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游明祖陵
一个人祖先的墓地在哪,哪里就成了情感上的归宿。这其中有习俗,有文化,更有来自心底的思恋。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上皇位后,强烈的光宗耀祖思想,促使他不惜代价构筑祖陵,似乎非此不能达到巩固大明王朝的目的。于是,洪武19年(公元1386年),朱元璋命皇太子朱标,带领文武群臣和工匠,到泗州城北杨家墩,开始修建祖陵。
《泗虹合志》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杨家墩家有个洼窝,朱元璋的祖父佃农朱初一经常卧于其处。一天有一个道士巡游途经此处,看到了正卧于洼窝里的朱初一,便对他说道“死后葬于此处,后代可出天子”。朱初一把这句话告诉给了自己的儿子朱五四。十年后,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朱初一病死,朱五四便把父亲埋葬在了道士所说的地方。半年后,朱世珍妻陈氏即怀了朱元璋。
经过28年,耗费大量资金,到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才把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的陵墓全部修建成功。至此杨家墩改称明祖陵。明祖陵建成以后,每年清明时节,朱元璋都要亲自带御林军从南京出发,浩浩荡荡,前往祭祖。
朱元璋的祖上世代都是农民,压根都没有自己的正式名字,他的父亲叫朱五四,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高祖朱百六。朱元璋自己原来他叫朱八八,因为在家排行老八,后来也叫朱重八。建立大明王朝后,出身寒微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彰显统治合法性,立即追尊他的高祖为玄皇帝,曾祖为恒皇帝,祖父为裕皇帝,父亲为淳皇帝。明祖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的衣冠冢,也是其祖父的实际殁葬地,目的是将家族血缘与皇权正统性紧密结合,强化“君权神授”的政治理念。
明祖陵因开创明清皇陵文化的历史独特性而成为媲美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陵(明孝陵、明十三陵、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美誉为“明代第一陵”。这座皇陵是仿照唐宋帝王陵的规制建造的,但是把唐朝和宋朝帝陵的上下公制给废弃了,因此才会显得有些紧凑。作为明代最早修建的皇陵,其规制直接影响了后续明皇陵、明孝陵及明十三陵的布局,是明清皇家陵寝体系的“肇始之陵”。
图片
明祖陵地处淮河北岸地势低洼之处,是“龙脉”所系。近年有卫星航拍的画面,显示明祖陵处于天地双龙的“心脏”部位,“天龙”的龙头是洪泽湖,龙身是整个淮河;“地龙”则是淮河的全貌,形象生动,世人无不惊叹古人观风水的能力。明朝廷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几度筑堤卫陵,苦心经营防洪设施。清代建立后,明祖陵不再是皇家“龙脉”,朝廷上下再不会像明代那样重视防洪。清康熙十九年(1680),明祖陵被特大洪水所淹没,城垣和建筑悉数倒塌,沉入洪泽湖底。明祖陵成为中国唯一的水下皇陵。
1963年,洪泽湖水位下降,“石人石马”终于全部水落石出,明祖陵才得以重见天日,但木制建筑已荡然无存,仅剩外罗城城墙以及后来发掘修复的石像。
明祖陵最壮观是21对石像生(石人、石兽),分别有麒麟、狮子、马、马官、拉马侍、文臣、武将、内侍及望柱,自北向南排列在250米长的神道上。那气势,宛如君王临朝时文武参拜,给后人以庄重霸气之感。神道石刻人兽交错的排列方式,既延续了传统礼制,又开创了明代陵寝建筑的新范式。石刻体形硕大、雕琢精细,其中最大者重达20多吨,小者亦有5吨以上。石刻规模之宏大,刻工之精细,造型之优美,线条之流畅,在国内少有。整体风格既不同于凤阳皇陵,也不同于明孝陵和十三陵,倒与宋陵石刻的风貌相近。
为首的是两对低首侧的内侍臣,接着是两对手按宝剑、气宇轩昂的武将和三对手持牙笏的文臣,下面依次是马倌两对,石马一对,拉马侍从一对。只见那文官头戴乌纱,身着蟒袍,腰扎玉带,脚登朝靴,胡须垂胸,相貌堂堂;武官穿甲戴盔,手按宝剑,双目圆瞪,威风凛凛。走近细看,不仅狮子嘴上、马嘴上的细毛根根可数,而且连马镫上的一扣一环也都清清楚楚。这些精雕细镂的石刻,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内侍二对:头戴乌纱帽,身穿盘领窄袖衫,胸背绣缠枝花卉,双手拢袖置于胸前,低眉顺目,恭敬肃立。
武将二对:头戴战盔,顶插垂缨,身穿铠甲,腰系战裙,裙间饰缠枝牡丹,足下蹬靴,双手拄剑,挺胸侍立。
文臣二对:头戴朝冠,身穿宽袖长袍,腰系革带,手捧朝笏,足蹬高底朝靴,直立平视。
马一对:配有鞍辔,唯四肢未镂空,腹下、裆间饰云纹,尾有结。
拉马侍一对:侍者一手执辔,一手扶握腰带,右脚微翘,似作待命出发状。马头向侍者稍侧,肌肉丰满,四肢稳健,辔饰齐全,背伏锦鞍。
马官一对:头戴高冠,身穿宽袖长袍,衣背面绣飞翔的白鹤,空间以云纹为饰。腰系革带,佩绶,足下蹬靴。面貌丰满,双耳垂肩,胡须飘拂,双手握鞭于胸前,作恭立待命状。
望柱二对:柱础呈覆盆状,雕有双错位莲瓣纹。柱身八面,作瓜棱形,上下以如意头纹作饰,中间饰牡丹、莲花、菊花等缠枝花卉。柱上沿为圆唇,束腰。
