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微快报》Nano-Micro Letters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anomicrolett

博文

苏州纳米所张珽团队:生物组织启发的超软、超薄、力学增强的电纺纤维复合凝胶柔性电子 精选

已有 3878 次阅读 2023-7-23 11:02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研究背景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策略,通过将电纺纤维网络嵌入水凝胶中从而实现同时具有超薄结构和优异力学性能的复合水凝胶薄膜(< 5 μm)的构建。纤维复合水凝胶提供了广泛的可调模量(从 < 5 kPa 到几十 MPa),这与大多数生物组织和器官的模量相匹配。超薄的结构和超柔软特性使电纺纤维复合水凝胶能够无缝附着在各种粗糙表面上,是构建贴附型生物电子器件的理想材料。

1.png

Biological Tissue-Inspired Ultrasoft, Ultrathin, and Mechanically Enhanced Microfiber Composite Hydrogel for Flexible Bioelectronics

Qiang Gao, Fuqin Sun, Yue Li, Lianhui Li, Mengyuan Liu, Shuqi Wang, Yongfeng Wang, Tie Li, Lin Liu, Simin Feng, Xiaowei Wang, Seema Agarwal & Ting Zhang*

Nano-Micro Letters (2023)15: 139

https://doi.org/10.1007/s40820-023-01096-4


本文亮点

1.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策略,通过将电纺纤维网络嵌入水凝胶中来构建超薄微纤维复合水凝胶薄膜(< 5 μm)

2. 超细纤维复合水凝胶提供了广泛的可调模量(从 ~ 5 kPa 到几十 MPa),这与大多数生物组织和器官的模量相匹配。

3. 超薄的结构和超柔软特性使超细纤维复合水凝胶能够无缝附着在各种粗糙表面。

内容简介

苏州纳米所张珽团队通过将电纺纤维网络包埋于水凝胶,开发了一种制备超软、超薄、力学增强复合水凝胶的新策略,实现对不同粗糙物体表面的紧密共型贴附。该工作为超薄柔性生物电子提供新颖的设计和构建思路。

图文导读

I 纤维复合水凝胶设计和制备

纤维复合水凝胶薄膜基于静电纺丝、旋涂和冻融联合技术构建(图1)。通过调控静电纺丝时间、旋涂速率和冻融次数,实现对纤维复合水凝胶薄膜理化性质的调控(厚度:5微米到毫米;模量:几千帕到几十兆帕)。例如,增加纺丝时间可显著提高纤维复合水凝胶薄膜的力学性能;提高旋涂速率,有利于降低纤维复合水凝胶薄膜的厚度;增加冻融次数,可提高水凝胶自身的模量。纤维复合水凝胶具有优异的力学强度,一片厚度仅为7微米水凝胶薄膜可轻松托起20g重量的物体。此外,包埋的纤维网络可有效抑制应力集中导致的裂纹扩增,赋予纤维复合水凝胶薄膜优异的抗撕裂性能(图2)。

2.png

图1. 纤维复合水凝胶设计和制备。a)生物组织和纤维复合水凝胶结构示意图;b)纤维复合水凝胶制备程序示意图;c)PU纤维和PVA分子链SEM图;d)PU纤维包埋于PVA分子结构示意图;e)纤维复合水凝胶无缝贴附于人体皮肤。

II 纤维复合水凝胶的力学性质

3.png

图2. 纤维复合水凝胶薄膜力学性能。a)不同冻融次数处理的PVA水凝胶拉伸曲线;b)不同纺丝时间制备的纤维网络光学显微镜图片;c)不同纺丝时间纤维复合水凝胶拉伸曲线;d)纤维复合水凝胶厚度随旋涂速率变化的示意图;e) 纤维复合水凝胶厚度随旋涂速率变化;f)不同旋涂速率的纤维复合水凝胶拉伸曲线;g) 纤维复合水凝胶抗撕裂机制;h)不同拉伸应变下的带有缺口的纤维复合水凝胶;i)纤维复合水凝胶和纯PVA水凝胶拉伸应变最大值对比。

III 抗失水和导电性能调控

常规的水凝胶材料具有容易失水的缺点,长期暴露于空气中时,由于体系水分的蒸发从而使水凝胶体系失效。该研究通过在纤维复合水凝胶体系中掺入甘油作为保水剂,使复合水凝胶体系具有优异的抗失水性能。暴露于空气中七天后,仍具备优异的柔性。此外,为了改善纤维复合水凝胶的导电性,甘油/NaCl体系使纤维复合水凝胶在空气中维持长期的高导电性能(图3)。

4.png

图3. 纤维复合水凝胶薄膜抗失水性能。a) 甘油/NaCl体系纤维复合水凝胶结构和成分示意图;b) PVA/MF/Gly-CH和PVA/MF -CH纤维复合水凝胶质量变化c) PVA/MF/Gly-CH和PVA/MF -CH纤维复合水凝胶长期放在空气中柔性的变化;d) PVA/MF/Gly-CH和PVA/MF -CH纤维复合水凝胶长期放在空气中厚度的变化;e)不同甘油/NaCl体系纤维复合水凝胶长期放置于空气中阻抗图谱;f) 不同甘油/NaCl体系纤维复合水凝胶拉伸曲线。

