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男性,52岁,工人,2024年7月16日初诊。患者8年前诊断为“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长期服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3天前因感冒后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0-38.5℃之间,自服感冒药后热稍退。1天前家人发现其意识模糊,计算力下降,言语混乱,伴有恶心呕吐。急诊入院后查血氨125μmol/L,诊断为“肝性脑病Ⅱ度“,急邀赵汉青教授前往医院会诊。
刻诊:意识模糊,烦躁不安,定向力障碍,扑翼样震颤阳性,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短赤,大便三日未行。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赵教授认为,患者久患肝病,湿热毒邪内蕴,此次外感引动内邪,热毒炽盛,深入血分;热扰心神,故见意识模糊、烦躁不安;血热互结,瘀热阻络,故见舌质红绛;热毒熏蒸,胆汁外溢,故见身目黄染;热盛伤津,故见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均为热入血分之象。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开窍醒神,处方:水牛角丝30g、生地黄24g、赤芍12g、牡丹皮12g、生大黄30g(后下)、茵陈30g、郁金15g、石菖蒲12g、远志10g、栀子12g、连翘15g
用法:1剂,水煎,每4小时鼻饲50ml。
二诊(7月17日):服药1日后,患者神志转清,已能正确对答,扑翼样震颤减轻,大便得下,小便转清。舌红,苔黄微燥,脉弦。复查血氨降至85μmol/L。热势稍退,效不更方,守方续进。调整方药:原方去大黄,加麦冬15g,继服5剂,每日服用3次。
三诊(7月22日):患者神志完全清醒,对答流利,扑翼样震颤消失,身目黄染明显减退。舌红,苔薄黄,脉弦细。复查血氨降至55μmol/L,肝功能较前改善。热毒渐清,阴伤未复,改用养阴清热、健脾和肝法调理。处方:沙参15g、麦冬15g、生地黄12g、枸杞子12g、白术12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9g、茵陈15g、郁金12g。7剂,水煎服。
四诊(7月29日):患者病情稳定,神志清晰,能从事日常活动。嘱其注意饮食调摄。
【按语】
肝性脑病属于中医 “肝厥“、“神昏“范畴。《千金要方》云:“热入血分,扰乱神明“;《伤寒论》指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赵汉青教授指出,肝性脑病病机复杂,与热、毒、瘀密切相关:热毒炽盛,深入血分;瘀热互结,扰乱神明;湿浊内蕴,上蒙清窍均可导致神昏。
本案患者表现为意识模糊、烦躁不安、身目黄染、舌质红绛、脉弦数,符合热入血分、瘀热互结之证。热毒深入血分,扰乱神明,故见意识模糊;瘀热互结,胆汁外溢,故见身目黄染。
赵教授选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由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黄、芍药、牡丹皮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功。赵教授在此基础上加大黄泻热通腑,茵陈、栀子清热利湿退黄,郁金、石菖蒲、远志开窍醒神。全方切中病机,故获良效。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汉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646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