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男性,68岁,退休工人,就诊时间:2025年9月7日。主诉:中风后右侧肢体不遂6月,伴躁狂发作1月。患者6个月前突发脑梗塞,经住院治疗后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利,需扶杖行走。近1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躁扰,昼夜不宁,常无故骂人,甚至持物欲击家人,伴有失眠、多语、妄想。家属诉其常独语不休,内容无条理,夜间尤甚。曾服用奥氮平治疗,效果不显且出现嗜睡、乏力等副作用,遂转求中医治疗。
刻诊:面色潮红,目赤炯炯,坐卧不宁,问之不答或答非所问,时而高声骂詈,右侧肢体肌力III级,肌张力增高。伴有口干欲饮,大便干结,三日一行,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苔少而干,脉弦细数。
赵汉青教授指出,本病病机关键在于阴虚血热,风阳扰神,病位在肝、心、肾,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肝肾阴虚,标实为风阳上扰。治疗当以滋阴凉血治其本,清热息风治其标,处方:
生地黄90g 防己12g 防风12g 桂枝9g
生甘草6g 生龙骨30g(先煎) 生牡蛎30g(先煎)
白芍30g 麦冬18g 五味子9g 丹参20g
远志12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9月14日):服药7剂后,患者躁狂明显减轻,夜间已能安睡3-4小时,骂人次数减少,大便通畅。家属诉其神志较前清醒,能进行简单交流。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药已中的,守方加减:原方生地黄减至60g,加石菖蒲12g、郁金12g,继进14剂。
三诊(9月28日):患者神志转清,躁狂发作基本控制,能与家人正常交谈,自诉头晕、口干,右侧肢体仍活动不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考虑阴虚渐复,风阳渐平,调整处方以滋养肝肾,活血通络为主:
生地黄30g 防己9g 防风9g 桂枝6g
白芍18g 当归12g 川芎9g 怀牛膝15g
地龙9g 石菖蒲9g 远志9g 甘草6g
14剂,水煎服
【按语】
本案患者中风六月,病久耗伤阴血,阴不制阳,虚火内生,形成阴虚血热之证。肝藏魂,心藏神,阴血不足,虚热上扰心神,故见失眠多语;肝阳化风,上扰清空,故见躁狂不宁、骂詈不休;阴液亏虚,不能濡润,故见口干、便结;舌红绛、苔少、脉弦细数均为阴虚血热之象。本案使用防己地黄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原文曰:“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此描述与本案临床表现高度吻合,体现了异病同治的中医治疗原则。赵教授在运用经方时强调“遵古而不泥古“,既遵循仲景原意,又结合具体病情灵活化裁,本案中重用生地黄至90g,取其滋阴凉血之功,正合“地黄非重用不为功“之训。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汉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870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