IV 柔性和共形性广泛可调

得益于其超软和超薄的特性,纤维复合水凝胶薄膜可实现对各种不同粗糙表面的无缝贴附。其广泛可调的力学性能,几乎可实现对所有生物软组织(例如脑,肝脏,心脏,肺,心脏和皮肤等)模量的完美匹配,可伴随组织产生形变而不损伤组织,是构建柔性生物电子器件的理想材料(图4)。

5.png

图4. 纤维复合水凝胶薄膜的柔性和贴附性能。a)贴附纤维复合水凝胶和PET的人造皮革表面粗糙度;b) 贴附纤维复合水凝胶和PET的人体皮肤的数码照片;c)褶皱机理示意图;d)完全直径方法评价薄膜柔软性的示意图;e)不同薄膜弯曲直径图片;f)不同薄膜弯曲直径对比图;g) 纤维复合水凝胶的杨氏模量和厚度对比图;h)纤维复合水凝胶与各种生物组织和器官模量匹配图;i)基于纤维复合水凝胶构建的生物电极贴附于猪心脏表面照片。

V EMG生物信号监测

基于甘油/NaCl体系的纤维复合水凝胶构建的贴附型生物电极具有比商业凝胶电极更加优异的信噪比和长期使用性能。商用凝胶电极长期(48h)暴露于空气中会由于失水从而丧失性能,甘油/NaCl体系的纤维复合水凝胶电极在7天后仍旧保持良好信噪比,实现对人体肌电信号的采集。甘油/NaCl体系的纤维复合水凝胶电极用于检测人体肌电信号,可实现对不同运动姿势和不同运动强度肌肉电信号的监测(图5)。

6.png

图5. 纤维复合水凝胶电极用于EMG信号监测。a)EMG信号监测等效电路示意图;b) 纤维复合水凝胶电极和商用电极EMG信号对比;c) 纤维复合水凝胶电极和商用电极EMG基线对比;d) 纤维复合水凝胶电极和商用电极EMG信号长期(48h)监测对比;e) 纤维复合水凝胶电极EMG信号7天监测信号图谱;f)不同手势下的前臂EMG信号;g)不同握力下的前臂EMG信号;h)举起不同质量物体肱二头肌EMG信号;i)基于纤维复合水凝胶构建的三电极系统;j) 基于纤维复合水凝胶构建的三电极系统贴附于人体皮肤图片;k) 基于纤维复合水凝胶构建的三电极系统用于EMG信号监测

作者简介

7.jpg

高强

本文第一作者

苏州纳米所 博士后
主要研究领域
电纺纤维柔性电子器件。

主要研究成果

受国家留学基金委(CSC)资助到德国拜罗伊特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世界排名第十,德国排名第一)攻读博士(2018.01 – 2022.01),师从高分子材料领域著名学者Andreas Greiner教授。其研究方向聚焦于电纺纤维柔性电子器件,在Prog. Mater. Sci., Nano-Micro Letters, Adv. Funct. Mater.和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有关成果已被国内外报道和多次引用。


8.png

张珽

本文通讯作者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
纳米智能材料、柔性电子、仿生智能传感技术、类脑芯片技术、可穿戴智能系统领域。

主要研究成果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纳米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创新实验室(i-Lab)研究部主任,Nano-X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主任。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成功研制了达到实用水平的多量程、高性能仿生柔性微纳传感器,在业界得到广泛应用。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战略先导专项等项目,在Sci. Adv., Nat. Commun., Adv. Mater., Acc. Chem. Res., JACS、ACS Nano, Nano Letters, Biosens. Bioelectron.和 Anal. Chem.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撰写专著5章,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0余项,PCT国际发明专利3项,其中多项发明专利已成功许可和产业转化。研究成果引起领域内同行高度关注,近五年应邀在纳米科技、柔性电子学、智能传感技术、可穿戴智能技术等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40余次,并多次担任国际国内会议主席和组织委员等。

Email:tzhang2009@sinano.ac.cn

个人主页:http://ting.sinano.ac.cn/members/8.html

撰稿:原文作者

编辑:《纳微快报(英文)》编辑部

关于我们

9.jpg

Nano-Micro Letters《纳微快报(英文)》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在Springer Nature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的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高水平文章(research article, review,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highlight, etc),包括微纳米材料与结构的合成表征与性能及其在能源、催化、环境、传感、电磁波吸收与屏蔽、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已被SCI、EI、PubMed、SCOPUS等数据库收录,2022JCR影响因子为 26.6,学科排名Q1区前5%,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1区TOP期刊。多次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高校杰出科技期刊”、“上海市精品科技期刊”等荣誉,2021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欢迎关注和投稿。
Web: https://springer.com/40820

E-mail: editor@nmlett.org

Tel: 021-34207624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1509-1396113.html

上一篇:北京工业大学王乃鑫&安全福/斯德哥尔摩大学袁家寅等:多孔LDH膜中原位生长MOF实现纳米缺陷到锂离子传质通道的转变
下一篇:NML文章集锦 | 仿生材料及其应用研究(二)(7篇文章)
收藏 IP: 202.120.11.*| 热度|

1 彭真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6: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