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含明
徒步昭化-剑门关古蜀道8——关于古蜀道的几点思考
2025-7-17 17:38
阅读:287

1、木牛流马的使用问题和普遍的运输方式

走这段古蜀道,脑子里面常常浮现三国时代巴蜀大军沿这些古道向北面运军粮的场景。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发明了“木牛流马”,据说借此可以快速搬运粮草。我查了一下《三国志·诸葛亮传》,果然有这样的记载。木牛流马长什么样呢?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木牛是一个外形像牛的木具,而且可以自己走动。我觉得这个夸大其词了。不要说那个时代,就是在今天,没有驱动装置的情况下,一个机器人也不会动啊。流马是什么样呢?以前见过一些资料说,大概就是今天四川农村依旧在用的“鸡公车”,一种靠人推着前进的独轮车。我觉得这个说法可能比较合适。

闹清楚木牛流马后,新的问题来了——在梯步上它们如何运动?在平原地带,推着独轮车运输问题不大。与一般的双轮车相比,独轮车还有一个好处是比较灵活,地面窄一点也没有关系。这就是他为什么适用于那些交通不甚便利的地方。即便是有一定的坡度,两个人协作也可以完成运输工作(一个人推扶,一个人拉),但是这个坡面要尽量平整。问题在于,昭化到剑门关的这一段古蜀道,很多地方——相当大的一部分路段——都不是平面或坡面,而是梯步。在梯步上行动,不要说独轮车无法通行,就是马匹也跑不起来,只能咯噔咯噔地走。难到遇到这样的路段,就要把独轮车抬着走吗?那样子不是更费劲?

我觉得,木牛流马可能确实是小型便捷运输器械的代名词。但是,不能说这样的运输器械就可以畅通无阻。从我走过的昭化-剑门关古道的情况来看,尤其是中间一些石板路面保存完好的路段来看(比如松宁桥到高庙铺这一段保存完好的梯步步道),很多地方存在梯步,不适合两轮车辆,也不适合独轮车。这些地段的运输,最好的方式是靠人背或扛,或者借助马匹、骡子、毛驴这样的运畜来驮运。当然,在一些相对平缓的地段,或通过修补、垫土等可以造就相对平缓路面的地段,用独轮车这样的器械来回运输,这是可能的。但是在整体上靠木牛流马运输,是不可能的。

(小时候我们家修房子,要从差不多1km外的地方运输条石。我们当时就是想办法垫土,把坑洼不平的道路垫成平缓的路面,然后用鸡公车运输)

抛开战争年代不说,其他时代的运输呢?我想还是跟北方平原地区、跟现在一些古装电视剧所刻画的运输方式和交通方式差别比较大。在电视剧中,北方人出行或运货,经常有坐两轮马车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剑昭古道根本不可能,梯步上没有办法走车。独轮车也不行。

我想,无论是货物还是人,长途的运输可能主要是马匹、毛驴和骡子的驮运。甚至有的比较陡峭的地段,人不可能骑着马或者驴走,还得自己下来步行。当然,四川今天仍旧在使用的“滑竿”,可能也是重要的运输工具。

陆游有一首诗说“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说的就是他骑着毛驴进入剑门。他没有说坐车进入剑门。可见坐车在这样的山路上是不可行的。当然,陆游写这首诗还在调侃自己不配作将军。南宋时期马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也很稀少,一般人没有资格骑马。所以他只能骑驴。

2、古树的保存问题

剑昭古道上有很多古树,大量的是柏树,还有一些楝树、松树等。从标牌的结果看,小的有100余年,大的有1500多年。据说在普安镇附近有超过2000年的古柏。1000年的古柏就意味着其栽植的年代是北宋,1500年的古柏其栽植时期是南北朝时期,2000年的古柏意味着其栽植时期正好在两汉之交的年代。普安镇附近发现的2300年的古柏,其种植的时代则在公元前300年前后,当时是战国时期,秦国处于昭襄王时代,是白起、范雎的时代。

在现在工业文明出现以前,出入四川的道路相对固定。向北进入汉中、关中以及以这些地方为中转进入华北的道路,差不多都是从今天的剑门关-昭化这一线到广元,再在进入汉中,这就是“金牛道”;或者在东边经阆中-旺苍这一线,翻越米仓山,这就是“米仓道”;当然还有更东边的所谓“荔枝道”。但是无论如何,经剑门关-昭化的这一段古道,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商旅上,2000多年来在现代公路出现以前,他是非常重要的交通通道。

在这种情况下,沿途的古树要保存下来,要面临什么样的困难了?

