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学习笔记
叶明
1988年,我读到厉以宁在国家科委发展研究中心做的学术报告《技术创新的理论由来与发展》(整理稿),开始研读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写成一篇文献综述性质的文章《国外技术创新的八种理论》刊登在《国外社会科学》(1990(3):61-64)。该文较为准确地总结了技术创新的基本原理与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主要体现在市场结构论、经济增长论、线型序列论等段落,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基础。
以后,我陆续发表了《重视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研究》《科学学与科学学技术管理》1990(12):22-25)、《技术创新发生机制的实证研究》《中外科技信息》(1991(4)33-35,26)、《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的理论模型》《中外科技信息》(1992(2)9-12)研究论文。.
本文是一篇读书笔记,主要综合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主要观点,供教学使用。归纳、摘录如有错误,则是作者的学识所限,理解与认知导致的,与原作者无关。
创新驱动的长期经济增长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Nobe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授予三位经济学家: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荷兰裔美国人)、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法国)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加拿大),以表彰他们在“创新驱动的长期经济增长”(innovation-driven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领域的奠基性贡献。
1.诺贝尔委员会关于莫基尔的声明:
乔尔·莫基尔运用历史资料,揭示了持续增长成为新常态的原因。他证明,如果创新要在自我生成过程中相继出现,我们不仅需要知道某种方法有效,还需要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科学解释。工业革命之前,科学解释往往较为匮乏,这使得新发现和新发明的开发变得困难重重。他还强调了社会对新思想持开放态度并允许变革的重要性。
2.诺贝尔委员会关于阿吉翁和豪伊特的声明:
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研究了持续增长背后的机制。在1992年的一篇文章中,他们构建了一个数学模型来解释所谓的“创造性破坏”:当一种新的、更好的产品进入市场时,销售旧产品的公司就会遭遇失败。创新代表着新事物,因此具有创造性。然而,它也具有破坏性,因为技术过时的公司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这三位学者的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经济增长机制的理解,也为现代社会的挑战提供了理论支持。持续增长依赖于开放的创新环境、有效的竞争机制以及包容性的制度设计。
2025年的这一奖项,既是对学术贡献的高度肯定,也反映了全球经济在转型期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当前技术快速演进的背景下,获奖者的研究为我们理解未来增长路径提供了深刻指引。
熊彼特的创新思想
谈及今年诺奖的学术思想,必然要提及“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 ,1883.2.8—1950.1.8),他开创了很多全新经济学思想范式,具有极强开创性与系统完备性:
1. 发现了“创新”的价值
此前的学者讨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都是从分工、资本、市场、法治等维度切入。同时代的哈耶克、凯恩斯等思想巨人,都感受到了科技导致的变化,但是只有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发现了时代巨变背后的普遍原理——“创新”及其带来的“创造性毁灭” (creative destruction),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熊彼特进一步将创新进行了分类——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以及新的资源配置、组织模式。所有的创新理论和应用,都没有超出熊彼特的思想边界。
2. 意识到“企业家”的价值
熊彼特的理论颠覆我们的认知:创新的根本动力不是来自资本家、投资家,也不是科学家、工程师,更不是政治家、思想家,而是企业家。在熊彼特看来,单纯的发明不是创新,只有像亨利·福特、洛克菲勒等企业家,通过发现需求、创造需求,把发明变成物廉价美的新产品,改善普通人的生活,才算是创新。
不仅如此,驱使企业家前进的动力,不是财富,还有享受创造乐趣、征服对手胜负欲、建立自由王国的满足感。当然了,他们也承担了数不尽的风险、孤独,以及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自人类进入工商文明以来,斯密、休谟等大师都曾为商业、商人正名,但是熊彼特首次以“创新”“激情”“风险”发掘了企业家的价值,并把企业家同商人、资本家区分开来。
3. 重视“历史”的价值
熊彼特之前的经济学家,很少重视历史,这使很理论变成了空造模型。在《经济分析史》一书中,他甚至认为,一个人无论在何时开始研究经济学,都应该选择经济史,理由有三:经济现象是漫长演变的结果,否则就不可能理解任何经济现象;要理解经济和其他力量的关联和作用,学习历史就是最佳途径;人们之所以在经济分析中常犯大错,欠缺的都是历史经验,而不是方法和工具。
“创新”的全面深刻的剖析
本次获奖的理论,可以看作是对现代经济增长源泉“创新”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剖析。它结合了宏观的经济史视角与微观的企业动态模型,共同回答了一个核心问题:经济如何实现持续的、由创新驱动的增长?
