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汉青
赵汉青疑难杂症诊疗精选--神经性皮炎(64)
2025-10-29 19:43
阅读:1022

孙某,女性,35岁,教师。初诊日期:2024年7月14日。主诉:颈项、双肘伸侧皮肤肥厚、剧痒反复发作5年。患者5年前因教学任务繁重,连续熬夜后,颈后部开始出现瘙痒,搔抓后出现粟粒大小丘疹,逐渐融合成片,皮肤增厚,纹理加深,呈苔藓样变。期间多次求医,诊断为“神经性皮炎”,曾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口服抗组胺药,初用有效,但停药后易复发。皮损范围逐渐扩大至双肘伸侧。近1个月来,因期末工作压力巨大,瘙痒加剧,夜不能寐,搔抓至出血结痂方可暂时缓解,痛苦不堪,遂至赵汉青教授处求诊。

刻下:颈后发际线下、肘部可见约7cm×5cm大小的苔藓样斑块,皮嵴隆起,皮沟加深,表面有灰白色鳞屑及血痂;双肘伸侧各有类似皮损,约巴掌大小。自觉瘙痒剧烈,入夜尤甚,严重影响睡眠。伴有心烦易怒,口干咽燥,夜间明显,大便偏干。舌质暗红,边有齿痕,苔薄黄少津,脉弦细涩。治宜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滋阴润燥。

处方:升麻15g 鳖甲20g (先煎) 当归12g 生地黄30g 丹参20g 牡丹皮15g 赤芍15g 白鲜皮12g 炒蒺藜15g 玄参15g 麦冬15g 生甘草10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嘱忌食辛辣、海鲜发物及醇酒厚味,皮损处避免搔抓及热水烫洗。

二诊(7月21日):服药7剂后,患者诉瘙痒显著减轻,夜间已能安睡,心烦好转。口干减轻,大便转润。皮损较前变薄,颜色转淡,抓痕减少。药已中的,守方稍作调整:去白鲜皮,加鸡血藤30g,继服14剂。

三诊(8月4日):瘙痒基本控制,仅偶尔轻微作痒。皮损进一步变软、变薄,范围缩小。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上方去牡丹皮、赤芍,加黄芪20g,白术12g,再进14剂,以巩固疗效。

一月后微信随访,患者诉皮损已基本平复,颜色接近正常皮肤,未再出现剧烈瘙痒,病情稳定。

【按语】

神经性皮炎在中医典籍中多归属于“顽癣”、“牛皮癣”范畴,其发病多由情志内伤,风热外袭,营血失和,经脉失养所致。赵汉青教授认为,本病初起多因风热毒邪郁于肌表,浸淫血脉;病程迁延,则热毒羁留,深入血分,壅滞成瘀;久病不止,营血耗伤,化燥生风,肌肤失养,故而皮肤苔藓化,燥烈刺痒,缠绵难愈。其病机核心在于热、瘀、燥三者相互交织,本虚标实。

本案初诊热瘀明显,故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主;待热势渐退,瘀滞得行,则转而加重养血通络,并辅以益气健脾之品,扶助正气,防止复发。赵汉青教授以《金匮要略》升麻鳖甲汤为主方,针对神经性皮炎 “风热郁结、血瘀络阻、阴虚血燥”*的核心病机,巧妙化裁,融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滋阴润燥诸法于一炉,展现了其谨守病机、活用经方、分期论治的深厚学术造诣与丰富临证经验。其用药既遵循经方法度,又灵活化裁,融清、通、养于一炉,体现了赵教授病证结合、标本兼顾的学术思想。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赵汉青教授出诊信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汉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8008.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