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前沿蓄势待发
叶明
你已经在改变疾病治疗方式的初创公司(Xaira Therapeutics)工作一年多,入驻南旧金山的太平洋门户III园区的门户大道(Gateway Boulevard)也有半年多,应该是初步站稳脚跟、可以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备受瞩目的AI药物发现初创公司(Xaira Therapeutics),在AI制药赛道上一骑绝尘,成为AI制药新势力,将极大地重塑生命科学的版图。
端午节那天,在我们视频中,你对我们经济状况与生存环境的担忧,令我感动不已,我在《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中做了回应。至于你感觉目前的工作的环境不甚满意,我觉得十分正常。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并存。你现在在的公司应该是世界顶级初创公司,未来十分有希望成为基因泰克,甚至是微软、谷歌这样世界级大公司。你要珍惜你能在这样的公司开始你的职业科学家的道路。为此,我有几点建议供你考虑:
首先,你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做好一、二个新产品的研发。牢牢将一、二个产品抓在自己手里十分重要,这是在公司里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所谓“牢牢” 、“抓在自己手里”指的是知识产权意义上的独占性,以及研发全过程的关键环节与核心数据;所谓“一、二个产品”指的是你提出创意、方案、实验、检验等主要贡献,不是一、二项技术或方法,尽管那也很重要,但必须是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努力。我大学毕业后,即将去常州计算机厂报到前,在一个插队知青家里,他姐姐是电子工业部直属企业(妈妈当时也在这个厂工作)的技术人员,她教导我,一定要抓住一、二个产品,才能在厂里立足。按照她的指示,我一去厂里,就抓住一项军工的无线数字设备终端,完善与改进;后来,独立参与设计、研制民用有线数字终端设备,前者是已经完成的设计的改进,后者是我独立从原理推导出的、同时参考国际先进产品图纸的设计方案。在工厂一年时间,可以算作主要技术人员,对一般大学毕业后毕业生来说,仅仅是完成了一个实习、刚刚转正,而我就已经成为新产品的主设计师啦。
其次,寻求资本与知识的青睐。抓产品的目的,不是意味做展品、样品,而是要让产品进入流通领域。这个流通领域有两个,一个是实物资本,也就是值得公司投入真金白银使之市场化、产业化;一个是知识资本,也就是值得能够在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你研发的产品,应该尽可能、尽快得到“双重资本”的认可,主要是力争得到公司投资方的追加投入,同时将实验积累的数据与研究的心得迅速地写成论文,从而使自己的蓄能转化为实际的社会价值(商业价值与学术价值)。
不遗余力争取公司投资方与管理层认可的主要途径是多回报、多宣讲,尽可能让他们了解、熟悉与信任。在这里主动性是悄唯一的选择。通过平时空余时间,将研究成果积累成论文片段说初稿,待实验完成取得成果后,及时写成论文,不论是否发表,还是留待以后积累多了再发表。你的论文比较少是一个严重的缺陷,尽管质量还不错,但数量太少,在职业流动时,不得不受到限制。
我有一点可能不合时宜的经验可以与你分享,当年学术起步时,受到华罗庚的指点(直接法),有一点体会就及时发表,投入到知识生产的洪流中,主动争取得到社会承认。不一定非要一篇好文章才发表。做文献研究时,就发综述性论文;提出理论构想时,就发表理论性论文;当取得调查统计数据时,就发表实证性论文;最后,将文献研究、理论探讨、实证分析统一起来,并提炼升华成一篇扎实、内容丰富的代表作。这样,一项研究,我可以发表几篇文章,同时也可以产生一篇代表作。我在信息经济测度、企业技术创新、高技术管理、人才国际化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论文,既有数量又有质量,在最短的时间里,不仅取得丰硕的研究所成果,得到学术共同体的认可,同时也满足了职称评定的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的要求,推动我从讲师、副教授、教授的破格晋升,在研究生毕业后10年内完成了从助教到正教授的全过程。如果不是高级职称评委会一位常委(党务代表)以我“年纪太轻”(不满38岁)的荒唐理由,这个过程原本在8年里就可以结束。
当年老一辈学者告诫我们,做学问必须“坐十年冷板凳”。可事实上,2-3年不出论文,考核都难以通过,根本就没有能够生存的机会,立马就会被淘汰。如果我听信了这些老人言,或许后来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但是,走的学术道路必然十分艰难。所以,我的格言是:“成功是成功之母”,通过积累小的成功时逐步得到社会认可,再向更大的目标前进。
第三.向你周边的同仁有选择地学习、模仿与借鉴。借助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的概念,以你为中心分五个层次逐层扩散出去。
第一层是直接研发新药的生物或化学科学家,主要在南旧金山公司总部的同事们,着重领悟他们是如何研发新药的方法与思路,吸取经验与教训,为自己职业发展道路提供可操作的借鉴与启示。
第二层是直接研发新药的人工智能科学家,主要在西雅图公司分部的同事们,通过他们了解与熟悉AI制药的原理与应用,从而扩大自己胡学术视野。
第一层、第二层可以称之为同事层,这些是最直接最广泛可以接触到“人脉”。
第三层公司是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主要分散在各大学、各研究机构的职业科学家,关注他们如何由研发活动中的科学家成长为自主研究的科学家。一般情况下,这些科学家很少可以接触到,但是由于他们是成名的科学家(如,MIT的Regina Barzilay,加州理工的Anima Anandkumar),其中两人还是近三年内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如,2024年诺奖得主David Bake,2022年诺奖得主Carolyn Bertozzi),你可以通过阅读他们的论文,或者有限的学术报告,了解与理解他们在基础科学研究上的独特贡献。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可以称之为科学层。
第四层是公司的管理层,主要是公司的高层管理团队(C-suite)特指公司的,包括CEO(首席执行官)、CSO(首席科学官)、CTO(首席技术官)、CMO(首席医疗官等一系列以“Chief”开头的职位,负责制定公司战略、业务计划等重大决策高管人员,关注如何从研发的科学家转变为研发的组织管理者。这是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准备。