1.持续增长成为新常态的原因
莫基尔是历史经济学领域的权威,他的研究强调“有用知识”(useful knowledge)在技术进步中的核心作用。他通过对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和启蒙时代(Age of Enlightenment)的深入分析,指出制度环境、文化氛围与科学传播共同塑造了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结构,为现代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
莫基尔从宏观历史和制度文化层面,阐释了创新能够生根发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他的研究核心是探究工业革命为何发生在18世纪的欧洲,而不是其他时间或其他地方。他认为,关键在于知识和思想的变革。这是他的核心贡献(增长的先决条件)。
(1)提出了“工业启蒙”的概念。莫基尔认为,在工业革命之前,首先发生了一场“工业启蒙”。这场运动的核心信念是:知识应该是“有用的”,并且能够通过科学和理性来改善人类生活。这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2)强调了命题性知识与指令性知识两种知识的互动
关于自然规律和原理的理论知识(“知道为什么”,Know-why)是命题性知识,关于如何制造和操作的技术与工艺(“知道如何做”,Know-how) 是指令性知识(Know-how)。持续的经济增长,来源于这两种知识之间形成的正反馈循环:科学理论指导技术创新,而技术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又反过来推动科学的探索。
(3)强调制度与文化环境的重要性。一个允许思想自由竞争、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学者与工匠交流的开放社会,是催生上述正反馈循环的先决条件。莫基尔的理论点明:没有合适的文化土壤和制度保障,技术创新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持续增长背后的机制
菲利普·阿吉翁与彼得·豪伊特则以“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理论闻名。他们共同发展了“内生增长模型”(endogenous growth model),系统解释了企业如何通过研发(R&D)推动技术革新,同时在竞争中淘汰落后者。这一理论揭示了创新与生产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对理解经济周期、产业政策和技术演化提供了重要工具。
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 & 彼得·霍伊特(Peter Howitt):从微观企业竞争和市场机制层面,揭示了创新这颗“种子”如何被激励、生长并推动经济新陈代谢的“引擎”机制。他的核心贡献是创造性破坏是增长的引擎:
阿吉翁和霍伊特继承并极大地发展了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思想,并首次将其成功地融入了现代宏观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中。
(1)增长是“质量阶梯”的攀升
经济增长并非源于生产更多相同的东西,而是源于创造出质量更高、效率更高的新产品、新服务或新生产方法。每一次成功的创新,都像是在一个“质量阶梯”上向上迈了一步。
(2)“创造性毁灭”是增长的代价与动力
新的、更优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被创造出来称之为“创造”,它会摧毁旧的、效率较低的技术和企业的市场地位,导致其利润下降甚至被淘汰就是“毁灭”。这个过程是残酷的,但却是经济保持活力、避免停滞的新陈代谢机制。
(3)垄断租金是创新的燃料
企业为何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和投入去搞创新?因为成功的创新者可以获得暂时的垄断地位,并攫取超额利润(即“垄断租金”)。正是对这种未来高回报的预期,激励着企业家们前赴后继地投入创新活动。
(4)竞争与创新的“倒U型关系”
竞争并非越激烈越好,太弱的竞争(垄断),在位者缺乏创新的外部压力;太强的竞争(完全竞争),创新成果很快被模仿,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垄断租金”来补偿研发投入,因此创新的激励不足;适度的竞争,既能给在位者带来“不创新就被颠覆”的压力,又能让成功者获得足够的回报,此时的创新活力最强。
阿吉翁和霍伊特的理论描绘了市场经济内部,通过“利润激励 → 创新投入 → 成功并颠覆 → 获取利润”这一循环,实现持续增长的微观动态过程。
附录:国外技术创新的八种理论
叶 明
本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世界上不少发展中国家、发 达 国家以及一些有影响的国际组织,纷纷开展对技术创新的政策研究 , 成立了许多促进技术创祈的组织机构,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制定了政策措施和组织措施。目前 ,世界范围的关于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方兴未艾,已成为一个颇为引人的热门 课题 。
技术创新理论是由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发展而来。 熊彼特是美国经 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创新理论是他在成名作 《 经济发展理论》中初创 ,而后在《经济周期》中系统完成,并通过生前最后一部力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而将其阐释为是一种文化进程在资本主义整体背景上发挥极致的学说。按照熊彼特的理论,“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杀件的一种从末有过的“新组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 创折并不是某项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 而是一种不停运转的机制。只有引人生产实际中的发观与发明 ,并对原有生产体系产生震荡效应,才是创新。创新的概念一般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1)制造新的产品 , 即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 ,或制造出与过去产品有质的不同的新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 ,即采用在该产业部门实际上尚未知晓的新的主产方法 ,这一方法并非一定是基于某种新学科的发展 ,也可能是以获利为目的的经营一种商品的新方法 (3)开辟的市场 ,即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先前尚未进人过的市场 ,不论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4) 获得新的供应源 ,即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断的供应来源,同样不论此来源原已存在还是初次被创造出来;(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 ,即形成新的产业组织形态 ,创造出垄断地位或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的组织形式 。
