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课程讨论中,燕赵医学传承班的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极好的问题,我总结为:病人就诊时的脉象是否代表了疾病状态?不同时间、不同身体状态(症状明显与否、饥饱与否)去看病脉象的变化是否会影响辨证施治效果?
脉因精气而动,症随病机而变。脉诊乃中医诊断之学精髓,自古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之说。然而脉象随时辰、情绪、饮食等变化而流转不息,不同时间就诊脉象必有差异,这是否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这个问题我很早就发现了,所以我的所有门诊都定在上午,就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因为经络时辰影响脉象。并且我认为脉象之变非诊断之障,反为窥探病机之窗。
一、脉象变化乃生理之常,亦为病理之镜
《内经》明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时之脉各有所主。”健康之人,脉随天地之气而应,一日之内亦有平旦、日中、夜半之变。此生理性脉变是人体顺应自然的表现,如同潮汐涨落般规律。
疾病状态下,脉象变化则呈现病理性特征。外感热病,热退而脉见缓和,为向愈之兆;若脉急疾而烦躁,则为病进危候。久病虚证见洪脉,多属邪盛正衰之危象。此时脉象之变,恰似疾病之镜,反映病势进退。如果脉象的变化超越了时空变化,那说明疾病相对强盛,这种情况一般不影响对病情的判断。
二、脉诊首要察神,不拘一时之形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主张“平脉辨证”,即以脉定证,以脉解症,以脉解舌。李老认为,要研究辨证论治,必须溯本求源,源在经典,经典中处处体现着以脉定证的思想。
脉诊虽居四诊之末,实为辨证之关键。如见弦脉,需结合望闻问三诊:若患者叹息连连、情志抑郁,一般可断为肝气郁结;若见面红目赤、头痛如劈,则辨为肝阳上亢。脉象是琴弦,病机是乐谱,善医者听其宫商角徵,不善者但论弦紧滑涩。若午后脉数而烦躁,初看似热证,然问得其畏寒肢冷,望其舌淡胖大,则可断为真寒假热之证。若执午后脉数一症而用清热,必犯虚虚实实之戒。
三、病机为根,脉象为苗,执根则苗自明
我认为大多数疾病是稳态,而脉象是变化的稳态,中医脉诊已发展精细,如果单纯从节律角度出发,其实脉象变化与疾病关联不大,从西医的角度看甚至意义很局限。既然精细,就要把脉诊的结果放到整体中去评价,每个医生都应该对自己的脉诊结果有一个置信区间,否则脉象变化无穷,实难把握。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描述的脉象是随病传而变的,太阳病脉浮紧,传阳明则脉洪大,此乃病机演进之外显,而太阳病这个大稳态中的小变化并不能改变整体,临证需把握病机根本,方能理解脉象变化之理。
四、时空为镜,照见病机本质
时间因素在脉诊中非干扰项,而为诊断之助。子午流注理论将时辰转化为诊断参数,如酉时属肾经当令,此时脉象变化可反映肾气盛衰,若此时肾脉不显,必然代表一定异常。曾治一失眠患者,每天子时醒来,脉见左关弦细。思子时为阴阳交替之时,左关属肝,脉弦细为肝血不足,阴阳不相顺接。投酸枣仁汤合交泰丸,嘱子时前服药,十日而安。
空间因素同样重要。东南之人腠理疏松,脉多浮浅;西北之人腠理致密,脉多沉实。若不分地域,一概而论,必失辨证之精微。脉象的时空变化也要从整体看待,因人而异,这里面充满了医者的智慧,绝不存在什么标准,想通过知识一一对应的方式来掌握脉诊是不可能。
面对脉象随时变化之特性,医者当持以下态度:
立足病机,把握根本。脉象虽变,病机相对稳定。抓住主要矛盾,应知脉象之轻重。
四诊合参,脉证互勘。不可偏执脉诊一法,当以望闻问三诊为基,脉诊为验,相互印证。
动态观察,知常达变。一次脉诊仅为疾病瞬间之记录,多次诊脉观察趋势,熟悉人的气场。
很多医生其实不会切脉,善诊者察脉如观星,既见星辰位移,更识天体运行;不善者如盲人摸象,但觉形体变迁,终失全貌真机。唯有知常达变,方能得脉诊三昧,成就苍生大医。
诊断是为下一步选方用药提供参考,有些东西实属雕虫小技,不宜深究,这世上多的是脉看的准,药吃了没用的医生,也有是不会诊脉,但处方有效的情况。古人有句话说的真好:“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理论需结合实践,实践需引发思考,习中医者要养成“实践-思考-读书-再实践”的习惯,达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境界。 医者于此循环中,不仅治愈患者,更在治愈自身的浅陋与浮躁,终臻“目无全牛”的化境。
总结一个道理:
临证如砺刃,思考似淬火,文献乃磨石,经验成锋锷。
原来我挺瞧不上老中医,现在自己老了,觉得经验也挺好。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汉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380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