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汉青
赵汉青疑难杂症诊疗精选--痛经(12)
2025-9-6 20:28
阅读:696

李某,女性,26岁,未婚,办公室职员,2023年11月12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剧烈5年,加重1年。患者5年前开始出现经期腹痛,近1年症状加重,每次行经第1-2天腹痛剧烈,需服用止痛药并休息才能缓解。月经周期28-30天,经期5-7天,量中等,色暗红,质粘稠,多血块。经前乳房胀痛明显,白带量多粘稠。曾做B超检查提示:子宫内膜稍厚,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西医诊断为原发性痛经,给予布洛芬等止痛药治疗,初期有效,近来控制效果不佳。

刻诊:正值经前第5天,诉一般月经第1-2天腹痛剧烈,弯腰捂腹,面色苍白,额出冷汗,伴恶心欲呕,胸闷脘痞,头晕乏力。舌质暗,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

赵教授认为,患者长期久坐少动,思虑过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成痰。痰浊内阻,阻碍气机,气滞则血瘀,最终形成痰瘀互结之证。经期冲任气血变化急剧,痰瘀阻滞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腹痛剧烈;痰浊中阻,胃失和降,故见恶心欲呕、胸闷脘痞;舌暗、苔腻、脉弦滑均为痰瘀互结之象。恰逢经期将之,应立即化痰祛瘀,理气止痛,方药:法半夏12g、竹茹10g、枳实12g、陈皮12g、茯苓20g、甘草6g、生姜3片、当归15g、川芎12g、桃仁10g、红花10g、延胡索15g、香附12g、大枣5枚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经期继续服用。下次经前一周再来复诊。

二诊(12月3日):患者诉上次月经腹痛较前明显减轻,未服止痛药可以忍受,血块减少,恶心欲呕症状消失。经前乳房胀痛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药已对症,守方加减,原方去竹茹,加白术15g、山药15g健脾益气,继续调治。

三诊(2024年1月7日):患者喜诉本次月经基本无腹痛,仅感轻微下腹不适,经色转红,血块消失,经前乳胀不明显。舌淡红,苔薄白,脉缓。考虑痰瘀已去大半,经后宜补,改用健脾化痰、养血调经法巩固疗效。

处方: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甘草6g、陈皮10g、半夏10g、当归12g、白芍15g、川芎10g、香附10g  10剂。

随访(2024年2月):痛经症状完全消失,月经恢复正常。

【按语】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中医多从“气滞血瘀“、“寒凝胞宫“、“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方面论治。赵汉青教授指出,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改变,过食肥甘厚味、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增大,导致“痰浊为患”的痛经日益增多。温胆汤源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传统用于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所致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等症。赵教授根据沈氏女科学术思想将其用于治疗痰瘀互结型痛经,拓展了该方的应用范围。

赵教授认为,痰与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二者互为因果,相互转化。痰浊阻滞气机,影响血液运行,可形成血瘀;瘀血内阻,津液输布失常,可聚集成痰。最终形成痰瘀互结的复杂病机。本案中患者表现为经血色暗粘稠、多血块,白带量多粘稠,苔腻脉滑,均为痰瘀互结之证。故用温胆汤化痰浊,合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加延胡索、香附理气止痛,切中病机,故获良效。

赵教授强调,治疗痛经要注重分期论治:经前期以理气化痰、活血调经为主;经期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经后期以健脾补肾、养血调经为主。同时要结合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灵活用药。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赵汉青教授出诊信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汉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075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