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直在关注相关事件的动态,事件起因是大家熟知的那篇Science上的文章,清华生科院院长施一公老师和北大生科院院长饶毅老师写的——《China's Research Culture》[1],文章中他们指出:“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作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我没做过调查,不知道有多少大陆教授同意这个观点,但从网络反应来看,很多人“举手”赞成。可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却引来科技部的“强烈”回应——“文章的两位作者施一公教授、饶毅教授,都被聘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饶毅教授也是国家863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他们都承担了我国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的科研项目,国家通过多个渠道对他们在科研经费和条件保障上给予了大力支持。”[2]
关于科研经费分配制度是否需要改革,科学网上已有调查[3]:结果显示(到此刻 11月28日凌晨1:06为止),有4727人认为亟需改革,仅有90人认为不需要改革。关于这点,留待他人评说。
事情进展到此,似乎国内展开了一番讨论,甚至有人谏言让科技部与施一公老师在电视上公开PK(类似美国,台湾的选举辩论吧)。至于各家之言且不罗列,先看看施一公老师是怎么对待的。26日,施一公老师在博客里发表《归来吧 我的朋友们——与海外朋友分享我的归国心路》[4],在文中,施公说到“回来吧!趁你还年轻!虽然北京的空气还有污染,虽然中国的科技体制还不完美,虽然国内的文化氛围还不够宽容,但这里是你的家,你的祖国,这里有你血脉相连的父老乡亲,他们对你充满了期望。而中国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正为施展你的才能提供了最好的舞台!”——这才是当代中国科技中的脊梁。
中国科研队伍中还是有很多骨子里是真汉子,但能像施公这样在众多质疑声中仍能呐喊一声“归来吧,我的朋友们”没有几个了,不过至少比有些“晚清”之流更有希望。一句话谁都可以说出口,但此时这句话更有分量。
很高兴,在博文中能见到几篇响应文字[5,6]。有朋友回应到“让我们一起回家 ”——“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而今师于高丽已近三载,仍茫茫不知期也。吾尤幸者,所知甚少,但幸吾能人贫而未曾行窃事,位卑却不敢忘忧国。望吾能守之本分,钝学累功,以期未竟之业能方兴未艾,日升月恒,他日荣返故里,以尽吾孝,尽吾义,尽吾礼,尽吾信也。”
任公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地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鞭棰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回来吧!海外的炎黄子孙,带着你们的才学回来;回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们,带着改革中国的激情回来,回来吧!华夏儿女们,带着你们为国振兴的信念回来!故园简陋,要需你们的智慧与激情,去改革,去创造更美好的家园!
——近日看到一些“晚清”学者,述些萎靡之风,难抑心中之纠结,故书此博文。
参考资料链接:
[1]: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29/5996/1128.summary
[2]: http://www.most.gov.cn/kjbgz/201011/t20101108_83236.htm
[3]: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1/239907.shtm
[4]: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7684
[5]: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7981
[6]: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7912
相关阅读链接:
[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1/239989.shtm
[2]: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1858
[3]: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1/240713.s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6 0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