围绕这 5个方面展开的创新活动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强烈的利润动机和潜在的赢利前景。创新概念实质上是把生产力的进步作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熊彼特把竟争机制升华为创新机制,从而使人们更为准确地把握现代经济发展的脉搏。熊彼特那以创新理论为核心的动态经济发展理论和社会制度过渡理论 ,不仅在本世纪上半期的 西方经济学界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也是近20年西方经济学家 探求50、6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持续高涨的推动力所在, 特别是对8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等方面 ,仍然有重大影响 。 值得一提的是, 熊彼特在现今科技革命到来之前,就已经把由于技术发展所引起的“创新“ 以及由“创新”引起的社会生产过程 、 组织方式 、 管理方式的变化加以系统地论述 , 这是有一定见地的 。 与20世纪其他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相比 ,他无疑是把技术进步视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并把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的学者 。
被誉为“百科全书学派”的熊彼特 ,在其逝世后仍吸引与激励着众多的学者循着他所开创的研究道路深入下去 。迄今为止尚未有人能在熊彼特所讨论的问题上都提出自己的补充意见或全新见解,而有的只是从不同角度,针对某些问题加以引申或发展。其中针对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国外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 8种理论 。
1 、模仿论 。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就新技术推广问题填补了熊彼特创新理论中的一个空白----技术创新与模仿之间关系以及二者变化的速度 。 为了研究公司一部门内技术推广的速度和影响技术推广的各个经济因素的作用 , 曼斯菲尔德 提 出了个假定。首先 , 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之下。其次专利权的影响很小。再次,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新技术本身不发生变化。最后,企业规模大小的差别不致于影响新技术的采用。而在一定时期内, 一定部门中采用某项新技术的企业增加的程度决定于3个基本因素:(1)模仿比例,即一定时期内某一部门中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数与总企业数之比 。 模仿比例越大, 意味着有关采用新技术的情报和经验越多, 模仿的风险就越小,对其他未采用该种新技术的企业的推动力也越大 (2)采用新技术的企业的相对益利率 ,即相对于其他投资机会而言的盈利率。相对盈利率越高,模仿的可能性就越大,企业就越愿意采用新技术。(3)采用新技术所要求的投资额。在相对盈利率相同的条件下,投资额越大,资本供给与筹集就越困难, 模仿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
2、 市场结构论 。在熊彼特的理论体系中,创新被假定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 但他生前并未对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展开论述 ,美国经济学家卡曼和施瓦茨从垄断竞争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 , 被认为是对熊彼特理论的一个发展。他们认为,决 定技术创新的有3个变量 (1) 竞争程度 。表明了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因为依靠技术创新能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利润。(2)企业规模 。 它影响技术创新所开辟的市场的前景,企业规模越大,技术创新所开辟的市场越大力量。(3)垄断程度。它决定技术创新的持久性,垄断程度越高,对市场的控制越强,越不易被人在短期内模仿 ,技术创新越能耐久。 因此 ,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 是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所谓 “中等程度的竞争”的市场结构 。在垄断统治条件下,因为缺少竞争对手的威胁 ,不容易引出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因为缺少保障技术创新持久收益的垄断力量 ,也不利于引发大的技术创新。所以,市场竞争保持在一定程度 ,技术创新的速度将是最快的,技术创折的内容也将是比较有价值的 。 在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技术创新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由垄断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这是指一个企业由于预计自己所进行的技术创新能够获得垄断利润的前景而采取的技术创新措施。另一类是竞争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这是指一个企业由于担心自己目前的产品可能在竞争对手模仿式再创新的条件下丧失利润而采取的技术创新措施 。如果只存在前一种创新,那么技术创新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自动停止,因为创新者已经独 占了垄断利润如果只有后一种创新 , 那么技术创新活动就很难出现 ,因为人人都想做承担风险小和消耗成本低的模仿者 ,而不想做承担风险大和消耗成本高的创新者 。
“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学习笔记
叶明
1988年,我读到厉以宁在国家科委发展研究中心做的学术报告《技术创新的理论由来与发展》(整理稿),开始研读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写成一篇文献综述性质的文章《国外技术创新的八种理论》刊登在《国外社会科学》(1990(3):61-64)。该文较为准确地总结了技术创新的基本原理与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主要体现在市场结构论、经济增长论、线型序列论等段落,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基础。
以后,我陆续发表了《重视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研究》《科学学与科学学技术管理》1990(12):22-25)、《技术创新发生机制的实证研究》《中外科技信息》(1991(4)33-35,26)、《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的理论模型》《中外科技信息》(1992(2)9-12)研究论文。.