首先沿途道路肯定会不断有损毁,也就不断有修复。在修复过程中,沿线的大树就是最好的材料之一。虽然道路的主体是石板铺就,但是要开凿、搬运这些石板需要辅助设备和材料。这些巨大的柏木就是做好的辅助材料。

其次,在没有发现煤炭之前,沿途的木材是最好的燃料。沿途的商铺和居民需砍伐木材做燃料,沿途的商旅也需要这些燃料。近期有一些

再者,其他方面也会消耗木材。古代的很多工具都是木制的,房屋旅社的修建也要大量消耗木材。附近一些城镇的建设也需要才发木材。

从以上几个方面看,古道两旁的“高龄”古木,往往又粗又大,是良好的木材,而且沿道路分布,又便于采伐和运输。看起来是砍伐木材的首选。但是如今沿着古道却神奇地保留了不少的高龄古木。虽然存留的古木绝对数量上不是很多,但是就立在大路边上的千年古木得以保存,不得不说是很难的。

这些古木得以保存,一定有他的内在逻辑。是什么缘故呢?我想,一方面,大概历朝历代有禁止砍伐沿途大树的法律规定。与此同时,历朝历代也有沿途植树的倡议和行动。我愿意相信这两点是历史事实。但是现在我所能查阅到的很多描述古道古柏的研究文章,多只讲结果,不给出“参考文献”。

3、恢复古道和古道真伪的问题

从昭化出城到凉亭子之间的一段路,实际上是在荒芜中踩出一条痕迹而已,说它是路比较勉强,说它是两千多年来商旅持续经过的古道,我是非常怀疑的。但是从昭化到剑门关的30多公里全程走下来,我释然了。

对于今天人们可以徒步的剑门关-昭化古道,可以这样理解,它总体上是沿着民国时期存留的古蜀道延伸的(民国后期修公路会改造部分路段)。而民国时期的蜀道必然是与2000年以来的古道总体的走向和大部分路段是重合的。这就像计算机算算法中蚁群算法思路类似,千百年来无数商旅人走马踩的路线,经过千百年来反复的摸索、实践和优化,留存下来的道路在以步行和驴马驼行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情形下,这条路线已经是最优的了。

今天部分路段的线路怪异,可能是修建公路占用了原来的古道;而旅游开发为迎合现代户外运动人工挖掘出一些在原来古道附近的新线路。比如昭化到凉亭子这一段半坡上荒草丛中的路,应该是这几年故意开掘出来的。架枧沟(铁闩子桥到望夫桥之间)一带,沟谷过于狭窄,显然原来的古道已经被公路占用。

还有一些山坡上的古道,也是人为恢复或者修复的。但是这种修复有没有依据呢?古树就是依据。千百年来,人们在古蜀道两旁大量种植树木,虽经历代损毁,但总有一部分树木保存下来,保存下来的古木与周边其他的树木相比,粗壮的多,他们就成了古道路线的指示牌。依照这些古树重新恢复古道线路,完全是合理的。

PS:

人们对于道路路线的选择,影响因素和选择结果通常是相似的。今天从剑门关到昭化的公路,其大致走向与古蜀道一致。只不过公路不能有太大的坡度,而在一些地方需要绕弯。更大尺度上,今天从成都到汉中的公路,与历史上以徒步为主的交通线路,大体还是一致的。

今天广元利州区与朝天区之间沿着嘉陵江通过的线路几乎都需要走明月峡。因为嘉陵江的存在,明月峡称为这两个地区之间天然的通道。在明月峡,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条宽仅百米的深谷险峡之内,竟密集了古今六种交通要道:一是明月峡顶、朝天关上的金牛驿道。宋元时期,民房、商店、庙宇、兵营等建筑沿驿道一排儿散开,被南来北往的人们称之为“北门天街”;二是先秦时期沿临江峭壁开凿的栈道;三是嘉陵江沿岸一线纵贯的纤夫道,至今岸边石头上还留有拉纤的痕迹;四是与纤夫道休戚相关的嘉陵水道,先前可由重庆直通陕西略阳,如今已全线萎缩;五是民国时期修建的川陕公路;六是上世纪50年代兴建单轨、经90年代改造为双轨的宝成铁路复线通道。古今六道汇集于一峡,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因而明月峡堪称是中国交通发展最生动、最直观、最宏伟、最完整的一座天然博物馆,享有“中国道路交通博物馆”、中国道路交通的“活化石”之称。

明月峡汇集了2000多年来不同类型的交通通道,说明在自然面前,人们面对不同的交通方式,对于交通路线的最终优化结果还是类似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段含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6370-149395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