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男性,38岁,农民,2017年9月10日初诊。主诉:乏力、心慌2年,加重1个月。病史:患者2年前感冒后逐渐出现面黄、乏力、间断鼻衄,在廊坊某医院经骨髓穿刺等检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曾服用环孢素、司坦唑醇等西药治疗,病情反复,每月需输血1次维持。近1个月症状加重,拒绝再次住院,特来求治于赵汉青教授。
刻诊:精神疲惫,中度贫血貌,语声低微,腰腹部散在紫癜,四肢不温,大便不成形,偶有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05×10⁹/L,红细胞1.46×10¹²/L,血红蛋白50g/L,血小板34×10⁹/L。
赵汉青教授认为,患者久病不愈,脾肾阳虚为病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失运,化源不足,故见乏力、面黄;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阳虚衰,髓海枯竭,故见血细胞减少;脾不统血,肾不固摄,故见出血;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肾阳虚之象。治宜温补脾肾,益气养血,处方:生黄芪30g、制附子20g、干姜15g、炙甘草15g、党参15g、炒白术15g、当归12g、熟地15g、桂枝10g、白芍10g、大枣10g、阿胶10g(烊化)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连服7剂。
二诊(2017年9月17日):患者精神稍好转,大便基本成形,仍感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药已对症,守方续进:原方加菟丝子15g、补骨脂12g,继服14剂。
三诊(2017年10月1日):乏力明显减轻,四肢转温,皮肤紫癜减少。复查血红蛋白升至78g/L。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考虑阳气渐复,改用薯蓣丸加减巩固疗效。处方:山药30g、当归12g、桂枝12g、神曲12g、生地12g、炙甘草9g、党参9g、川芎9g、白芍9g、白术9g、麦冬9g、杏仁9g、柴胡6g、桔梗6g、茯苓6g、干姜3g、白蔹3g、防风9g、阿胶9g(烊化)、大枣12枚。14剂,水煎服。
四诊(2017年10月15日):诸症进一步改善,已1个月未输血,能从事轻度农活。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85g/L,血小板95×10⁹/L。改用丸剂缓图。
随访(2018年8月):患者病情稳定,已停止服药,血常规基本正常:血红蛋白145g/L,血小板134×10⁹/L。嘱其注意饮食调摄,避免过劳。
【按语】
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中医“髓劳“、“虚劳“范畴。《医宗必读》云:“夫人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独举脾肾者,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赵汉青教授指出,髓劳病机主要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脾虚失运,气血生化无源;肾虚精亏,髓海枯竭;阳虚无权,生血障碍均可导致髓劳。
本案患者病程日久,表现为乏力、面黄、出血、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脉沉细无力,符合脾肾阳虚、气血亏虚之证。脾肾阳虚,气血生化无权,故见血细胞减少;阳虚不能温煦,故见四肢不温;脾不统血,故见出血。
赵教授选用附子理中丸加减治疗,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组成,具有温阳祛寒、益气健脾之功。赵教授在此基础上合四逆汤增强温阳之力,加黄芪、当归、熟地、阿胶益气养血。后改用薯蓣丸益气养血、调和营卫,正切本案病机。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汉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565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