本文是一篇读书笔记,主要综合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主要观点,供教学使用。归纳、摘录如有错误,则是作者的学识所限,理解与认知导致的,与原作者无关。
创新驱动的长期经济增长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Nobe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授予三位经济学家: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荷兰裔美国人)、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法国)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加拿大),以表彰他们在“创新驱动的长期经济增长”(innovation-driven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领域的奠基性贡献。
1.诺贝尔委员会关于莫基尔的声明:
乔尔·莫基尔运用历史资料,揭示了持续增长成为新常态的原因。他证明,如果创新要在自我生成过程中相继出现,我们不仅需要知道某种方法有效,还需要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科学解释。工业革命之前,科学解释往往较为匮乏,这使得新发现和新发明的开发变得困难重重。他还强调了社会对新思想持开放态度并允许变革的重要性。
2.诺贝尔委员会关于阿吉翁和豪伊特的声明:
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研究了持续增长背后的机制。在1992年的一篇文章中,他们构建了一个数学模型来解释所谓的“创造性破坏”:当一种新的、更好的产品进入市场时,销售旧产品的公司就会遭遇失败。创新代表着新事物,因此具有创造性。然而,它也具有破坏性,因为技术过时的公司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这三位学者的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经济增长机制的理解,也为现代社会的挑战提供了理论支持。持续增长依赖于开放的创新环境、有效的竞争机制以及包容性的制度设计。
2025年的这一奖项,既是对学术贡献的高度肯定,也反映了全球经济在转型期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当前技术快速演进的背景下,获奖者的研究为我们理解未来增长路径提供了深刻指引。
熊彼特的创新思想
谈及今年诺奖的学术思想,必然要提及“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 ,1883.2.8—1950.1.8),他开创了很多全新经济学思想范式,具有极强开创性与系统完备性:
1. 发现了“创新”的价值
此前的学者讨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都是从分工、资本、市场、法治等维度切入。同时代的哈耶克、凯恩斯等思想巨人,都感受到了科技导致的变化,但是只有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发现了时代巨变背后的普遍原理——“创新”及其带来的“创造性毁灭” (creative destruction),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熊彼特进一步将创新进行了分类——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以及新的资源配置、组织模式。所有的创新理论和应用,都没有超出熊彼特的思想边界。
2. 意识到“企业家”的价值
熊彼特的理论颠覆我们的认知:创新的根本动力不是来自资本家、投资家,也不是科学家、工程师,更不是政治家、思想家,而是企业家。在熊彼特看来,单纯的发明不是创新,只有像亨利·福特、洛克菲勒等企业家,通过发现需求、创造需求,把发明变成物廉价美的新产品,改善普通人的生活,才算是创新。
不仅如此,驱使企业家前进的动力,不是财富,还有享受创造乐趣、征服对手胜负欲、建立自由王国的满足感。当然了,他们也承担了数不尽的风险、孤独,以及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自人类进入工商文明以来,斯密、休谟等大师都曾为商业、商人正名,但是熊彼特首次以“创新”“激情”“风险”发掘了企业家的价值,并把企业家同商人、资本家区分开来。
3. 重视“历史”的价值
熊彼特之前的经济学家,很少重视历史,这使很理论变成了空造模型。在《经济分析史》一书中,他甚至认为,一个人无论在何时开始研究经济学,都应该选择经济史,理由有三:经济现象是漫长演变的结果,否则就不可能理解任何经济现象;要理解经济和其他力量的关联和作用,学习历史就是最佳途径;人们之所以在经济分析中常犯大错,欠缺的都是历史经验,而不是方法和工具。 “创新”的全面深刻的剖析
本次获奖的理论,可以看作是对现代经济增长源泉“创新”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剖析。它结合了宏观的经济史视角与微观的企业动态模型,共同回答了一个核心问题:经济如何实现持续的、由创新驱动的增长?
