设计出各种逻辑器件,因此有望研制出基于自旋波的具有存算一体功能的自旋电子器件。由于上述优势,自旋波成为自旋电子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并衍生出一门新兴学科:磁子学(magnonics)。


当前,磁子学领域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人们近年来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进展。比如,短波长自旋波的激发与传输,基于拓扑磁结构的磁子传输与调控,新兴自旋波探测技术的发展,磁子结和磁子阀等磁子型器件的研制等;同时还发现了一系列新奇的磁子量子效应,如自旋波多普勒效应、磁子霍尔效应、磁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磁子频率梳、磁子汉勒效应等;并衍生出众多分支:手性磁子学、非线性磁子学、拓扑磁子学以及量子磁子学等,如图1所示。


本文详细总结和概括了作者团队近年来在手性磁子学、非线性磁子学、拓扑磁子学和量子磁子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自旋波的手性传播,自旋波与磁孤子非线性散射导致的磁子频率梳,磁孤子的拓扑边界态和高阶角态,以及磁子量子态、基于磁子的混合量子体系和腔磁子学。最后,对磁子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分析与展望。希望吸引更多的国内研究人员了解并进入磁子学这个充满活力的新兴领域。


微信图片_20230403173701.jpg

图1   磁子学领域的研究框架及其分支



作者简介


严  鹏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2011年于香港科技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微信图片_20230403173708.jpg

2011—2015年期间,先后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德国美因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 年回国组建电子科技大学自旋电子学理论研究组,致力于探索磁子学中的新效应与新原理,在磁子轨道自由度、磁子非厄米相变、磁子多体相互作用、磁子拓扑物态与量子效应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在Physics ReportsPhys. Rev. Lett.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70余篇。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担任物理学期刊Frontiers in Physics 副主编,牵头组织举办了多次国际国内自旋电子学研讨会,服务研究领域与同行。撰写了磁子学专著1部,由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出版。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项。

图片

《物理学报》2020—2023年电子期刊,点击下图即可阅读。


微信图片_20230403173733.jpg



专题精选

(上下滑动浏览)

量子计算新进展:硬件、算法和软件(II)

阿秒物理(I)

低维材料的新奇物性(II) 

非厄米物理前沿(II)

面向类脑计算的物理电子学 (I)

非厄米物理前沿 (I) 

低维材料的新奇物性 (I) 

二维材料的宏观制备

固态单量子体系的调控与应用 

纳米工程和热物理(II)

微纳光电子与激光

太赫兹生物物理

非平衡量子多体系统(I)

纳米工程和热物理(I)

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

热电材料及应用物理

原子制造: 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III)

等离子体物理及其材料处理
超短超强激光等离子体物理
原子制造: 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II)
原子制造: 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I)
超导及其应用
固态电池中的物理问题
百岁铁电: 新材料、新应用
太赫兹自旋光电子
低维材料非线性光学与器件
柔性电子
光学超构材料
电介质材料和物理
超材料
探索凝聚态中的马约拉纳粒子
载能离子束技术
统计物理和复杂系统
非线性物理
拓扑物理前沿与应用
纪念黄昆先生诞辰百年
拓扑经典波动
磁斯格明子专题

多铁性:物理,材料及器件专题

精密测量物理专题

铁基高温超导发现十周年

软物质研究进展
水科学重大关切问题研究
量子相干和量子存储研究进展
冷原子-分子物理
等离激元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钙钛矿光电器件与物理
超导和关联体系研究进展
新型太阳能电池
太赫兹物理
软物质研究进展
超快强激光驱动的原子分子过程
拓扑绝缘体
高压下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研究进展
光纤传感
电磁波衍射极限
非晶物理研究进展
与硅技术融合的石墨烯类材料及其器件研究
硅基光电子物理和器件
计算物理的近期发展和应用
量子精密计量与操控
液晶光学及应用
庆祝南京大学物理学科成立100周年
表面低维结构的电子态调控
癌症生物物理


特邀综述精选

(上下滑动浏览)

聚偏氟乙烯基复合材料储能特性优化策略 

理论先行四十载 新篇再作八旬后——记杨振宁先生和冷原子物理

稳态微聚束加速器光源

钠离子层状氧化物材料相变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人工微纳结构增强长波及甚长波红外探测器

后摩尔时代的碳基电子技术:进展、应用与挑战

凝聚态体系中激发态载流子动力学研究

基于石英增强光声光谱的气体传感技术研究进展

齿鲸生物声呐目标探测研究综述

褶皱状蜂窝结构的单层二维材料研究进展

从“魔角”石墨烯到摩尔超晶格量子模拟器

石墨烯在金属表面防腐中的应用

从高质量半导体/超导体纳米线到马约拉纳零能模

霍尔天平材料的多场调控

飞秒光纤激光相干合成技术最新进展

磁场中拓扑物态的量子输运

转录机器: 绳上舞者

论材料非晶形成中的焓与熵: 竞争亦或协同?

二维材料热传导研究进展

齿鲸生物声呐发射特性与波束调控研究

自组织结构的控制: 从平衡过程到非平衡过程

层状手性拓扑磁材料Cr1/3NbS2的磁学特性

膜间相互作用、开弦对产生和增强效应及其可能的实验探测

基于深紫外激光-光发射电子显微技术的高分辨率磁畴成像研究

非晶态物质原子局域连接度与弛豫动力学

Verwey相变处Fe3O4的结构、磁性和电输运特性

纳米光学辐射传热: 从热辐射增强理论到辐射制冷应用

拓扑材料中的超导

基于聚焦离子束纳米剪纸/折纸形变的三维微纳制造技术及其光学应用

腔自旋波混合系统的研究进展

微纳尺度体点导热的拓扑优化

声学超构材料及其物理效应的研究进展

基于二维纳米材料的超快脉冲激光器

重费米子材料与物理

在人工拓扑超导体磁通涡旋中寻找Majorana零能模

具有变革性特征的红外光电探测器

二维极化激元学近场研究进展

化学气相沉积石墨烯薄膜的洁净转移

复杂声学环境中人耳附近空间有源降噪研究

利用光谱和质谱成像技术实现指纹痕量检测

类KBe2BO3F2结构硼酸盐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进展

中远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进展

二维有机拓扑绝缘体的研究进展

核壳结构磁性复合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与性能

高温压电材料、器件与应用

无衍射光束的产生及其应用

基于光量子态避错及容错传输的量子通信

双连续型乳液凝胶(Bijel)的研究进展

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探索


观点和展望精选


  硅基半导体量子计算研究进展

  相互作用费米子的量子模拟
  钒基笼目超导体
  当代理论物理发展趋势之我见


青年科学评述精选

(上下滑动浏览)

面向先进光源线站等大科学装置的低温X射线能谱仪原理及应用进展

基于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同质结的光电探测器

里德堡原子多体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液相外延层层浸渍组装金属-有机框架薄膜及其物理性能

自旋轨道耦合量子气体中的一些新进展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柔性基底体系的模型与应用

新型助熔剂助力铁基超导1111体系单晶生长和物理研究

《物理学报》在淘宝店和微店上线,扫码即可购买过刊和现刊。


微信图片_20230403173741.jpg       微信图片_20230403173748.jpg


微信图片_20230403173810.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7348-1382827.html

上一篇:亮点文章 《物理学报》2023年第5期
下一篇:量子计算纠错取得突破性进展 《物理学报》观点和展望
收藏 IP: 159.226.3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18: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