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hong52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ohong5250

博文

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讲述先祖“才兼文武”的故事

已有 9496 次阅读 2025-8-25 10:00 |个人分类:青城古镇|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记住乡愁.jpg

《记住乡愁》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发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组织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旨在关注古老村落状态,向世界讲述中国乡土故事,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该片被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

《记住乡愁》在“门楣之上”栏目中,介绍了兰州青城古镇的高家祠堂,讲述了爷爷的爷爷高鸣桂“才兼文武”的故事,让高家祠堂“才兼文武、以义传家”的高氏家风走进了全国观众的视野。

黄河南岸 青城高氏

甘肃兰州青城古镇是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评选出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坐落于黄河南岸的一片河谷中。相传,北宋名将狄青曾在此筑城护边,因此得名“青城”。

青城古镇中保留着40多处明清古建,其中以高氏家族的祠堂形制尤为特别,从空中俯瞰,呈现一个“高”字的形状。高氏祠堂始建于乾隆50年(1785年),雨廊正中悬挂有清道光帝御赐高鸣桂“才兼文武”和咸丰帝御赐高鸿儒“进士”匾额,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png

图1 高氏祠堂

高氏祠堂内悬挂“源宗渤海家声远,春满青城雨露新”对联,道出了整个家族的历史。明朝初年,始祖高殿侯投笔从戎,跟随肃王从山东到甘肃西征,在多次抵御外敌的战斗中立下军功,官至骑都尉(副将)。高家后人便被委以重任,派往青城驻守,高氏家族就此扎根。 

才兼文武 以义传家

高氏宗祠里有一方形制十分独特的圆形“才兼文武”牌匾,是道光皇帝赐给高氏家族十二世祖高鸣桂的。

匾.png

图2 道光帝御赐“才兼文武”匾

清道光年间,河套一带发生叛乱,朝廷当时无暇抽调兵力西征,时任平凉府儒学教授(相当于现在的市教育局局长)的高鸣桂便主动请缨。刚到河套,高鸣桂就打探到,叛军内部许多人向战之心不强。于是属下提议,不如趁此机会突袭,一举消灭叛军。

高鸣桂却认为不妥,一旦开战,百姓难免会被卷入其中,不如劝降对方。随后,他孤身一人前往叛军大营,恩威并施,劝说叛军首领,将战争化解于无形。

高鸣桂心怀大义、有勇有谋之举,赢得满朝赞誉,道光皇帝亲自题写“才兼文武”匾赐给他,并官升三级加奖。

“才兼文武”的高鸣桂在族谱中留下了这样的祖训,“天地间,义为本;非善不交,非义不取;多行义举,慈济苍生。”秉承着以义传家的家风,高氏家族涌现出不少忠义之士。

一次义举成就一脉书香

青城书院,建于清道光十一年,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院中一块石碑上,记录着当年修建书院的往事。

青城书院4.png

图3 青城书院

清朝时,高家的私塾外,常有穷苦人家的孩子来旁听。见状,高家人决定扩大办学规模,供贫寒学子免费就读。消息传开,十里八乡的人都把孩子送了来。可一段时间后,办学经费逐渐捉襟见肘。

听闻此事,青城的商户们伸出了援手,纷纷捐资,修建了一座书院,便是如今的青城书院。书院落成之后,大家还立下约定,各个商行每年拿出利润的一部分,用来维持书院的日常运转。

古城人的大义之举,成就了青城的一脉书香。青城书院不仅教授文、武,还把商列为必学科目,独特的办学理念,让其逐渐发展成兰州六大书院之一,先后走出11位进士(其中包括1名皇榜翰林)、74位举人、83位贡生。

———————————————————————  

甘肃省政府文史馆馆员邓明对《记住乡愁》评价说:“这部纪录片不仅是一部青城高氏的家族史,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堪称是一部叩响观众灵魂的文化佳作,它让观众在个体命运中窥见时代的缩影,在家族传承中感受民族精神的延续。”

点击下图,上央视网观看《记住乡愁》门楣之上“青城高氏——义薄云天志高远”

记住乡愁1.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8723-1498992.html

上一篇:应用第一性原理发现《随机过程》中的“混淆概念”逻辑错误
收藏 IP: 59.66.100.*| 热度|

19 郑永军 蒋大和 朱晓刚 崔锦华 宁利中 刘进平 钱大鹏 王涛 刘炜 钟炳 钟定胜 孙颉 周忠浩 曹俊兴 史晓雷 汪运山 檀成龙 杨正瓴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8 02: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