1.持续增长成为新常态的原因
莫基尔是历史经济学领域的权威,他的研究强调“有用知识”(useful knowledge)在技术进步中的核心作用。他通过对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和启蒙时代(Age of Enlightenment)的深入分析,指出制度环境、文化氛围与科学传播共同塑造了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结构,为现代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
莫基尔从宏观历史和制度文化层面,阐释了创新能够生根发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他的研究核心是探究工业革命为何发生在18世纪的欧洲,而不是其他时间或其他地方。他认为,关键在于知识和思想的变革。这是他的核心贡献(增长的先决条件)。
(1)提出了“工业启蒙”的概念。莫基尔认为,在工业革命之前,首先发生了一场“工业启蒙”。这场运动的核心信念是:知识应该是“有用的”,并且能够通过科学和理性来改善人类生活。这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2)强调了命题性知识与指令性知识两种知识的互动
关于自然规律和原理的理论知识(“知道为什么”,Know-why)是命题性知识,关于如何制造和操作的技术与工艺(“知道如何做”,Know-how) 是指令性知识(Know-how)。持续的经济增长,来源于这两种知识之间形成的正反馈循环:科学理论指导技术创新,而技术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又反过来推动科学的探索。
(3)强调制度与文化环境的重要性。一个允许思想自由竞争、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学者与工匠交流的开放社会,是催生上述正反馈循环的先决条件。莫基尔的理论点明:没有合适的文化土壤和制度保障,技术创新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持续增长背后的机制
菲利普·阿吉翁与彼得·豪伊特则以“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理论闻名。他们共同发展了“内生增长模型”(endogenous growth model),系统解释了企业如何通过研发(R&D)推动技术革新,同时在竞争中淘汰落后者。这一理论揭示了创新与生产率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对理解经济周期、产业政策和技术演化提供了重要工具。
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 & 彼得·霍伊特(Peter Howitt):从微观企业竞争和市场机制层面,揭示了创新这颗“种子”如何被激励、生长并推动经济新陈代谢的“引擎”机制。他的核心贡献是创造性破坏是增长的引擎:
阿吉翁和霍伊特继承并极大地发展了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思想,并首次将其成功地融入了现代宏观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中。
(1)增长是“质量阶梯”的攀升
经济增长并非源于生产更多相同的东西,而是源于创造出质量更高、效率更高的新产品、新服务或新生产方法。每一次成功的创新,都像是在一个“质量阶梯”上向上迈了一步。
(2)“创造性毁灭”是增长的代价与动力
新的、更优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被创造出来称之为“创造”,它会摧毁旧的、效率较低的技术和企业的市场地位,导致其利润下降甚至被淘汰就是“毁灭”。这个过程是残酷的,但却是经济保持活力、避免停滞的新陈代谢机制。
(3)垄断租金是创新的燃料
企业为何要冒着巨大的风险和投入去搞创新?因为成功的创新者可以获得暂时的垄断地位,并攫取超额利润(即“垄断租金”)。正是对这种未来高回报的预期,激励着企业家们前赴后继地投入创新活动。
(4)竞争与创新的“倒U型关系”
竞争并非越激烈越好,太弱的竞争(垄断),在位者缺乏创新的外部压力;太强的竞争(完全竞争),创新成果很快被模仿,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垄断租金”来补偿研发投入,因此创新的激励不足;适度的竞争,既能给在位者带来“不创新就被颠覆”的压力,又能让成功者获得足够的回报,此时的创新活力最强。
阿吉翁和霍伊特的理论描绘了市场经济内部,通过“利润激励 → 创新投入 → 成功并颠覆 → 获取利润”这一循环,实现持续增长的微观动态过程。
附录:国外技术创新的八种理论
叶 明
本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世界上不少发展中国家、发 达 国家以及一些有影响的国际组织,纷纷开展对技术创新的政策研究 , 成立了许多促进技术创祈的组织机构,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制定了政策措施和组织措施。目前 ,世界范围的关于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方兴未艾,已成为一个颇为引人的热门 课题 。
技术创新理论是由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发展而来。 熊彼特是美国经 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创新理论是他在成名作 《 经济发展理论》中初创 ,而后在《经济周期》中系统完成,并通过生前最后一部力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而将其阐释为是一种文化进程在资本主义整体背景上发挥极致的学说。按照熊彼特的理论,“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杀件的一种从末有过的“新组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 创折并不是某项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 而是一种不停运转的机制。只有引人生产实际中的发观与发明 ,并对原有生产体系产生震荡效应,才是创新。