狮子六对:睁圆目,鼻翼微张,微露齿,胡须飘拂,短耳,鬃毛旋转成半球形,露脊椎,腹、腰渐收,前肢直立,露出尖锐的脚爪,后肢作蹲势,尾绕在后脚上。颈部系佩带,带上饰铺首环铃和铺首绣球,间作长方形动植物图案或花朵,胸部、臀部或裆间饰云气纹。狮身重心在后,筋肉突出。
麒麟二对:宽额,大眼,短鼻,巨嘴,嘴角露齿,头顶有角,耳竖脑门两侧,短颈上披着长毛,脊椎凸起,身饰圆形叠压麟甲,胸、臀部饰云纹,四肢挺立,偶蹄,粗壮的长尾下垂,与后腿相连。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到盱眙讲课。当地官员除了请吃十三香龙虾(当时还没有提出龙虾经济),就带我去看明祖陵。因为,当地有这样的说法:北有十三陵,南有明孝陵,盱眙还有一个明祖陵。我们驱车来到一片麦地,石人、石马横七竖八地躺在麦地里,看上去又几个大人摞起来那么大,石马不仅高高大大,还不是纯粹的马,确实没有什么可看的,大失所望。如今,经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等机构的精心规划设计,力求恢复历史原貌。
今年清明假期,再次来到明祖陵。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宏伟壮观的琉璃九龙壁,象征皇室九五至尊的九条金龙盘桓其上,气势不凡。
神道石刻与周边水乡风貌相映成趣,春秋季气候宜人,成为融合历史探秘、自然观光的综合性景区。明祖陵景区内,树影婆娑,绿草如茵,透入眼帘的是两侧蒼翠浓郁的成排绿树,春节大美时光,充裕阳光的抚慰,丰沛雨露的滋润,那排排大树、行行灌木、茵茵青草泛着闪亮的光泽,绿得那么透彻,浓浓的似乎要渗露出绿色的叶汁。有一处偌大的水杉林,十分茂密。笔挺的水杉高耸入云,像一排排精神抖擞的卫兵一样,守护着明祖陵,蔚为壮观。不知是不是当年“弃考务农”的知识青年栽种的?
1964年8月24日,南师附中的方玉(南京大学物理系黄正中教授的女儿)和一中、二女中等的其他几个学校的同学共72人(被誉称为新时代的“七十二贤”)“放弃高考,立志务农”坚决走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为建设农村贡献力量。他们来到雨花台烈士陵园,在高高的纪念碑前庄严地宣誓:一定要继承烈士们的遗志,接过烈士手中的红旗,踏着烈士的血迹,勇敢地奔赴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60过去了,他们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留下的杉树是否还记得当年的栽树人?
明祖陵虽为衣冠冢,但作为明王朝的“祖宗陵”,强调“君权神授”,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它不仅是明朝皇家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陵寝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体现了儒家“慎终追远”思想。“以孝治天下”的政治伦理,对后世孝文化传承影响深远。“孝”是儒家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的体系主要靠“仁”与“孝”两根大柱来支撑。
----体现了封建帝王君临天下思想。朱元璋将自己的祖陵、皇陵乃至于自己及后裔的陵墓按照需要来任意择地而建,因为天下每一寸土地都是他朱皇帝的。
----体现了古代帝王对风水观念的重视。明祖陵被认为是大明王朝钟祥毓秀、肇基帝运“天圆地方”的“风水宝地”,具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完整四象格局。这种选址和布局不仅有利于陵墓的保存和安宁,也寓意着子孙后代的繁荣昌盛。
----体现了中国帝王陵墓的墓葬制度。我们可以从汉代的茂陵、唐代的乾陵中寻找到一些依据,但最重要的还是明代的自身陵墓规制起重要作用,因为它反映了这一时代人们的思想与追求,明祖陵在“明清皇家陵寝”中的“首席”地位。
----体现了石刻艺术的唐宋与南朝融合风格。在雕刻手法上采用了浮雕、半浮雕的技法,石刻线条细腻流畅,技法娴熟,石刻中的狮子、石望柱(华表)等的雕刻技法有唐宋石刻粗犷、简朴的特点,对此后的明清陵墓石刻影响深远。但我们不能忽视明祖陵是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才出现的一这重要时代背景,工匠们受南朝陵墓石刻的雄浑厚重与意气风发的艺术风格影响。
明祖陵不仅是明代帝陵制度的起点,更是中华文明中孝道、风水、建筑技艺的集大成者,在建筑艺术、政治象征和考古研究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明祖陵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在于其作为皇家陵墓的恢弘建制,更在于它见证了明初政治文化的建构过程,融合了建筑艺术、政治象征、考古研究、宗法礼制与自然环境的独特互动。它为理解中国古代皇权象征、陵寝制度及江淮地区历史变迁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视角。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8 0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