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含明
徒步昭化-剑门关古蜀道5
2025-7-14 19:53
阅读:330

11:55,从密林中走出来,古蜀道与马路相交。来到一个山岭处,前方有个宽绰的木亭子。一位老奶奶问我要不要吃点凉粉。我买了一碗。跟老人家打听,才知道这里叫“竹垭铺”。不知道这个地名是现在人取得还是过去就这么叫。这里有几户人家,路边上确实有大面积的竹林,叫“竹丫铺”可能更合适。

老人家说,凉亭旁边的马路是70年代修的,那时候还是集体化生产,家家户户都来出力。竹丫铺离昭化成如果走公路,有十几公里。以前这里是一个独立的乡,后来并入昭化镇。孩子们上学都要去昭化,挺远的。

两份5块钱,不贵。老人家还免费给我削了个桃子。据他讲,沿公路走到大朝驿还有四五公里,但是走古蜀道可能三四公里就到。

竹丫铺是一个山岭的高处,今年受干旱影响比较大。不过最近下过雨,到处一片绿油油的欣欣向荣的景象。从竹丫铺相对面的山看,风景秀丽妙不可言。在老人的指示下,远处还可以看到剑门关。我以为这里不太远,但是老人说还要好好走上一阵呢。我想起以前读初中,除了场镇到山坡上,就能远望到我们生产队的石头山。但是走路要一个小时才能回家。我们那时候有句俗话,叫“老远看到屋,走起来走得哭”。现在从竹丫铺到剑门关也是类似情况。

竹丫铺继续向前,主要是下坡路。尤其是开始一段,以很大的坡度向沟里下去。到沟里,四周都是密林,知了咿呀咿呀叫个不停。偶尔密林间透下一点阳光,想起来小时候看电视剧《白眉大侠》的场景。

从竹丫铺看对面的山峰

从竹丫铺下来,路边有一颗李子树。摘了两颗吃,挺甜。两遍的地里种了很多枇杷。不过采摘琵琶的时节已经过了

路边一颗巨大的古柏,树龄800年,证明这里确实是以前的古道。

路边红色砂岩石壁上,光绪年间的摩崖石刻“化险为夷”。据称是整修道路的记功碑刻。可见,历朝历代,对于这段道路是不断修葺的。

路边红色砂岩石壁上,光绪年间的摩崖石刻“化险为夷”。据称是整修道路的记功碑刻。可见,历朝历代,对于这段道路是不断修葺的。有资料称,“化险为夷”的右侧上款为“培修道路,李大老爷邑贤侯德政”,左下款“光绪戊子季春,六里土庶公立穀旦”。

  从化险为夷碑往前几十米元,同样是道路左侧石壁上,有“砥矢周行”摩崖碑。字迹已经非常模糊了。有资料指出,右侧上款三行字:“天启四年,仲秋,相槐新开,捐奉募工,季冬告成,裁官店—铺捷二十里,西通蜀省,北达帝都。”如果这些文字解读正确的话,天启四年就是明朝末年,天启皇帝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的哥哥。这可能是沿途见到的除古树之外,年代最久远的人造物。当然,肯定有一些石板路面的铺设会早于这个石刻,但是无法识别年代了。

从竹丫铺到白卫岭之间,总体上古蜀道是傍着山崖快速下坡的。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山洪、滑坡和山体崩落等自然灾害。难怪会有“化险为夷”这样的摩崖石刻纪念。

白卫岭,这个地放现在有一个廊亭,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有一方石碑,好想是什么道士的诗刻。刚才搜了一下,原来有一个传说,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蜀,途径白卫岭这个地方休息,做了一个梦,梦见太上老君骑白卫下凡(白卫是牛吗?)。于是赐名白卫岭。(https://e.gyxww.cn/gyrb/html/2018-12/20/content_209383.htm)

过了白卫岭,继续向前下坡,走到大朝驿。这里过去是一个驿站,大致在昭化与剑门关的中间位置,距离两端各15km左右。此时13:17。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段含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6370-149368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