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男性,52岁,工人,2024年9月8日初诊。主诉:口中自觉咸味1月余。 患者3个月前开始出现口中自觉咸味,初起较轻,未予重视。近1个月症状加重,口中咸味持续不减,尤以晨起为甚,伴口干咽燥。曾在外院检查,排除糖尿病、口腔疾病等,诊断为“味觉异常“,服用多种维生素及中药清热泻火药效果不佳。
刻诊:口中自觉咸味,远视模糊,偶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小便微黄,大便偏干。舌质红,苔少,脉沉细数。
赵汉青教授认为,患者年过半百,肾阴渐亏,虚火内生的生理变化。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肾液上乘,故见口中咸味;肾精亏虚,脑髓失养,故见头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见腰膝酸软;虚火内扰,故见失眠多梦;舌红苔少、脉沉细数均为肾阴不足、虚火内扰之象。治宜滋补肾阴,降火敛液,处方:熟地黄30g、山茱萸12g、枸杞子15g、杭白菊15g、山药15g、泽泻10g、牡丹皮10g、茯苓12g、知母10g、黄柏10g、麦冬10g、五味子6g
用法:每日1剂,早晚2次温服,连服14剂。
二诊(9月22日):患者口中咸味减轻,头晕耳鸣改善,夜寐转安,自觉视物清晰,舌红,苔薄白,脉细。药已对症,守方加减:原方加女贞子15g,继服14剂。
三诊(10月6日):口中咸味基本消失,头晕耳鸣明显改善,腰膝酸软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考虑虚火已平,肾阴渐复,改用六味地黄丸成药善后。
【按语】
口咸属于中医“口咸“范畴,《医学正传·口病》云:“肾热则口咸“;《张氏医通》指出:“口咸,肾液上乘也“;《奇效良方·口舌门》曰:“五脏之气偏,由是诸疾生焉。且咸则为寒“。赵汉青教授指出,口咸病机主要与肾脏关系密切: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肾阳虚衰,肾液上泛均可导致口咸。
本案患者表现为口中咸味,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沉细数,符合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之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肾液上乘,故见口中咸味。
赵教授选用《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组成,具有滋补肝肾之功。赵教授在此基础上加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液;枸杞子、菊花清肝养目;知母、黄柏滋阴降火;麦冬滋阴润燥。全方切中病机,故获良效。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汉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550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