创新的概念一般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1)制造新的产品 , 即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 ,或制造出与过去产品有质的不同的新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 ,即采用在该产业部门实际上尚未知晓的新的主产方法 ,这一方法并非一定是基于某种新学科的发展 ,也可能是以获利为目的的经营一种商品的新方法 (3)开辟的市场 ,即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先前尚未进人过的市场 ,不论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4) 获得新的供应源 ,即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断的供应来源,同样不论此来源原已存在还是初次被创造出来;(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 ,即形成新的产业组织形态 ,创造出垄断地位或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的组织形式 。
围绕这 5个方面展开的创新活动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强烈的利润动机和潜在的赢利前景。创新概念实质上是把生产力的进步作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熊彼特把竟争机制升华为创新机制,从而使人们更为准确地把握现代经济发展的脉搏。熊彼特那以创新理论为核心的动态经济发展理论和社会制度过渡理论 ,不仅在本世纪上半期的 西方经济学界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也是近20年西方经济学家 探求50、6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持续高涨的推动力所在, 特别是对8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等方面 ,仍然有重大影响 。 值得一提的是, 熊彼特在现今科技革命到来之前,就已经把由于技术发展所引起的“创新“ 以及由“创新”引起的社会生产过程 、 组织方式 、 管理方式的变化加以系统地论述 , 这是有一定见地的 。 与20世纪其他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相比 ,他无疑是把技术进步视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并把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的学者 。
被誉为“百科全书学派”的熊彼特 ,在其逝世后仍吸引与激励着众多的学者循着他所开创的研究道路深入下去 。迄今为止尚未有人能在熊彼特所讨论的问题上都提出自己的补充意见或全新见解,而有的只是从不同角度,针对某些问题加以引申或发展。其中针对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国外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 8种理论 。
1 、模仿论 。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就新技术推广问题填补了熊彼特创新理论中的一个空白----技术创新与模仿之间关系以及二者变化的速度 。 为了研究公司一部门内技术推广的速度和影响技术推广的各个经济因素的作用 , 曼斯菲尔德 提 出了个假定。首先 , 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之下。其次专利权的影响很小。再次,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新技术本身不发生变化。最后,企业规模大小的差别不致于影响新技术的采用。而在一定时期内, 一定部门中采用某项新技术的企业增加的程度决定于3个基本因素:(1)模仿比例,即一定时期内某一部门中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数与总企业数之比 。 模仿比例越大, 意味着有关采用新技术的情报和经验越多, 模仿的风险就越小,对其他未采用该种新技术的企业的推动力也越大 (2)采用新技术的企业的相对益利率 ,即相对于其他投资机会而言的盈利率。相对盈利率越高,模仿的可能性就越大,企业就越愿意采用新技术。(3)采用新技术所要求的投资额。在相对盈利率相同的条件下,投资额越大,资本供给与筹集就越困难, 模仿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
2、 市场结构论 。在熊彼特的理论体系中,创新被假定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 但他生前并未对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展开论述 ,美国经济学家卡曼和施瓦茨从垄断竞争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 , 被认为是对熊彼特理论的一个发展。他们认为,决 定技术创新的有3个变量 (1) 竞争程度 。表明了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因为依靠技术创新能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利润。(2)企业规模 。 它影响技术创新所开辟的市场的前景,企业规模越大,技术创新所开辟的市场越大力量。(3)垄断程度。它决定技术创新的持久性,垄断程度越高,对市场的控制越强,越不易被人在短期内模仿 ,技术创新越能耐久。 因此 ,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 是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所谓 “中等程度的竞争”的市场结构 。在垄断统治条件下,因为缺少竞争对手的威胁 ,不容易引出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因为缺少保障技术创新持久收益的垄断力量 ,也不利于引发大的技术创新。所以,市场竞争保持在一定程度 ,技术创新的速度将是最快的,技术创折的内容也将是比较有价值的 。 在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技术创新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由垄断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这是指一个企业由于预计自己所进行的技术创新能够获得垄断利润的前景而采取的技术创新措施。另一类是竞争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这是指一个企业由于担心自己目前的产品可能在竞争对手模仿式再创新的条件下丧失利润而采取的技术创新措施 。如果只存在前一种创新,那么技术创新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自动停止,因为创新者已经独 占了垄断利润如果只有后一种创新 , 那么技术创新活动就很难出现 ,因为人人都想做承担风险小和消耗成本低的模仿者 ,而不想做承担风险大和消耗成本高的创新者 。