有两个人特别值得关注,总裁与副总裁。
首席执行官拉维尼(Marc Tessier-Lavigne,1959年--)博士1991年至2003年间,拉维尼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斯坦福大学担任教职。2003年,他离开斯坦福大学,他受聘加入生物技术公司基因泰克(Genentech),担任研究执行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官,指导1400名科学家疾病研究和药物发现,拉维尼负责癌症、免疫疾病、神经退化性疾病的研究和药物开发工作。
副总裁柯克帕特里克(Don Kirkpatrick),在加入Xaira公司前,担任InterlineTherapeutics公司(你原来所在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CSO)。20多年来,他一直利用质谱蛋白质组学研究“人类细胞中最重要的蛋白质”——泛素,发表了关于多泛素链和蛋白质泛素化的开创性工作,包括EGFR和周期蛋白b。他在基因泰克(Genentech)担任小组负责人的13年里继续这项工作,监督MS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
第五层是公司董事会成员,关注如何从研发主体的科学家如何转变成投资主体的资本家。这是为以后自己创业(投资或合伙开公司)做经验的准备。
Mammen是药物发现、开发以及团队和公司建设方面的世界知名创新者。他将丰富的全球研发和企业领导经验带到了帕拉比利斯医药公司首席执行官、总裁兼董事长的职位上。
Mamme是强生公司执行委员会成员,担任制药业务执行副总裁兼研发主管。在加入强生公司之前,Mamme曾在默克公司担任高级副总裁,负责心血管、代谢和肾脏疾病、免疫学、肿瘤学和免疫肿瘤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在默克公司之前,他领导了 Theravance 公司的研发工作,该公司是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与乔治·怀特塞兹博士合作创立的。在他的领导下,Theravance 推进了多个处于研发阶段的化合物,最终获批了五种药物,并拆分为两家公司:Theravance 生物制药公司和 Innoviva 公司。
1982 年至 2001 年,Scheller在斯坦福大学生物科学系和分子与细胞生理学系担任教授,并且是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2001年至2014年在基因泰克工作期间,Nelsen担任研究与早期开发执行副总裁,并在罗氏和基因泰克的执行委员会任职,专注于研究战略、药物发现、业务发展和早期药物开发活动。
Scheller的研究阐明了神经递质释放背后的分子机制和调节机制,这使他荣获了 2013 年阿尔伯特·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2010 年卡夫利神经科学奖以及 1997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他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他曾于2015年至2020年在Xenon Pharmaceuticals,并于2015年至2023年担任DICE Therapeutics董事会主席。2015年至2019年,Scheller博士在23andMe担任治疗部门主管及首席科学官。2019年加入桥博制药,担任高级顾问及研发委员会主席。
第四层、第五层两层是角色的转变,是一种本质的变革,从“知识资本”转化为实物资本,由研发主体上升为决策主体。
第三,学会与意见不合的人相处共事。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意见不合的情况,在很多事情中,即使你是对的,也不要去证明别人是错的。尊重差异、包容异见,才能维护和谐关系、拓宽视野,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同时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与格局。
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往往源于立场、认知和经验的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背景和思维方式,看待问题的角度自然不同。当你坚持己见时,对方可能也在坚持他的观点。这时候,与其针锋相对地辩论谁对谁错,不如试着理解对方的立场。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感到被理解时,更容易放下防御心理,从而更愿意接受不同的观点。相反,如果一味地证明对方是错的,只会激起对方的抵触情绪,甚至导致关系破裂。团队的成功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能否集思广益,达成共同目标。优秀的领导者也往往能够包容下属的不同意见。
学会尊重差异,包容异见,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注意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一道工作。我们都是从五湖四海汇集拢来的,我们不仅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而且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一道工作。我们当中还有犯过很大错误的人,不要嫌这些人,要准备和他们一道工作。
这封信,我考虑了好长时间,其中因中国高考出现的新问题,赶写成了两篇短文:《我的高考孤独隐秘, 不被领导同事祝福》(新三届 2025年6月19日)、《我“认识”穆旦五十年》(最忆是金陵,2025年6月17日),前者是由广西扁担女孩引起的高考回忆,后者是作文考题素材“穆旦”引起的认识穆旦的过程回忆。这几天是江南梅雨季节,大雨滂沱,无法外出,断断续续写下这封信,表示出我对你的希望与担心。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叶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6423-150274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