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汉青
赵汉青疑难杂症诊疗精选--脑萎缩(24)
2025-9-18 23:08
阅读:695

李某,男性,68岁,退休教师,2024年2月15日初诊。主诉:进行性记忆力减退3年,伴行走不稳1年。患者3年前开始出现记忆力减退,以近事遗忘为主,逐渐发展为远事亦忘,计算能力下降。近1年来出现行走不稳,步态蹒跚,需扶杖而行,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在西医院经头颅MRI检查诊断为“小脑萎缩、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曾服用多种营养神经药物,效果不佳,赵汉青教授过年回家,经朋友介绍慕名求诊。

刻诊:神情呆滞,反应迟钝,言语謇涩,行走不稳,需人扶持。面色无华,气短乏力,夜尿频多,每晚3-4次。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弱。头颅MRI示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小脑体积缩小。

赵教授认为,患者年近古稀,肾气渐衰,肾精亏虚,不能生髓充脑,髓海不足,脑失所养,故见记忆力减退、神情呆滞;肾虚骨失所养,故见腰膝酸软;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瘀阻络,清窍失养,故见头晕耳鸣、行走不稳;面色无华、气短乏力、脉沉细弱均为气虚精亏之象。治法益气补肾,填精生髓,活血通窍,处方:黄芪30g、人参10g、熟地黄20g、巴戟天12g、山茱萸15g、石斛12g、肉苁蓉15g、茯苓15g、白术12g、甘草6g、制附子6g、肉桂6g、五味子10g、麦冬10g、石菖蒲10g、远志10g、丹参30g、川芎15g、怀牛膝15g

用法:每日1剂,早晚2次温服,10剂。

二诊(3月16日):电话告知患者精神较前好转,气短乏力改善,夜尿减少至每晚1-2次。行走仍不稳,但自觉较前有力。药已对症,守方加减。调整方药:原方加鹿角胶10g、醋龟板15g,继服30剂。

三诊(4月15日):患者记忆力有所改善,能记起近期部分事件,行走较前平稳,可在室内独立短距离行走。头晕耳鸣减轻,反应较前灵敏。考虑精气渐复,改用丸剂缓图。以上方加减制成蜜丸,每丸9g,每次1丸,每日3次。连服3个月。

随访(2024年8月):患者病情稳定,记忆力未再明显下降,行走能力保持,生活质量提高。嘱其继续服药调理,定期复诊。

【按语】

脑萎缩属于中医“痿证“、“痴呆“、“健忘“等范畴。《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医林改错》指出:“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赵汉青教授指出,脑萎缩病机主要与肾、脾、心三脏关系密切: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心血不足,神失所养均可导致脑萎缩。

本案患者年事已高,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故见记忆力减退、神情呆滞;肾虚骨失所养,故见腰膝酸软;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瘀阻络,清窍失养,故见头晕耳鸣、行走不稳;面色无华、气短乏力、脉沉细弱均为气虚精亏之象。故赵教授辨证为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气虚血瘀,治以益气补肾、填精生髓、活血通窍,选用黄芪汤合地黄饮子加减治疗。黄芪汤出自《千金方》,由黄芪、人参、茯苓、白术、甘草组成,功擅益气健脾;地黄饮子出自《宣明论方》,由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肉桂、五味子、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组成,功专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两方合用,脾肾双补,气血阴阳并调,加丹参、川芎活血化瘀;龟甲、怀牛膝补肾强筋;鹿角胶填精补髓。全方切中病机,故获良效。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赵汉青教授出诊信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汉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2578.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