3、 企业规模论。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戴维研究了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关系,提出了采用新技术的企业规模的“阀点”。在技术推广过程中的作用, 这一研究被认为是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一个成就 。 他认为,一个企业如果要采用某项新技术, 那么它至少 要达到某种规模 。如果达不到这个“阀点”。采用新技术是不合算 的 。例如 ,机械收割的面积必须达到或超过一定亩数,否则 不如人工收割 。 他分析了决定规模的“阀点”的若干因素,并指出降低规模的“阀点”是推广某些新技术的关键。80年代以来 , 西方学术界根据技术创新和推广 之间的时间间隔日益缩短的趋势,提 出了具有知识技术密集性质的小企业如风险企业最有利于技术创新 的观点,它们只从事产品生命周期中第一阶段的产品开发,一旦进人成熟期就迅速转让出去, 自己再从事新的产品开发。这样,知 识技术密集的新型小企业不断从事技术创新,而无须担心另人模 仿 。 这种企业易于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和专长,使每个职工和企业的整体利益保持一致,并善于和大 企业联合形成协作关系。 此 外,即使在生产和竞争中遭到挫折也易于收缩,不致于长期陷入进 退两难的困境 。
4 、 经济增长论。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中最早引起重视的问题之一。 熊彼特把技术创新置于经济发展论 的核心地位, 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并非由于资本 、 劳动等生产要素,而是由于技术创新引起的 。 后来他又把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周期联系起来 , 认为技术创折是资本主义经济繁荣、衰退、萧 条和复苏周期过程的决定因素。美籍德国 经济学家门施用现代统计方法验证和补充了熊彼特的理论 。 他通过考察 112项重要的技术创新, 发现基础性创新集中出现在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20 年代 、80年代和20世纪30年代前后,当时的经济均接近萧条期 。 据此可以得出结论,技术创新的周期与经济繁荣周期成“负相 关” 。因此, 萧条是获得技术创新高潮的主要动力,已促使政府 和企业寻求新技术以解决难题,而技术创新则成为经济发展新高潮的基础 。此外 ,许多经济学家还对测度技术创新对经济增民贡献迸行了大量的研究 。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索 洛等人发现, 从二战以后到50年代中期的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 的贡献约占90%。 布鲁金斯研究会的丹尼森认为,在大部分国家中, 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都在50%以上,尤以日本最为突出。 日本科技厅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约占 。 尽管所用的测定方法和得出的具体结论各异,然而它却表明在微观水平上,技术创新对企业的竞争能力起着决定性影响,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在宏观范围内, 技术创新可以决定整个产业部门或整个国家的竞争地位,从而决定国家的强盛程度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
5、线型序列论 。由于技术创新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开发或应用新技术的一种复杂过程,对这种复杂过程的认识和理解即使 在今日也很难说已经全部透彻了。为了理解或研究的方便,人们把技术创新看成是一种简化的线型序列过程。一种是所谓科学发现推进型, 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技术创新。 美国总统布什的著名报告《科学—无止境的前沿》揭示了这一模式的内涵 :“新的产品和新的工艺是以新的概念为基础的,而这些新的原理和概念, 是由基础科学的研究生成的。”在现代科学技术史上,原子弹、晶 体管、计算机、激光等划时代的科技创新,就是这种模式的佐证。 另一 种是所谓市场需求拉动型,即市场需求→应用研究与开发→技术创新 。有人认为,技术创新是源于“那些对未来市场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用户和政治目标的了解与创新的成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不是那些科学发现或“ 闪光的想法”。显然,许多一般性 的或累积性的创新,大多是由需求推动其发展 。此种例子,俯拾皆是。 这两种模式从不同侧面描述了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如果更为 一般地理解,诚如弗里曼等人所说技术创新是在“科学推动”与 “需求拉动”因素的复杂结合中产生的。技术创新往往以反映 “需 求”为特征 ,但同时也包含由于科研活动带来的新技术知识所提 供的机会。技术创新的复杂本质,使得任何模式都难以成为通用、 有效的标准模式。即使如此技术创新的线性序列模式仍为技术创新 的管理和政策的发展奠定了有用的理论基础。
