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我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培训学习,第一天中午在学生食堂吃饭时就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成群结队的大学生们一起走进食堂,一起买了饭面对面坐下,然后不约而同地戴上耳机,各自沉浸在自己的数字世界里,独自干饭,互不交流,真正达到了“食不言”的养生境界。
他们近在咫尺,却仿佛远在天涯。这种“在一起却孤单” 的场景,令我感到落伍了。
我把眼前这番景象介绍给同行的学友,大家纷纷回想起自己上学时的食堂生活。那时候,食堂是热闹的社交场所,同学们围坐一桌,谈论课堂内容、时事政治、校园八卦,时常争得面红耳赤,却也笑声不断。如今,食堂虽依旧人声鼎沸,但主要是打饭的叫卖声,亲密无间的交谈却被安静的独处所取代。
“Z世代”大学生是历史上首批“数字原住民”,他们的社交行为受到了网络的深刻塑造。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的调查显示,超过99%的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社交媒体,其中23%的人每天使用时间超过7小时。这些在智能手机陪伴下成长的一代,已经习惯了随时随地沉浸在数字内容中。即使是传统的聚餐时间,也难以让他们放下手中的设备。我刚到大学工作接受入职培训时,就有老师说过几个现实发生的例子,一个宿舍的同学发生了矛盾,两个人在同一间屋里拿着手机互骂,不打架也不吵架,令人匪夷所思。
我也观察到,当代大学生社交方式正逐渐从“腻歪”模式转向“轻社交”模式。“搭子”已成为最轻量级的社交单元,这种“轻社交”捍卫了大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既有边界感,又满足悦己心。耳机成为一种安全屏障,既避免了沉默的尴尬,又不必费力寻找话题。
当大学生们被社团活动、小组作业、各类聚会压得喘不过气时,就餐时间成了难得的喘息机会。戴上耳机,等于在周围建立起一个无形的屏障,让自己获得片刻宁静。从更广的视角看,食堂里的“耳机现象”也折射出当代大学教育的一些不足。在我们强调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校园环境,是否创造了足够多自然而不带压力的社交场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可能需要反思: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校园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帮助学生在虚拟与现实间找到平衡?如何让他们既善用技术,又不被技术孤立?
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呈现出著名的“差序格局”,即以自我为中心,向外辐射出一圈圈关系的同心圆。而在当代平台社会中,青年群体的人际关系逻辑发生了根本变化。如今,大学生的社交不再遵循“从内到外”的序列扩展模式,而是表现出更具流动性的社交结构。关系不再以身份、亲属、地域等固有标签为先决,而是在某时、某刻围绕兴趣、情绪或共同场景灵活生成。那些在食堂里一起吃饭却各自戴耳机的大学生,正是在进行一种新型的“共处独处”实践。他们选择坐在一起,维持着基本的社交在场,同时又通过耳机保留个人空间。这种“弱连接但强共在” 的模式,恰是当代青年对传统社交模式的创造性调整。
面对这些变化,我持乐观态度。今天的年轻人正在探索一条在数字时代做“附近”的新途径。正如项飙教授所言,“附近”正在从当代青年的生活中悄然消失,但青年们也在尝试以新的方式“重建附近”。“搭子文化”的兴起就是一个明证。这种低强度互动、高场景适配的关系模式,满足年轻人的日常互动和情绪支持需求,却不需要耗费心力考虑关系的稳定性和道德责任。
我也看到有些学者认为这种新型社交模式不是传统关系的退化,而是一种更为精细、更具弹性的社会连接形式。我相信,这一代年轻人有能力在数字与真实、私密与公共、独处与共处之间找到平衡点,他们正在创造一种既尊重个体边界,又保持社会连接的新型文化。
食堂的餐盘收了一轮又一轮,大学生们的耳机依旧戴在耳朵上,我所在的学校这种现象还不够普遍,但这是这个时代的缩影,迟早会遍地开花的。
真正的教育观察,不仅发生在课堂里,也发生在餐桌旁,我们要理解新一代年轻人的变化。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汉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695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