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汉青
赵汉青疑难杂症诊疗精选--急性乳腺炎(68)
2025-11-2 18:59
阅读:1044

林某,女性,29岁,产后哺乳期6周,就诊时间2025年7月13日。主诉:右乳外侧胀痛伴发热3天。患者产后6周,3天前因情绪不畅加之饮食不节,出现右乳外侧胀痛,伴乳汁排出不畅,自行热敷后症状未缓解。次日疼痛加剧,局部皮肤发红,触之有鸡蛋大小结块,质硬,压痛明显,伴发热恶寒,体温波动在38.5-39.2℃之间。自服蒲公英水未见明显好转,害怕服用西药无法哺乳,经朋友介绍遂来赵汉青教授处就诊。

刻诊:右乳肿胀疼痛,皮色焮红,哺乳时疼痛加剧,伴口干喜冷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三日未行。面红目赤,情绪烦躁。自诉右乳外侧可触及较大结块,质地坚硬,皮肤灼热,压痛明显,无波动感。舌质红,苔黄厚燥,脉滑数。

赵汉青教授认为,本案患者病起于产后哺乳期,此期女性气血亏虚乃其体质基础,加之情绪不畅,肝气郁结,又过食肥甘,胃热内生,终致肝胃郁热,搏结于乳络而发病。胃经循行过乳房,胃热炽盛,循经上炎,灼伤血络,故见乳房红肿热痛;热盛肉腐,故局部灼热;热扰心神,故见烦躁不安;胃热伤津,故见口干喜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燥、脉滑数均为胃热炽盛之象。病位在乳房,涉及胃、肝二经,病性属实证、热证。辨证要点在于把握胃热炽盛与乳络阻塞的相互关系,胃热为本,乳络阻塞为标,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治疗当以清泻胃热治其本,通络散结治其标,标本兼顾,方能奏效。治宜清泻胃热,凉血散结,通络止痛,处方:

黄连9g 升麻12g 生地黄30g 牡丹皮15g

当归12g 全瓜蒌20g   蒲公英30g 柴胡10g

赤芍15g 皂角刺12g   生石膏30g(先煎) 大黄9g

鹿角15g 甘草6g

4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嘱暂停右乳哺乳,定时以吸奶器排空乳汁,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及发物。

二诊(7月17日):服药2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右乳胀痛明显减轻,结块缩小,质地变软,大便通畅。舌红,苔薄黄,脉弦滑。热势已挫,结块渐消,守方去生石膏、大黄,加浙贝母12g、天花粉15g以增强散结消肿之力,继进7剂。

三诊(7月24日):右乳结块基本消散,无明显不适,乳汁通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嘱平衡饮食,调畅情绪,注意休息。

【按语】

本病属“乳痈”,首见于《中藏经》,但其病机阐述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云:“阴阳相搏,热盛则肿“,揭示了热邪致肿的病机基础。隋代《诸病源候论》专设“乳痈候“,明确指出:“乳汁蓄积,与血气相搏,故结肿“,强调乳汁淤积为本病始动因素。唐代《千金要方》载:“妇人女子,乳头生小浅热疮,痒搔之,黄汁出,浸淫为长,百治不差者,动经年月,名为妒乳“,不仅描述症状,还提出“妒乳“病名。金元时期,张元素提出“胃中积热,上攻其乳“的病机观点,为从胃论治乳痈奠定理论基础。明代《外科正宗》对乳痈的论述更为系统,陈实功言:“夫乳痈者,乳房阳明胃经所司,乳头厥阴肝经所属。乳子之母,不能调养,以致胃汁浊液壅滞为痰,或肝气郁结,壅滞成核“,明确乳房与胃、肝二经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清代《医宗金鉴》将乳痈分为外吹、内吹两类,并详细记载了初起、成脓、溃后各期的治法方药,其中对胃热炽盛型推荐使用清胃泻火之法,与赵汉青教授本案治法不谋而合。

清胃散原为治疗胃火牙痛之方,系易水学派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创制,原治阳明经中热盛所致牙痛、头面痛等症,方中黄连苦寒直折胃火,生地、丹皮凉血清热,当归养血和血,升麻散火解毒,兼为阳明引经药。此方组方严谨,清散并用,符合胃热多挟郁火的特点。赵教授巧妙化裁,取其清泻胃热之核心功效,结合乳痈病机特点,加入通乳散结之品,使古方焕发新用,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辨证思维。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赵汉青教授出诊信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汉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8558.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