6、扩散摸式论。 技术扩散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内的扩散,二是企业间的扩散,三是国际间的扩散。英国沃里克大学的斯通曼 在《技术变化的经济分析》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西方的各种观点和模型,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他认为,首先,企业内的扩散有两种基本方法:第一种是听谓流行病模型,即企业没有“传染”上的部分越容易得病接受新技术,企业已被传染的部分已接受新技术就越 多 ,扩散的速度则决定于其财务特性利润和成本。 第二种是通过经验来学习。企业在使用新技术的收益中更新其概念和对应用新技 术的风险的看法,从而取得经验,来修正其应用的期望水平。 这两 种方法都强调不确定性的减少对决定技术扩散过程的重要作用。 其 次,企业间扩散的理论大约分成三个分支。第一分支称为心理学方 法,即由于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有一个滞后期,而滞后时间又因人而异。所以扩散需要一定时间。第 二 个分支称为概率方法,即影 响个人作出创新决策的因素中至少有一个不为常数,但却能在不同程度上用连续的频率密集函数所描述。第三个分支称为博弈论方法, 即不同新技术的不同采用日期包括扩散在内是垄断博弈对策的结果。最后,他认为,国际间的扩散实际上是各国间及世界范围的技术创新的扩散。熊彼特及其追随者详细 论述了技术创新的扩散模式创新模仿,即一项技术创新是经过对创新的模仿来实现具体扩散的 。
80年代初,美国学者萨哈尔在熊彼特等人“创新模仿”扩散模式 的研究基础上 ,提 出了“创新学习理解”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式 , 即通过学习进行导入性的扩散,通过理解进行规模性的扩散。通过学习而进行的导入性扩散,就是技术创新的应用范围单一化,或者技术创新产品功能的单一化。匹个阶段技术创新的扩散方式主要是“模仿”和进行“适应性地修改”,而且这种修改只体现在为了完成对某一对象的应用或为了使产品的某一单一性功能完整化。技术创新扩散的 “ 理解”阶段,是从该技术创新为了适应原有技术结构所进行的革新或扩大其功能及应用范围开始,具体说就是技术创新扩大了与原有技术结构的联系,并且发展了技术创新的功能 及扩大了应用范围 。 当技术创新扩散“理解”阶段提供的机会被 逐步占有时,这一阶段即基本结束,同时技术创新的扩散就进入了饱和期。 扩散模式本身指明了科学技术成功地转化为商品并从中获得经济利益能力的途径 。
7 、 源泉论。 美国著名的管理科学家和政治 、经济评论家德鲁 克系统阐明了技术创新机会的7种源泉的内在规律。他认为系统的创新就在于有目的、有组织的寻求变化,即对创新机会的7种源泉进行监测 。7 个源泉中,前4个源泉存在于企业(不论是工商企业或公共服务机构内部),后3个存在于企业外部。这7个源泉是:(1) 意外事件,指意料之外的成功,意料之外的失败,意料之外的外部事件;(2)不一致性,指各经济现实情况之间的不一致性,实际情况与人们对它的假设之间的不一致性,企业的努力与顾客的价值观和期望之间的不一致性,某个过程的节奏或逻辑上的内部不一致性;(3)过程的需要,指基于过程需要的、成功的创新;(4)工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5)人口结构的变化,指人口数量、年龄结构、组成、就业情况、教育程度和收入等方面的变化;(6)观念的变化, 指感受、 情绪和理解上的变化;(7)新知识,指科技知识、社会知识等一切新知识。提供创新机会源泉的次序是按可靠性和可推断性的递减排列的 。当然,这7个源泉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它们之间有大量的重迭。就好象有7扇窗子,各占同间房屋的一侧,每扇窗子显示某种面貌。这面貌也可从这扇窗子两边的任何一扇窗子中看到, 但从每扇窗子的中心看到的景象却是清晰而又各不相同的 。根据对创新源泉的系统分析,德鲁克阐明了技术创新的基本原理,包括:(1)应当做到的事情。有目的的、系统的创新始于对机会的分析。创新既是概念性的,又是感性的,为使创新有效,它必须是简单的,而且是高度有针对性的。高效的创新常常从小事情开始,而成功的创折旨在取得对市场的领导地位;(2)不应该做的事情。首先是千万不要过于巧妙,不要分散,不要四分五裂,不要想毕数功于一役 。最后,不要为未来进行创新;(3)三个条件。创新是劳动,是工作,它要求有知识为取得成功,创新者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创新具有经济和社会效果,涉及一切人的行为上的改变 。
8、 方 法论 。技术创新教育是技术创新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和新的方面。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可能对大学生进行技术创新教育,重点是如何培养创新才能和企业领导才能 。 由美国国家 科学基金会创办的麻省理工学院创新中心的李跃滋先生和他的合 作者提出了技术创新方法学—参数分析方法学。简单地说,参数分析方法学是这样一个过程 ,在从事技术创新的活动中,弃头脑中的 许多“ 思维积木”,而只选择其中有用的某些“ 思维积木”, 根据社会需要寻求在技术上可以实现 的解决方法 , 更一般地说 , 参数分析就是参数鉴定和参数综合的反复应用 。 在这里的参数不是通常的技术参数而是所谓积木参数 ,大多数技术参数的研究 ,是为了探知自然现象 ,而不是为了产生新的人为结构。积木参数却相反,它是为了便于设计新的系统结构,以满足生产新产品规格要求而汇集起来的。一个成功的创新老,凭着自己的直观感受掌握积木参数,然后借助综合法 不断地反复积累,直到获得满意的结果。可以用参数分析法教授技术创新方法论 ,培养人们在一系列参数中选择关键参数的能力,从而进行成功的技术创新活动 。
近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求建立一个关于技术创新的有用而又完整的理论 ,以便有效地指导技术创新话动,提高企业和国家的 竞争能力。不过应该看到,尽管这方面的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已经不少,但目前距离建立一个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 似乎还有一段很一段的路要走。
原载《国外社会科学》1990(3):61-64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叶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6423-150652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